资源简介 河南省2025年中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 (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有考古学家认为,右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2.从下列文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字A.起源于原始的交换活动 B.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C.记录了先民的艺术追求 D.密切了区域间经济联系3.战国时期,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以人的才能为原则选任官员时,“布衣卿相”“养士”成为当时独特的风景线。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B.制度改革带来社会风气变化C.社会变革引起思想文化活跃 D.百家争鸣提升士人思想素养4.某学者曾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材料表明该学者A.认为秦的版图空前绝后 B.感叹秦的制度泽被后世C.批评秦的专制残酷暴虐 D.强调秦的统一顺应时势5.有学者认为,在久乱承平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应渐进地实行。隋却急于收到其成效,一味依靠政治强力推进,最终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该学者强调隋末政治动荡是由于A.滥用酷吏 B.操之过急的施政C.修建运河 D.三征辽东的行动6.某学者写道:宋代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都有了新的突破。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造纸术的发明 B.火药的出现C.曲辕犁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7.右图这部药物学著作以水、草、人等16部为纲,部下设类,各类下以“气味”“主治”等为分项。由此可见,作者编写时注重A.纲目体系的建构B.前人经验的总结C.疾病预防的研究D.临床药方的收集8.19世纪末,全国各地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利用诗歌、散文、小说、漫画等多种形式,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割台斗争。与这一斗争史事相关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9.据统计,1894—1905年,类似兴中会的海内外革命团体共有60多个,这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C.阶级基础 D.群众基础10.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有400多种,刊登内容均采用白话文;一些著名的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刊登作品。材料表明A.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呼声 B.传统文化滋养了新文学发展C.文化出版助力白话文普及 D.文学革命促进国民思想觉醒11.1938年5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由此可知,抗日战争A.需要得到国际援助 B.坚持国共两党合作C.具有双重历史任务 D.影响世界历史进程12.1970年4月25 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印发了喜报,文中提到“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喜报内容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D.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13.“互联网+”为许多传统行业实现创新驱动开辟了新路径。因此,“互联网+”成为2015年国内十大流行语之一。这反映出我国A.信息技术赋能行业创新 B.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C.国防科技有了新的突破 D.百姓生活日益丰富多彩14.古代罗马人制出了一种非常坚固耐用的混凝土,有了它,便能建造出古希腊人所不敢想象的巨型工程。材料强调古罗马建筑的发展得益于A.建筑材料的研制 B.希腊建筑的传承C.建筑艺术的创新 D.东西方文明互鉴15.作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十分重视传承古典文化。在其推动下,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他是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大帝C.查理大帝 D.查士丁尼一世16.列宁指出:18世纪这些真诚而正直的人,衷心地期望建立一个美好的“理性王国”,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幸福和进步。列宁评价的是近代欧洲A.人文主义者 B.自然科学家C.远洋航海家 D.启蒙思想家17.19世纪40年代,一首工人阶级的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面对压迫,工人破坏机器、捣毁厂房以示反抗。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工人阶级A.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斗争的矛头 B.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C.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正确指导 D.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18.1863年底,林肯向国会提出了一份宣言。其中规定,一切参加战争的南方同胞,只要宣誓忠诚于国家、承认废除奴隶制,都可以得到原谅。林肯提出这一宣言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国家统一 B.推进西进运动C.完善法律制度 D.促进工业发展19.下表列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重要史事。这些史事时间 事件1941年6月22日 丘吉尔表示坚决支持苏联的卫国战争1941年6月24日 罗斯福宣布,美国愿意援助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抵抗法西斯的国家1941年7月3日 斯大林表示愿意与欧美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结成统一战线A.遏制了法西斯国家侵略 B.助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确定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D.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20.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以法、德和解为基础,欧洲煤钢联营的启动及扩大发展,使欧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较长时期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局面。据此,该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C.欧洲一体化的推进 D.高新技术的持续发展非选择题 (共5小题,30分)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河南一带居天下之中,是中国商人、商业、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是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人口汇聚,交通发达,以此为基础,铸就了古代早期中原地区商业的兴盛。——摘编自王少林《古代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与工商业》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中原地区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如濮(今濮阳)等。西汉时期,中原有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11座中的7座,如宛(今南阳)等。隋唐时期,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外国商旅往来频繁。几千年来,中原地区孕育的兼容并蓄、勤俭内敛、重德尚义、商道济世的商业文化内涵,成为中华商业文化的精髓。———摘编自程有为《河南简史》材料三(1)据材料一,古代早期中原地区商业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3分)(2)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原地区商业发展的影响。