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一)(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一)(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2.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B.改造和征服自然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3.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
5.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关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是由于国内工农业生产持续上升造成的
C.二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趋缓D.两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6.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7.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8.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9.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指出,北京建筑的整个系统是有传统、有活力、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遗憾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城市改扩建,整座城市的面貌大变,已不符合世界遗产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只能拆整为零,将一些保存完好的地方申报世界遗产。北京境内有一处文化遗产,它始建于15世纪上半叶,以设计巧妙、布局严谨、结构奇特、装饰华丽为特征,四周古松环抱,古柏参天,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该文化遗产是
A.天坛 B.颐和园 C.故宫 D.清东陵
10.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11.二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
12.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B.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13.2019年12月28日,被称为“最难修地铁”的济南地铁三号线开通,这预示着济南地铁时代的又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中国的第一条城市地铁开通于
A.“一五”计划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4.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成功,中国“大飞机梦”终于得以实现。近代以来,无数科学家为了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其中标志着飞机时代开始的是
A.冯如制成中国首架飞机B.“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C.北京至天津航线的开通 D.旧金山至洛杉矶航线的开通
15.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下列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1986年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B.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
C.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 D.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17.1924到1928年间,科隆到波恩这段公路上的车流量超过该路的承受能力。1929年,一条新型的“机动车专用路”开始建造,动用了5500多名失业人员,最终于1932年8月通车。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这条“机动车专用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B.“新型”主要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
C.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D.德国通过交通建设摆脱了经济危机
18.“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传统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据此可知新的交通工具
A.以电力为主要的动力B.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C.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D.推动了电力革命爆发
19.电视剧《一代儒商孟洛川》中有一个情节:1869年,法国鸿丰洋行的一船洋纱以极低的价格出现在上海市场,使原来的上海洋纱市场受到致命打击。众人纷纷猜测其中原因,下列猜测最为合理的是
A.商船为海盗劫持,销赃而来 B.巴拿马运河开通,航程缩短,运费降低
C.工业革命完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苏伊士运河开通了,航程缩短导致运费降低
20.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A.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C.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 D.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
21.新冠肺炎疫情下尖端科技大显身手,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种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C.尖端科技决定了疫情防控水平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22.1892年7月15日-8月24日,德国不来梅参议院连续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如建立霍乱专门医院,向市民宣传霍乱预防知识,关闭市场和舞会等,霍乱基本没有给不来梅带来冲击;德国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公开承认汉堡爆发了霍乱,最终共有16944例霍乱病例,死亡8594 人。这反映了( )
A.帝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B.两地疫情程度不同C.州政府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D.疫情造成巨大损失
23.《灵枢·师传》有云:“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李时珍在谈及医术时指出:“夫医之为道君于用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反映出( )
A.中医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B.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学的影响
C.医学伦理推动儒家思想传播 D.政府重视规范医者的职业道德
24.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材料旨在说明( )
A.医疗防治体系得以健全B.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C.医学发展需要借鉴交流 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25.王延庆《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认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大瘟疫——塔西佗《编年史》记载的公元65年大瘟疫、公元2世纪中后期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当然,除了这三次大的瘟疫外,还有诸多其他瘟疫发生。这些周期性爆发的瘟疫对罗马帝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瘟疫也是导致其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B.瘟疫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
C.瘟疫是罗马帝国衰亡的最主要原因D.瘟疫导致了罗马帝国经济的衰退
非选择题:本随共5小题,共 50分
26.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太医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药局等官方机构。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应对疾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重视城市卫生建设,建立规范的医疗救助体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
1769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疫法。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等
