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917年11月
1991年12月25日
(俄)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
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
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
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工业革命
1848《共产党宣言》
1871巴黎公社
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
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从理想到现实
1917攻打冬宫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 ……。




1913年人均收入
美35.8%
德15.7%
英14%
法6.4%
俄5.3%
其他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俄国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军事封建色彩浓厚,沙皇政府参加一战,社会危机四伏;
沙俄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共党。
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主义的诞生。
(1)帝国主义定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3)一国胜利理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①◆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壮大;
②◆组织条件: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③◆思想条件:成熟革命理论(列宁主义)作指导;
④◆群众条件:工农联盟(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1)主观因素: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
1、背景
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
②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客观因素: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2、进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1、时间: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
3、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彼得格勒
2、地点:
4、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国内形势严峻
人民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苏维埃
不要战争!要面包!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但惨败。
???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和平
转移
四月提纲指方向
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 间:
领导者:
政 党:
地 点:
结 果:
性 质: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满足人民三大要求)
政治:
经济:
外交:
掌握政权(最核心)
⑴颁布《告 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
告新政权的建立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⑵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
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土地愿望,建立经济基础)
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战争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绘画作品)
请阅读介绍十月革命的材料,进一步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问题探究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 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直接观察,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
——[美]约翰·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
3、意义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性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3、意义
阅读教材整理:比较战时共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义政策(1918) 新经济政策(1921)
背景
内容
评价
认识 内忧外患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
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自由买卖,按劳分配
保证前线、缓解饥荒、损害农民、导致危机
稳定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1870—1924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投资中有四分之三被用于燃料、金属、军事等重工业,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136页
含义:
标志:1936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建成,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确立
内容:
措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义政治经济体制
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指令性计划;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
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或谈谈你的观点。
利: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弊: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苏联发展。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135页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赫鲁晓夫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权……
排斥市场……
适度放权……
利用市场……
高度集权……
排斥市场……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革命之源——继承中创新
二、革命之夜——创新中实践
三、革命之继——实践中探索
革命背景
胜利原因
革命过程
革命特点
革命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课后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