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吉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第1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重文轻武,三衙分权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2.1919年7月3日,《申报》报道说:“中美通信社接巴黎无线电云,欧洲和约各国于昨日签字,唯中国拒绝签字。”这一报道说明A.北洋政府具有爱国精神B.北洋军阀对外妥协卖国C.中国拒绝参加巴黎和会D.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3.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A.商品经济发达B.基本自给自足C.严格禁止竞争D.自耕农为主体4.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版图非常狭小,但一次航行使得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完成这次“航行”的探险家是A.哥伦布B.迪亚士C.达·伽马D.麦哲伦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指的是A.美国和苏联B.美国和日本C.美国和中国D.美国和英国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7.“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促使“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华北事变”D.淮海战役8.世界近代史上,后起之秀的英国很快走上殖民扩张之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8世纪初,英国到达印度开始殖民扩张B.英国在印度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等手段掠夺财富C.19世纪末,英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D.19世纪末,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9.“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狮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这部分诗歌反映的史实是A.四渡赤水河B.召开遵义会议C.飞夺泸定桥D.甘肃会宁会师10.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A.春秋战国的纷争B.土地私有制形成C.宗法制正式确立D.武将地位的下降11.“到 1947年,西欧各经济体就已经接近各自战前的生产水平,然而美国的援助仍然是必需的,因为西欧只有靠美援才能继续购买所需的食品、燃料、原材料以及恢复经济必需的工业设备。”为此,美国A.出台杜鲁门主义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经互会D.建立北约12.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也牵制着日军的力量。在这种态势下,日军无力继续实施进攻。上述材料说明A.国共两党共同抗日B.十四年抗战开始C.日本军力消耗殆尽D.中国战场全面反攻13.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两殖民地之间进行,这两殖民地是A.巴西和澳门B.菲律宾和墨西哥C.日本和印度D.马尼拉和马六甲14.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据此可推知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C.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D.本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15.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B.文明开化的程度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D.农耕文明的优势16.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17.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A.不结盟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8.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月”。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A.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C.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D.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19.与以前所实行的赋税制度相比,唐朝两税法的特点主要在于A.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执行了新的征税标准D.统一了极端混乱的税制20.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的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21.亚历山大灯塔被称作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城市作为地中海东岸的经济中心辉煌一时,这说明A.地中海沿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B.亚历山大带给埃及人民繁荣昌盛C.亚历山大东征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古埃及文明灿烂辉煌,著称于世22.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获得永久居住权B.获取巨额战争赔款C.要打开中国市场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23.15世纪末16世纪初,促成欧洲和非洲、美洲、亚洲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的历史事件是A.新航路的开辟B.黑奴贸易C.资产阶级革命D.殖民扩张24.下图是某学生在复习古代某国发展历程这一专题时所绘制的年代尺(BC指公元前,AD指公元)。请你判断,图中④处的帝国名称应为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C.拜占庭帝国D.阿拉伯帝国25.“到咸丰......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从中可知,火烧圆明园的刽子手是A.英美盟军B.反法联军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第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01年,伊丽沙白女王命令将以前各项救济法令编纂补充成法典颁布,后世称为《伊丽莎白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该法总结了都铎王朝100多年来处理贫困、流浪、失业等问题的立法内容,正式确立了政府救济穷人的责任......通过教会组织设立贫民监督官和教区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所等措施开展救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为迫使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1834年的《新济贫法》,实行苦役制度,强迫救济对象参与劳动。......两极分化和贫困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秩序和法治等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叶期间,终于进行了诸如议会和选举权等一系列的变革,才最终缓解了矛盾。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新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先后通过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工业妨害保险法、国民健康服务法和国民救助法等五大法案,加上此前已颁行的国民住宅法、劳动交换法、职业训练法等,构成世界上堪称楷模的社会安全制度,号称对每个国民从摇篮到坟墓均予以保障。-摘编自《英国史上济贫法及其局限》等材料二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6.9%,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6449亿人,超过世界同期减贫人口的70%,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显然,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摘编自《中国贫困治理的世界贡献及世界意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并概括其应对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并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27.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构建更加科学、开放和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淡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材料三《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3-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方面,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共商共建共享的格局中,截至2020年5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毛欣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底蕴与使命》(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大弊端以及消除这种弊端的根本途径。(2)据材料二,归纳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投资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8.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凝聚和锤炼出的浩然正气,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事实上,正是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中共一大最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而“红船”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涵之后,就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寓意和政治意涵的象征性的政治符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高凡夫《“红船精神”提出的考察与认识》材料二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历史证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材料三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价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除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 50公里以上。-白云涛《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人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困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什么道路。(3)据材料三,归纳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困难。(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A A B B B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B A D C C D C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C A C C26.(1)原因: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突出;工人阶级的斗争和争取;经济危机的冲击;世界大战对英国社会的破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特点:通过立法措施解决救济;采取行政救济和收容相结合的方式;由济贫逐渐到福利保障;由教会负责实施(自由救济)到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干预救济);强调保险的作用。(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意义: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证明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治理贫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7.(1)弊端: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根本途径: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合作共赢,共同发展。(2)原因:西方及美国的衰落;原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缺陷;新兴国家崛起的需求。(3)特点:涉及领域广泛;参与主体众多;成员间平等民主。(任答两点即可)意义: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和发展;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合作共赢中促进成员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答三点即可)28.(1)时间:1921年。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2)难处:中国特殊的国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困难:行程远、战斗频繁、自然环境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等。(4)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实事求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