材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17年至1923年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至1859年间,包括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导致起源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
1892年,控制霍乱的国际卫生公约产生。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成立。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2003年,中美 SARS疫苗研发与生物治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材料三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71年,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在失败了190次之后,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措施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末以来瘟疫发生与防控的特点,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屠呦呦医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浙江宁波绅商最先创办了对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内河。此后,福建、广东、广西、上海、山东、天津、吉林、湖北、湖南,以及苏州、杭州、镇江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据统计,1895~1900年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加上原来的一些商轮企业,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1900 年继续营业的约有80家,轮船约有440艘,总吨数约10 000吨。如果连同招商局和挂洋旗的华商轮船一并计算,中国所有的轮船航运业估计达480艘,总吨数约7万吨。1901~1911 年,先后创办的大中型轮船企业46个,到宣统三年底能够继续运营的有31个,这是一个跨越性的进步。这11年间新创内河轮船企业合计达405家,资本总额580多万元,轮船630余艘,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充,除去中途停闭者,到宣统三年共有500余家企业,资本约800万元,拥有小轮船900多艘,这样就大致形成了遍及。上海、长江干支流,以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
——摘编自刘凝凡《近代中国航运业之演进研究》
材料二 据2004年数据统计,我国现有港口1 460个,国际海运船队为3 700多万载重吨,位列世界第五位。2002 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 700万标准箱,年增长35%。为适应集装箱快速发展的需要,政府重点加强了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建设,上海、宁波、深圳等都在兴建大型深水集装箱专用泊位,尤其是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和长江深水航道治理工程。2002 年底,我国已与66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海运及河运协定批准设立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和集装箱运输服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120多家,70多家境外航商在我国港口开辟了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2004 年1月1日起施行的《港口法》,是我国第一部对港口事业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自实施以来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国际海上运输活动。我国鼓励国内港口及航运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用现代物流改造传统运输业,拓展我国海运业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苏新刚《新世纪中国航运业的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我国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推动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的策略。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开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30.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密切相关。唐朝至明朝的城市化率都在10%左右,而战国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20%,唐代城市总数在1000个以上,宋代新发展起来的城镇有80处,拥有10万户的城市由唐代的10余个增加到40个,明代大中城镇数量增加到1000个,而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在1800年仅为3%。1834年,中国关内的18个省共有城镇中心地1653个,城镇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5.1%,这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则毫不逊色。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从1843年1.0%上升到1893年的6.0%,而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在19世纪40年代初到本世纪40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里,已经从5%上升到28%,其中发达国家有半数以上人口从乡村转移到了城镇。1800年,全世界人口最大规模也就是百万人左右,而且数量很少,西方城市根本没有一个超过100万人口,伦敦最大,也只有959310人。但是到了1900年,出现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11个,其中包括柏林、芝加哥、纽约、费城等在内。
——何一民《城市发展周期初探》
(1)依据材料一说明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A D D A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B D B D B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B C C
26.(1)措施: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重视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治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原因: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民国政府的重视。
影响:有利于城市卫生状况的好转;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否定传统中医,具有一定局限性。
(3)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服务人民;覆盖面广。
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任答2点即可)
27.(1)特点:通过立法防控;政府救治与民间防控结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探索免疫治疗方法。(任意两点)
意义:有利于人民健康,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任意两点)
(2)特点:瘟疫往往发展为跨国连洲的规模,瘟疫的防控成为世界性事务。
原因:新航路开辟(或答“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跨地域人员流动性加强;城市化不断加深,人类居住密集;世界大战的影响。国际卫生组织发展;国际卫生合作意识加强。(任意两点)
(3)原因:中西医结合方法;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受古代中医理论影响。(任意两点)
意义:提高中医的国际地位;推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任意两点)
28.(1)特点:创办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的范围扩大;船厂和轮船数量增加。原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的推动。
(2)表现:航运业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中外航运关系越来越紧密;颁布法律法规保障航运业的发展;采用现代物流改造传统运输业。策略: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积极主动融入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提升航运业发展的质量。
29.(1)原因:年久失修;黄河改道,冲击漕运;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治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社会背景:欧洲公路交通弊端;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
30.(1)特点:城市规模大;数量多;发展速度快;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任答3点)
(2)趋势:城市化进程缓慢。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社会动荡不安,小农经济解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