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法治国家 说课课件(共27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法治国家 说课课件(共27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课 · 法治中国建设
01
教材分析
03
教学设计
Teaching Process
02
学情分析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04
教学反思
Teaching Reflection
法治国家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s
PART 01
第八课内容要求的核心是探究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的意义,法治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涉及的问题主要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涵和表现是什么?怎样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积极主动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
课标解读
01
教材分析
法治国家
01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本节课内容
相互联系:
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
素养目标
01
03
02
政治认同:通过对“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的回顾、对电影“第二十条”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增强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开展“学宪法 讲宪法”的分享活动,自觉参与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实践,为良法善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精神: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老师讲授、学习,感悟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思辨的科学精神,强化法治思维。
01
教材分析
法治意识:就“二十条何以成为沉睡条款”展开探究,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具体表现,感悟良法善治,认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04
PART 02
学情分析
1.学生心智特征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较快发展,学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但目标不是很明确,容易产生焦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学生已有知识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宪法法律、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等知识,对法治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但是知识存在片面化和碎片化现象,他们对于“法治国家”这个概念了解得不够全面系统。
02
教学重点
法治国家的内涵及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0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增强法治思维,认同法治国家建设。
PART 03
教学设计
03
总议题:法治国家 宪在进行时
第一环节:看视频,解读文稿,走近宪法,感知法治国家的内涵。
(有现成的视频+文稿)
第二环节:析案例,生生演绎,走进宪法,探究法治国家的建设。
(需要拍摄学生短剧+案例的走向和知识点的结合)
第三环节:实采访,亲身体会,礼敬宪法,感受法治国家的意义。
(采访环节,需要预设的情境+和宪法的衔接)
教学设计
讲好宪法故事,坚定法治信仰
议题一
依良法行善治,不向不法让步
法治国家根本,彰显人民至上
03
总议题:法治国家 宪在进行时
议题二
议题三
导入环节
03
【活动内容】:
请学生回答关于宪法知道多少?谈谈到目前为止,你离宪法最近的是哪个时刻?
【设计意图】:
情感激发,让学生回顾入校与宪法的交集时刻,引导学生认识到宪法就在身边。
【学宪荣誉墙】
思考:我们学校为什么要坚持不懈的参加学宪讲宪系列活动?
议题一:讲好宪法故事,坚定法治信仰
03
【活动内容】:
观看国赛一等奖作品
1.为什么要坚持不懈的参加学宪讲宪系列活动?
2.结合参赛稿,谈谈你对法治国家内涵的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校学宪讲宪优秀作品的深入解读,一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故事中体会到法治国家的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借助案例的展示,让学生知晓宪法演讲文稿的写法,学习优秀,从而指导自己进行更好的学宪讲宪作品创作,提升本校学宪讲宪活动质量。
原文:“宪法能够穿越历史,在茫无际涯的黑暗中给中国带来法治的光明;能够木秀于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原文:“这众多的法律,都是以同一部法律为基础,扩展、延伸,它就是宪法。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最高的法律权威、最高的法律效力。”
24240310
【思政议学堂】
原文:“直到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它庄严地向全世界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宪法一直在不断完善与进步,现行的宪法是在1982年制定的,其后经历了五次修宪,内容也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原文:“没有宪法,就连法律也会沦为权力的工具。”
原文:“宪法很短,只有143条,可它所构建的保护链圈进了14亿人,变得万分绵长——这是宪法的温度。”“或许我们没有仔细读过宪法里的每一个条款,但在生活中我们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宪法的‘温度’。”
体现了宪法法律至上的内涵。我国的法律反映民众意愿,符合民众利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体现了坚持良法之治的内涵。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良法),一方面,宪法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宪法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体现了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的内涵。国家的各项权力,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体现了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内涵。在文中所列举的三个例子中,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在法治国家里,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议题二:依良法行善治,不向不法让步
03
【活动内容】:
观看电影《第二十条》并讨论:
1.谈谈为什么正当防卫制度会被称为“沉睡条款”?
