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如图,隋唐时期的扬州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富处”,出现“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盛况,扬州与益州(成都)并称“扬一益二”。扬州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 隋大运河的开凿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海上丝路的起点 D. 城市商业的繁荣
2.某学者评价:“(该制度)打破了以往的门阀、血缘观念,传达了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公平公正理念,即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级内部。”该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3.贞观四年,太宗下诏修复洛阳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切谏,认为兴此大役劳动百姓,其弊更甚于隋炀帝。太宗接受建议,停止工程,并赏赐张玄素。这体现出唐太宗(  )
A.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 戒奢从简,与民休息 D. 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4.读图,下列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A. 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 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 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 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5.五代时期,人民除了完成赋税定额,还要按一定比例多缴纳一部分,以备仓库中雀鼠损耗,称为“雀鼠耗”。据说称老鼠为“耗子”就是由此而来。这表明当时(  )
A. 藩镇割据仍在延续 B. 人民遭到刻意搜刮 C. 社会经济非常残破 D. 南北处于分裂状态
6.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是关于“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知识卡片的内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B.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 在朝廷中,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D.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唐朝专门设置“宾贡进士”,为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政权的贵族子弟提供考取科举的门路。至唐朝末年,新罗一共有58人登科。由此可见唐代(  )
A. 政治体系的高度开放 B. 民族关系的和睦融洽
C. 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D. 文学艺术的多姿多彩
8.历史史实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下列对隋唐时期辉煌文化的叙述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B. 孙思邈总结历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著有《千金方》,被后世尊为“药王”
C.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通俗易懂,被后人誉为“诗圣”
D. 颜真卿创立了“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9.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明确提出“宰相需用读书人”,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上述举措表明宋初统治者(  )
A. 完善科举制度 B. 主张精简政府机构 C. 分割宰相权力 D.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10.在蛇年春节档电影《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成长经历和故事背景深刻反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以下哪一选项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
A. 北宋灭亡后,南宋主动放弃了北方领土,完全割裂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B. 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始终处于激烈的战争对抗中,民族界限分明
C.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金、西夏)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彻底放弃自身文化传统
D. 不同民族间通过经济文化交流、通婚联姻逐渐打破隔阂,形成多元共存的局面
1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靖康耻,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些两宋时期文学作品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
A. 南下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B. 先南后北,消灭割据政权
C. 收复河山,渴望国家统一 D. 消灭南宋,结束对峙局面
12.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位后,新设了“中统”年号。“中统”二字,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和《易经》,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这一举措(  )
A.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B.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 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 D. 体现了“无为而治”
13.元朝行省辖区广阔,权力较为集中,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相互制衡的制度意图明显不同,但元朝行省权力又能做到“大而不专”,这表明行省制(  )
A. 有效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B.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 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 D. 结束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14.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宋史》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下面有关“交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铜钱太重 B. 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C. 在北宋时期已经取代了铜钱 D. 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5.宋代特别是南宋,为了克服远渡重洋的困难,保证航船安全,不但造船技术有显著的改进,而且当时最先进的辨别方向的指南针也开始应用于航海。这可以佐证宋代(  )
A. 陆上丝绸之路断绝 B. 重农抑商政策已废除
C. 造船技术十分先进 D. 海外贸易繁盛的条件
16.某班同学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以下环节模拟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应用流程。这项活动有助于了解(  )
A. 两汉时期的造纸工艺 B. 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
C. 南宋时期的航海技术 D. 宋元时期的军事变革
17.传统中国王朝中,皇帝主掌礼仪象征帝国理念,宰相统领百官处理具体政务。明太祖朱元璋却废除了宰相制度,规定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这一变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提高六部执行政务的效率 B. 消除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C. 避免外戚与宦官干预朝政 D. 皇权与相权的共治到分治
18.“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这句话意在(  )
A. 肯定八股取士的积极作用 B. 说明八股取土的严重危害
C. 肯定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D. 说明明朝实行文化专制
19.郑和率领的第三次远航在1410年初从福建海岸开驶,访问了占城、爪哇、满剌加和苏门答剌,后来又向西驶往锡兰、葛兰、柯枝和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上的古里。“郑和船队”的活动(  )
A. 向东横渡大西洋来到古巴和海地 B. 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 增进了中外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D. 基本解除了明朝东南沿海的倭患
20.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纲领:秦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南宋——“均贫富,等贵贱”;明末——“均田免粮”;清代——《天朝田亩制度》。这些材料反映出农民斗争的愿望是(  )
A. 打击地主经济 B. 获得土地 C. 摆脱暴政统治 D. 建立平等的社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 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
(1) 据材料甲,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什么?据材料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丙: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止止堂集》 丁: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台湾通史》
(2) 材料丙和材料丁各自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丙和材料丁中两位历史人物共同具有的精神。
戊: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为扬州大明寺题词 己: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李约瑟评郑和下西洋
(3) 据材料戊,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鉴真东渡的意义。指出材料己中“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归纳“鉴真东渡”与“郑和下西洋”共同体现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什么特点?
