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1.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______的______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对___________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先秦时利用天然磁铁制成指南工具_______,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罗盘。北宋末年,中国海船开始使用 。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欧洲航海家开辟___________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3.唐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_______领域。_______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元朝时发明了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是____________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北宋
毕昇
世界文明
司南
指南针
军事
宋元
火铳
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新航路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中华民族
【温故知新】
5.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历法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一书。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制作_______等天文仪器,制成新历法___________。
6.程朱理学的代表是北宋的______________和南宋的_______(集大成者)。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___________,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7.宋词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豪迈)和_________(委婉),宋诗代表人物是________(南宋)。最优秀的杂剧是关汉卿的___________。
8.北宋史学家_________著有《资治通鉴》,记录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_________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作。
“十二气历”
《梦溪笔谈》
简仪
《授时历》
程颐、程颢
朱熹
封建礼教
苏轼、辛弃疾
李清照
陆游
《窦娥冤》
战国
五代
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
《史记》
【温故知新】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北方白莲教爆发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1、背景
一、明朝的建立
放牛娃
和尚
乞丐
皇帝
2、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今南京)
明朝形势图(1433年)
年号:洪武
一、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1328-1398年)
迁都北京
(1)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2)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
建文帝 朱允炆
明成祖 朱棣
叔叔vs侄子
3、发展
一、明朝的建立
材料1: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2: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及目的。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为了巩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政治上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1、原因:
2、目的:
二、强化皇权
(1)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首章》
材料研读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
皇权,巩固统治。
3、措施
在中央
皇帝
丞相、中书省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二、强化皇权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势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宫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内阁权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
相关史事
文渊阁
3、措施
在中央
①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
二、强化皇权
②分散兵权,明太祖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3、措施
在中央
皇帝
大都督府
(军事)
大都督府是明初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调兵权
兵部
中军
都督府
皇帝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统兵权
五军都督府
前军
都督府
二、强化皇权
3、措施
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
明成祖设立东厂
明宪宗设立西厂
直接指挥
官员
皇帝
百姓
监视、刑侦
侍卫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目的:监视官民
说明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二、强化皇权
(1)将原来的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中央
行中书省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民政 财政
军务
司法
3、措施
地方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通过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加强皇权。(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一家独大
一分为三,权力分散
二、强化皇权
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
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明太祖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3、措施
地方
二、强化皇权
利:①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弊:②政策皆出于皇帝,容易出现失误;皇帝权力过大,易形成专权恐怖统治。
材料: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 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1390年,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
4、影响
二、强化皇权
“四书”“五经”
1、考试范围:
2、答题观点: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3、答题格式:
“八股文”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
“八股取士”
“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材料1:“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材料2: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日知录》
①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对以后有借鉴意义;
②有利于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积极:
消极:
③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不利于选贤任能;
④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4、评价: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
(2)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巡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1、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2、明朝与蒙古的战和
四、民族关系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措施 影响
改革官制 中央
地方 特务机构 改革科举 民族关系 ①将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王,驻守各地。
①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八股取士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①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②蒙古——隆庆和议(封蒙古俺答汗为王,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
【课堂小结】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1.《中国通史纲要》记载:“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材料中的“他”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2.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 )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
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
a
【课堂练习】
d
3.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下图是小明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是 ( )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4.赵秉忠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试卷主要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该卷的内容一定会涉及( )
A.科技成就 B.文学艺术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c
d
5.下图为《明朝形势图(1433年)》,据图可知 ( )
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
B.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
C.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
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
d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部门。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是谁,并概括他在中央与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改革官制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监视官民,还建立了哪一机构。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指出他采取以上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锦衣卫
加强皇权
朱元璋;
①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②地方:废除行省,将其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