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导入“他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林语堂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感悟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内心世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著有《陶渊明集》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五柳先生:自号靖节先生:谥号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隐逸诗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一起一落: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二起二落:36岁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次年,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闲居3年,田园避世。三起三落: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但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四起四落:40岁(公元405年8月)为彭泽令,11月弃官归隐,只做80天县令。《归去来兮辞》《宋书·陶渊明传》躬耕生涯:共20多年。44岁时家遭火灾,急剧贫困;427年秋,深感不久于人世,写三首《挽歌诗》,一篇《自祭文》。“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乃窘迫之写照。仕隐经历知人论世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颜延之《陶征士诔》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拓展补充思考:陶渊明的归隐思想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吗?以意逆志陶渊明祖上是“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的陶侃,因此陶渊明可以说是出身名门之后。他自己也在《感士不遇赋》中写道“大济于苍生”。综上,陶渊明根本上还是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仕途,成为能够安定一方的好官。只是在面对社会黑暗混乱的局面下,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环境,最终选择退隐。以意逆志人生的理想不能实现是很痛苦的,在儒家传统文化下对士的要求是希望能做到不朽。而实现不朽的方式是“立功立德立言”。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陶渊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在“穷达”“贫富”中都处于下风。陶渊明伟大之处在于他面对这些社会变化时,依旧保持自己的“天真”“真淳”。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拓展补充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东晋南朝·宋唐陶渊明谢灵运王维 孟浩然田园诗派山水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诵读全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感知全文"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他的诗眼是什么?在诗眼之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思考探究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适俗韵”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思考探究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守拙归园田”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本性热爱自然。坚守本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精神的自由与独立官场生活限制了他的本性。厌恶,悔恨思考探究归向何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向田园思考探究归向何处?诗人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意象?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语言的特点又是怎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白描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宁静、恬静自然、闲适自由情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比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思考探究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思想情感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艺术手法白描手法首尾相应,结构巧妙生动形象的比喻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远近结合的手法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课后作业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有人认为这并无对错,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的明哲保身,你是如何看待的?如果你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你又会如何选择?阅读扩展《论诗三十首·其四》金代·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拓展补充叶嘉莹说:“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知识巩固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D“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尘俗杂事。能力迁移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绹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诗人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诗人对身世的无限感慨。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B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能力迁移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绹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2、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⑤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做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