(2分)(3)综上所述,你认为地处中原的河南应如何助力当前我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1分)22.(6分)请任选下面一个主题中的两次会议或两处革命旧址,围绕该主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主题一 重要会议与国家命运主题二 红色记忆与民族精神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唐王朝不仅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西亚、中亚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的态度输出先进的文明给周边国家。———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多次受到外国的军事侵略,因而被加上种种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所以那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完全开放的,而这种开放是以丧失作为独立国家所应拥有的主权为代价的。——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三 从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各方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表1 共建“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成就统计表(部分)时间 涉及国家/个 累计投资/亿美元 上缴东道国税费/亿美元 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万个截至2021年底 46 507 66 39.2表2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就统计表(部分)时间 签署国家/个 签署国际组织/个 文件成果/份 合作项目/个 涵盖领域截至 2023年1月 151 32 200多 3000 多 土地投资、科技人文、海洋贸易、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绿色创新等———整理自白永秀等《“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就、变局与转型》(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唐朝的开放与近代开放的不同之处。(2分)(2)据材料三,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概括其发挥的作用。(3分)(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家实施对外开放的认识。(1分)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蒸汽用来作为动力由来已久。1705年,纽可门造出蒸汽机,但效率不高,且只能用于矿山抽水。1763年,瓦特开始修理纽可门蒸汽机。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物质生产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9世纪40年代,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电力工业和电气设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不仅改造了工业,而且直接进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了整个社会。——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材料三 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在几乎所有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摘编自董志勇《“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蒸汽机改良与发电机发明的相似之处。(3分)(2)综上所述,从近代科技进步的历程中,你获取了哪些发展人工智能的启示 (2分)(3)请联系实际,举一个人工智能影响生活的例子。(1分)25.(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1年8月,美英宣布,要建立“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1943年,美、英、苏、中四国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普遍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1944年,上述四国举行会议,正式建议新组织命名为联合国。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宗旨第一项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成立的原因,概括其成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3分)(2)据材料二,指出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方法。(2分)(3)当今世界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挑战。就如何应对挑战,谈谈你的想法。(1分)202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注意事项:本试卷非选择题具有开放性,考生的答案言之成理且和题意相符即可。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D B D A C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A A C D C A B C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6分)(1)原因:地处中原核心区域:人口汇聚;交通发达。(3分)(2)影响:形成著名商业都会;促进中外商旅往来;孕育中华商业文化精髓。(2分,答出两点即可)(3)做法: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传承商业文化,优化营商环境。(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22.(6分)【示例一】 (主题一:重要会议与国家命运)题目: 重要会议决定国家命运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以上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会议,对中国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示例二】(主题二:红色记忆与民族精神)题目: 承载民族精神的红色记忆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战役遭受重大损失后,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纠正了“左”的错误。革命圣地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驻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这两座古城都承载了中共党史上重要的红色记忆,共同体现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中国革命能够胜利的根本保证。23.(6分)(1)不同:唐朝开放是主动接纳与输出,近代开放是被迫丧失主权。(2分)(2)作用:促进投资与贸易增长;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多领域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分,答出三点即可)(3)认识:对外开放应坚持自主主权,互利共赢;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共同发展。(1分)24.(6分)(1)相似之处:都基于技术改良或理论突破;都推动工业革命发展;都改变生产生活方式。(3分)(2)启示:注重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关注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趋利避害。(2分)(3)例子:智能语音助手(如Siri)帮助人们便捷获取信息,提升生活效率。(1分)25.(6分)(1)原因: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合作的需要;维护战后和平的诉求。精神:国际合作精神。(3分)(2)方法:采取集体安全办法: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2分)(3)想法: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遵循联合国宪章,共同应对全球挑战。(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