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在世界多数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战争题材的作品经常出现,但在战争起因描写方面却有差异。如《荷马史诗》归因于人性中的爱情与嫉妒;《罗摩衍那》则把原因归结于首陀罗宫女的挑拨。这种差异体现了( )A.文化传统的不同 B.女性地位的高低 C.自然环境的区分 D.国家结构的差别2.如图所示为公元800年12月25日,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表明,当时( )注:查理曼为法兰克国王,曾协助利奥三世恢复教皇地位。A.君权至上的理念得到教会认可 B.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C.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 D.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3.如图所示为8世纪时法兰克国王为骑士罗兰佩带宝剑的仪式。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封建国王的统一事业加快推进 B.封君封臣制度拥有特定的仪式C.忠君思想在西欧国家广泛传播 D.骑士阶层位于西欧社会的底层4.中古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自治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这( )A.有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萌生 B.有利于瓦解基督教会的势力C.推动了封建庄园制度的稳定 D.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5.如图为古代世界某帝国部分示意图。该帝国( )A.以哈里发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B.利用罗马法维护统治C.继承了拜占庭帝国文化遗产 D.一度垄断欧亚间商路6.14世纪,处于撒哈拉沙漠商路中心的廷巴克图成为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15世纪,环印度洋贸易发展,摩加迪沙成为东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这体现了( )A.商业贸易推动文化兴盛 B.基督教在非洲得到传播C.海洋贸易推动城市繁荣 D.区域文明开始局部交流7.如图所示为印加古道遗址。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印加人上述举措( )A.扩大了贵族的行政权力 B.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C.意在抵御西欧国家入侵 D.拓展了帝国的统治疆域8.跨撒哈拉贸易圈是沟通西非与地中海地区的重要商路,先后由加纳、马里和桑海控制。这一贸易圈在15世纪末受到欧洲国家的冲击。率先冲击这一贸易圈的欧洲国家是( )A.意大利 B.葡萄牙 C.西班牙 D.荷兰9.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一致的是( )史实 结论A 哥伦布把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 改变了美洲人的食物结构B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 西班牙人垄断印度洋贸易C 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 促进欧洲商业革命的发生D 荷兰、英国、法国的崛起 推动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A.A B.B C.C D.D10.15世纪后期,英国戏剧迅速发展。演出场地从教堂搬到剧场,并出现了职业演员,历史剧和爱情剧取代圣经故事,成为主要题材。新式戏剧(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否认了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 D.助推英国议会权力的扩大11.宗教改革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在路德的德文版本《圣经》出现之前,已经存在的德文版《圣经》有14个,但路德版更加关注读者需求,努力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毫无障碍地领会其中的真谛。据此可知,路德版《圣经》(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体现了人文主义政治理想C.有利于信仰自由的推广 D.否认了罗马教廷的合法性12.15世纪,达·芬奇坚持主张观察和实验的治学方法;17世纪,培根、笛卡尔均提出:获得真知的方法,是用观察研究得出“经验”塑造自己的思想,形成“新”知识。他们的主张( )A.反映了科学革命的要求 B.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D.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13.有学者这样描述英国的政治制度:“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17世纪末表现为( )A.限定国王宗教信仰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14.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国家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强调反对君主专制,而英国启蒙思想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造成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基本完成了政治革命 B.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C.推崇人的解放与自由 D.启蒙运动尚未充分发展15.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这表明当时英国( )A.棉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B.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C.已将亚洲国家变成商品市场 D.追求建立庞大殖民帝国16.总统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19世纪后期,美法两国虽同为总统制国家,但总统在任期方面有很大差异,美国总统任期四年,最多可以连任两届;法国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宪法的规定 B.建国路径的差异 C.国情的不同 D.资产阶级的选择17.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是由于( )A.工人阶级尚未登上历史舞台 B.竞争导致生产进一步集中C.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机会 D.生产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18.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有识之士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社会。这些主张( )A.揭露了资本剥削的本质 B.勾画了未来理想社会C.明确了无产阶级的使命 D.科学指导了工人运动19.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 B.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C.列强之间矛盾的缓和 D.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20.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坚决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主张在斗争中使用暴力。但是,提拉克害怕农民革命,没有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不能把民族运动与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这表明印度(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国大党崇尚温和的斗争方式C.民族忧患意识的逐步觉醒 D.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力量弱小21.如图是1919年发行的关于巴黎和会的漫画,画面将1919年法国的胜利与曾经1871年被普鲁士击败的黑暗回忆放在一起,下方写着“这回轮到你了,德意志!”这反映出( )A.欧洲世界优势地位的动摇 B.法德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C.新的国际秩序潜藏着隐患 D.制裁侵略成为人们的呼声22.中国革命者瞿秋白1921年在莫斯科考察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俄国从资本主义过渡于社会主义的策略……共产主义从一般抽象的理论原则变成具体生动的社会实践,需要一个“人间化”的过程。这里的“人间化”可理解为( )A.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B.苏俄努力探寻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C.苏联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 D.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2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但各国又存在较大差别,如中国的国民革命、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这种差别( )A.表明各国的革命性质存在差异 B.起源于斗争方式的多样性C.反映了宗主国殖民手段的不同 D.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24.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 B.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C.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25.冷战期间,美国为了拉拢和吸引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是标榜文化和种族交融的“自由世界”,二是强调“现代化”的模式,两者都凸显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引领”与“指导”。