2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赵匡胤)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初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积弊,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各一例)
材料三元朝同宋朝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仍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 元朝实行什么样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影响?
材料四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 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4)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5) 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并加以论述。
2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宋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因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贩至欧洲的瓷器,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摘编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材料三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海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人类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培根《新工具》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原因。
(2) 材料二属于宋代盛行的哪种文学形式?请再列举一位作品风格一致的代表人物。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种发明的名称。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因比“愿意生活在宋朝”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隋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A项正确;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与隋唐时期扬州崛起的时间不符,排除B;
C.扬州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但海上丝路的起点为广州、泉州等,排除C;
D.城市商业的繁荣是扬州经济地位提升的表现,而非其崛起的根本原因,排除D。
故选:A。
考查隋唐大运河对扬州经济地位的影响及交通地理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隋唐大运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求区分经济现象的表现与原因,强化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此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与“打破门阀、血缘观念”和“考试选拔”无关,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开始的地方行政制度,与人才选拔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贞观四年,太宗下诏修复洛阳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切谏,认为兴此大役劳动百姓,其弊更甚于隋炀帝。太宗接受建议,停止工程,井赏赐张玄素”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张玄素在唐太宗已经下诏的情况下给唐太宗提意见,唐太宗虚心接受,这表明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A项正确;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材料没有涉及唐太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排除B项;唐太宗在位时戒奢从简,与民休息,但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戒奢从简,与民休息,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前期,注重文教,编修图籍,材料没有涉及唐太宗注重文教,编修图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唐朝时期,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越窑的青瓷,胎质稀薄,釉色晶莹,人们赞美它“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有“类雪”“类银”的称誉。唐朝时,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故题干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A项正确;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排除B项;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突出的科技成就,排除C项;明朝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知识结构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知识结构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五代时期,人民除了完成赋税定额,还要按一定比例多缴纳一部分,以备仓库中雀鼠损耗,称为‘雀鼠耗’。”可知,五代时期,人民除了要完成赋税定额,还要多缴纳一部分,以备仓库中雀鼠损耗,这说明人民遭到刻意搜刮,B项正确;五代十国本质上仍然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但在题干材料中未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赋税问题,社会经济残破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南北状态,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五代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阐述了唐蕃和亲史实,又阐述了其影响,属于历史评价的范畴,D项正确;“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A项;“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B项;“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民族交流,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交流,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允许周边其他国家的贵族子弟参加本国科举考试,这体现了其政治体系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开放性,不局限于本国范围,A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的是唐朝与其他政权(并非国内少数民族)在科举人才选拔上的交流,与民族关系的和睦融洽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的是唐朝对其他政权贵族子弟开放科举,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唐朝允许其他政权的贵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这体现了唐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对外部的开放态度,题干没有涉及到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8.【答案】C
【解析】A.《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
B.孙思邈著《千金方》并被尊为“药王”,符合史实,排除B;
C.白居易主张诗歌反映现实且通俗易懂,但“诗圣”称号属于杜甫,“诗魔”或“诗王”才是白居易的称号,C项表述错误,C项正确;
D.颜真卿创立“颜体”并被评价为书法史上成就最高者,符合史实,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文化成就的史实辨析,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领域代表人物及其称号的掌握能力。
本题通过逆向选择考查学生对隋唐文化史实的精准记忆与辨析能力,需注意区分文学领域不同人物的称号及其历史评价。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宰相需用读书人”“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使文官得到重用。材料表明宋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方针,D项正确;宋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宋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方针,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材料没有涉及宋初统治者主张精简政府机构,排除B项;宋太祖加强君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但材料没有涉及分割宰相权力,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辽宋夏金元时期,不同民族间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如榷场贸易等)、通婚联姻等方式逐渐打破隔阂,形成多元共存的局面,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D正确;北宋灭亡后,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如金等仍有各种往来,并非完全割裂与少数民族的联系,A不符合史实,A错误;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对抗,也有和平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等,并非始终处于激烈的战争对抗中,民族界限也并非一直分明,B错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金、西夏)确实推行汉化政策,但并没有彻底放弃自身文化传统,而是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保留了部分本民族文化,C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靖康耻,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追忆抗金军旅生涯,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核心是对收复中原的渴望;“靖康耻,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出自岳飞《满江红》,直指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誓言收复失地、重归一统,体现强烈的家国情怀,因此反映的时代最强音是指“收复河山,渴望统一”,C项正确;“南下灭陈,结束分裂局面”是指隋灭陈(589年),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先南后北,消灭割据政权”是北宋初年赵匡胤统一策略,与题干诗词反映的是南宋抗金背景下的诉求不符,排除B项;“消灭南宋,结束对峙局面”与元朝统一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击金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抗击金军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据题干“忽必烈即位后,新设了‘中统’年号。‘中统’二字,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和《易经》,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可知,忽必烈设立年号为“中统”,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这一举措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故C符合题意;忽必烈设立年号不能完善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忽必烈设立年号不能说明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排除B;忽必烈设立年号不能体现“无为而治”,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和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忽必烈设立年号为“中统”,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