2.全社会应如何形成合力,真正做到“法,不向不法让步”?并尝试为该行为找一找有关的宪法依据。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电影《第二十条》专家点评案例的视频,最直观的总结出本案中所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师生间的讨论总结,对这类问题背后的本质进行反思。
以影评的形式,聚焦案件结局,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主体身份对案件进行全角度阐释,从而探求建设法治国家的正确路径。
【影片内容4】:影片最后,最高检发布第12批指导案例,明确了正当防卫的界限标准;两高一部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不断激活、完善相关法律条款。
【影片内容3】:什么是法律 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想让天底下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件事,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影片内容2】:检察官韩明,一开始想是想把挂职变成正式,所以谨小慎微,因循守旧!但是通过儿子韩雨辰“见义勇为”被冤枉,通过张贵生女儿的质问,通过亲眼所见郝秀萍纵身一跳,通过吕玲玲对公平正义的坚持,他最后终于站了出来,为正义发声。
【影片内容1】:当郝秀萍得知女儿被绑架时,她不再寻求官方的庇护,而是选择了自杀,在韩明的多次劝说下,她并没有放弃自杀,而是断然从十多层高楼跳下。
24240310
【影片内容1】:当郝秀萍得知女儿被绑架时,她不再寻求官方的庇护,而是选择了自杀,在韩明的多次劝说下,她并没有放弃自杀,而是断然从十多层高楼跳下。
【知识解读】:(从公民个人的角度),社会公众要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相信法律。
【宪法依据】: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4240310
【影片内容2】:检察官韩明,一开始想是想把挂职变成正式,所以谨小慎微,因循守旧!但是通过儿子韩雨辰“见义勇为”被冤枉,通过张贵生女儿的质问,通过亲眼所见郝秀萍纵身一跳,通过吕玲玲对公平正义的坚持,他最后终于站了出来,为正义发声。
【知识解读】:(从法律的实施角度),让已经制定的法律有效实施,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明确了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机关性质
24240310
【影片内容3】:什么是法律 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想让天底下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件事,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知识解读】:(从法治国家角度),我国是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宪法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4240310
【影片内容4】:最高检发布第12批指导案例,明确了正当防卫的界限标准;两高一部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不断激活、完善相关法律条款。
【知识解读】:(从立法角度),推动宪法实施,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坚持良法之治。
【宪法依据】:宪法是我国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需要不断修改与完善。《刑法》要根据宪法制定和完善法条。
议题三:法治国家根本,彰显人民至上
03
【活动内容】:
点评学宪讲宪活动或电影《第二十条》
1.以比赛活动或电影为对象,谈谈自己学完后的感想。
2.在法治国家,举行宣讲宪法互动、拍摄法治电影等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
回归本节课堂的两大载体,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案例进行分析,谈谈自我感想,从中去感受建设法治国家的现实意义。
在来比赛的路上,我的母亲问我,作为一名理科生,又是在高三这么重要的时刻,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比赛,值吗?我看了看她那满眼关爱的眼神,毫不犹豫的回答:值,因为宪法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昂首向前,美好生活。作为时代新青年,我愿意接好这一棒,让这条路衍生的更远、更宽!
1.校方调查表明韩雨辰殴打校教导主任儿子是为了阻止校园霸凌,公安机关撤销行政案件,还了韩雨辰的清白;
2.前公交司机张贵生,案件得到再审,宣告无罪并追认其作见义勇为的英雄;
3.检察院顶住各种压力对王永强作出不起诉决定,最后王永强走出看守所和妻女团聚。
4.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出台《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公检法三家如何实施正当防卫制度细化了操作指引。
教材知识链接:
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国家权力)规范权力运行
(公民权利)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实现长治久安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法治国家的内涵
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PART 05
本框力求构建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情境案例综合性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学生参与“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的亲身经历,并设计“视频赏析”“文本解读”等情境,活动生动活泼又富有启发性;优化“第二十条”电影案例,同时结合刑法的立法宗旨、原则、条文提升课堂信度,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和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就提升课堂底蕴和高度。课堂内容丰富,理据充分,法治味道浓厚,既承载了学科内容,也培育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05
教学反思
一、要优化该课程特别需要注重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表达,从学生的回答和论辩中及时、智慧地引导、挖掘和深入,做到师生交流自然、流畅、充分。
二、涉及到本框的素材多样,教师应该大胆取舍、去粗取精、突出亮点,适当留白,课堂容量要做到“中庸”,无过无不及。
三、法律类教学内容专业性强,教师要做足充分准备,语言表达和案例分析上要准确、专业。
四、要引导学生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理性看待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曾经出现的问题,并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