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逐步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美国积极援助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C.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D.美国的宣传是霸权主义的一种体现26.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逊相继签署《民权法》和《选举法》,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这些法案通过的重要原因在于( )A.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 B.全国妇女协会的呼吁C.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 D.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27.如表为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关于非洲史学研究的一些状况。其相关背景是( )时间 事件1960年 在莫斯科举办的东方学家联合大会上,非洲研究从东方学中分离出来196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召开国际非洲研究学者大会1960年 《非洲历史杂志》在英国创刊196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启动《非洲通史》编写项目1968年 《非洲历史研究》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创刊A.西方推行文化殖民政策 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非洲国家逐步实现独立 D.文化多样性得到尊重28.如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苏联GDP增长率达到最高水平的原因在于( )A.“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调整C.领导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D.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2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 )A.旨在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 B.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平台C.有效维护了欧亚地区的安全 D.有助于改革原有全球治理机制30.2024年4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接纳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进行表决。此次投票中,12票赞成,英国、瑞士2票弃权,美国1票反对。由于美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对,该决议草案被一票否决。美国此举( )A.阻碍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B.体现了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C.造成了中东局势的动荡 D.挑战了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最晚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时已经进行了200多年。如果从圈地运动的初期阶段算起,开始的时间可能更早。——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材料二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道路大致可概括为: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消灭富农阶级;国家还通过组织机器拖拉机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派工人下乡,向农村增派管理干部,提高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加强对农庄的领导……它是苏联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千百万个体农户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转变的伟大运动。——摘编自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所提供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材料二 一战期间,交战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扩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对“破坏”以及“重建”两个使命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印度民族运动高涨的原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的部分或整体信息,围绕“危机与调整”,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A2.C3.B4.B5.C6.A7.B8.B9.A10.A11.C12.A13.C14.A15.B16.C17.D18.B19.D20.A21.C22.B23.D24.C25.D26.C27.C28.A29.D30.B31.(1)条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农业革命积累了一定的资本。(2)简评: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体化,苏联政府能够集中调配资源,加强对农业的管理和技术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粮食和原料。然而,该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其次,该运动采用行政命令和群众运动的方式,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和下降。最后,该运动也加速了苏联向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因此,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2.(1)对于“破坏”使命的理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打破了印度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它摧毁了印度传统的手工业,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造成了印度社会的动荡和贫困。 对于“重建”使命的理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因素,建立了近代化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某些理念,促进了印度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印度西方式社会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一战后印度民族运动高涨的原因:一战期间,交战国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印度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摆脱殖民统治。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扩大,他们对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愿望更加强烈。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接触到新的思想和观念。十月革命将马列主义传播到印度,鼓舞了印度的先进分子,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和解放道路。英国在一战后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没有根本改变,反而加强了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进一步激发了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33.论题:经济危机与调整的变迁。阐述: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周期性现象, 从1929年大萧条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调整的需要。 面对经济危机, 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调整和应对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财政刺激、 货币政策调整、 产业政策改革等。 例如, 美国在1929年大萧条后实施了罗斯福新政, 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经济复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各国政府则采取了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 经济危机的历史告诉我们, 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需要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来缓解。 同时,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 经济危机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也是对现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调整过程,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 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