13.【答案】A
【解析】元朝行省辖区广阔且权力集中,但又“大而不专”。“大而不专”意味着行省虽然拥有较大权力,但这些权力是在中央有效控制之下的。行省制这种既给予地方一定权力又加以限制的特点,有利于地方高效处理政务,同时又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从而有效维护大一统的局面,A正确。行省制下,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诸多限制,如行省官员的任命、财政权等都由中央掌控。行省制实际上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削弱,B错误。元朝设立宣政院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而不是行省制,C错误。元朝完成统一,结束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并非行省制“大而不专”这一特点直接带来的结果;行省制是在元朝统一之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掌握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符合题意;交子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交子在北宋时期并未完全取代铜钱,而是与铜钱、铁钱并行使用,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过程,到南宋时期才基本完成,交子的出现(北宋初期),不能直接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交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交子,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15.【答案】D
【解析】A.陆上丝绸之路断绝与史实不符,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排除A项;
B.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B项;
C.造船技术十分先进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D.根据题干“为了克服远渡重洋的困难,保证航船安全,不但造船技术有显著的改进,而且当时最先进的辨别方向的指南针也开始应用于航海”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繁盛的条件是造船技术有显著的改进,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海外贸易,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宋代海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此项技术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不是造纸术,排除A项;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军事变革,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17.【答案】B
【解析】A.提高六部执行政务的效率,A项正确但属于客观效果而非根本目的,排除A;
B.消除对皇权的潜在威胁,B项正确且直接反映了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核心诉求,B项正确;
C.避免外戚与宦官干预朝政,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
D.皇权与相权的共治到分治,D项仅描述现象而非根本目的,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核心考点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目的。
本题通过明朝政治制度变革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根本动机的能力,需区分表层现象与深层目的,强化历史解释中“目的与动机”的分析意识。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可知材料抨击八股制度的危害,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主张对现实问题的关注,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朝的八股取士,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科举制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八股取士,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扬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外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C项正确;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古巴和海地,并非郑和,排除A项;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是郑和第四次及之后航程的最远记录,与题干第三次航行至印度古里不符合,排除B项;倭患指明代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侵扰,与郑和远航无直接关联,倭患缓解主要靠戚继光等军事行动,排除D项。
故选:C。
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等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等相关史实。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建立“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社会。可知,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答案】【小题1】存百姓;开明的民族政策
【小题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
【小题3】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和平友好的对外交往
【解析】(1)材料甲中“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直接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材料乙“朕独爱之如一”说明其推行平等对待各民族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2)材料丙“杀尽倭奴”反映戚继光抗倭,材料丁“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指郑成功收复台湾;两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体现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
(3)材料戊“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材料己“不威胁他人生存”说明郑和下西洋旨在宣扬国威;两者均体现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
故答案为:
(1)存百姓;开明的民族政策。
(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
(3)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和平友好的对外交往。
(1)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民族政策,涉及《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中的核心思想。
(2)考查戚继光抗倭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以及历史人物的共同精神。
(3)考查鉴真东渡的意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以及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试题通过材料分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治国理念、民族政策及对外交往特点的理解,注重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的综合运用。
22.【答案】【小题1】三省六部制
【小题2】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政治: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小题3】管理制度:行省制。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小题4】举措: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小题5】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在沿用隋朝制度的基础上,唐朝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行政效率的提高。北宋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确立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明朝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不断强化
【解析】(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积弊,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政治上,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的影响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结合材料三“元朝同宋朝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仍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和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5)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在沿用隋朝制度的基础上,唐朝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行政效率的提高。北宋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确立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明朝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
(1)三省六部制。
(2)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政治: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管理制度:行省制。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举措: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5)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在沿用隋朝制度的基础上,唐朝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行政效率的提高。北宋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确立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明朝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不断强化。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北宋的政治、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北宋的政治、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3.【答案】【小题1】原因:博采众长;产品精美;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小题2】文学形式:宋词;代表人物:辛弃疾。
【小题3】名称: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小题4】原因: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景德镇、宋代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宋词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景德镇、宋代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宋词等相关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