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面对父母的唠叨》教案【浙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面对父母的唠叨》教案【浙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 课《面对父母的唠叨》教学设计
课题 面对父母的唠叨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五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父母唠叨背后往往蕴含着关爱、担心等真实情感,明白唠叨是父母表达关心的一种特殊方式。 2.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能够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唠叨的原因;学会一些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技巧,如耐心倾听、心平气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3.借助小组讨论、写应对方法等环节,在合作与思考中探索理解父母唠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树立正确的亲子沟通观念,增强主动与父母沟通的意愿,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阅读文章、互换身份写作等形式,深入体会父母的心情,发展想象力和同理心。
重点 1.理解父母唠叨背后的真实含义,认识到唠叨是父母关爱的表现。 2.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学会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 3.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应对父母的唠叨,如耐心倾听、主动沟通等。
难点 1.真正从情感上理解父母的唠叨,克服对唠叨的抵触情绪。 2.将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与父母进行有效地互动。 3.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形成主动与父母沟通、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就像两棵大树,一直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他们总是有操不完的心,担心我们吃不好、穿不暖,担心我们学习跟不上、交友不慎重。于是,我们耳边常常会响起他们的唠叨声。也许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唠叨很烦人,甚至会和父母顶嘴。但是,大家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父母为什么要唠叨呢?其实,每一句唠叨里都藏着他们对我们的爱和关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面对父母的唠叨》这一课,去感受这份深沉的爱,也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父母的唠叨。出示课题。 设疑、思考 。 通过设置问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教学主题。
讲授新课 一、快乐测试请你做一做以下测试题。你能听懂下面的爸爸妈妈的“唠叨之歌”吗 试着猜一猜他们的真实想法吧!1.妈妈说“你吃饭怎么这么慢”,其实她内心想表达的是( B )A.你吃饭慢耽误时间! B.饭凉了,对你身体不好!2.妈妈说“这么晚才回家,不如别回来了”,其实她内心想表达的是( B )A.你别回家最好! B.太晚了,你在外面不安全!3.爸爸说“把书包收拾好,别丢三落四”,其实他内心想表达的是( B )A.你记性真差! B.你的自理能力还需要提高!二、快乐暖身(一)“唠叨”再现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围绕“妈妈(或爸爸)的唠叨”创作剧本并将它表演出来,主要表现平时妈妈或爸爸对自己唠叨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反应。一、情景剧剧本示例:《早餐桌上的唠叨》 角色:妈妈(A 同学扮演)、小明(B 同学扮演)、妹妹(C 同学扮演) 场景:家里餐桌旁 时间:周一早晨 第一幕:起床唠叨 (小明揉着眼睛走出卧室,妈妈从厨房探出头) 妈妈(双手叉腰):我的小祖宗哎!闹钟响了三遍还不起,再磨蹭上学又要迟到了!你看妹妹都坐好吃饭了,快点快点!小明(嘟囔):知道了知道了,刚起来嘛…… 第二幕:早餐唠叨 (小明刚拿起面包,妈妈端着牛奶走来) 妈妈:先喝牛奶再吃面包,热乎的对胃好!你看你这孩子,面包掉得满桌都是,跟你说过多少次要小心…… 小明(不耐烦):妈,我自己会吃!妈妈(叹气):哎,你这书包收拾好了吗?昨天作业本又忘带了,今天可别忘了……第三幕:出门唠叨 (小明换鞋准备出门,妈妈追过来) 妈妈:"把围巾戴上!天气预报说今天降温,别冻着了!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别跟同学打闹……" 小明(边开门边说):"哎呀知道啦!"(关门离开) 妈妈(对着门喊):"放学早点回来,别在路上玩!"(转身收拾餐桌时,小声嘀咕)"这孩子,总是让人操心……"想一想,写一写刚才的情景剧让你想到了什么 请你写在下框里。(1)当看到剧中妈妈追着小明唠叨时,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每次我上学时,妈妈也会在门口“喊多喝水”“别买垃圾食品 ”,以前觉得烦,现在发现她喊完都会在窗户边看我走远呢。 剧里妈妈叹气的样子让我想起上次我没考好,爸爸唠叨完转身就去给我打印复习资料,原来唠叨背后有很多行动。 (2)如果小明当时回应“妈妈,我知道了,您也快点吃早餐吧”,会有什么不同? 妈妈可能会很惊讶,然后笑得很开心,就像上次我主动帮妈妈洗碗时她的表情一样。 这样妈妈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话被当成耳边风,可能下次唠叨就会少一点,因为她知道我听进去了。 (3)情景剧里的唠叨让你对自己父母的唠叨有了什么新认识? 我发现父母唠叨时语气虽然急,但眼睛里都是担心,就像剧里妈妈说 “别冻着” 时,手一直摸着我的围巾。 以前觉得唠叨是在批评我,现在明白那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关心,才会一遍遍地说。(二)活动 :角色互换小剧场 1.活动准备 提前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父母唠叨的场景和话语。 准备简单的表演道具(可选)。 2.活动流程 (1)热身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唠叨的具体情景,如早上起床、吃饭、做作业、出门等时候的唠叨,讨论父母唠叨时的表情、语气和自己的感受。 (2)角色分配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扮演父母的学生要根据自己记录的父母唠叨场景进行表演,扮演孩子的学生则表现出平时面对唠叨时的反应。 (3)小剧场表演 各小组依次进行表演,展示父母唠叨的情景和孩子的反应。表演结束后,小组内成员可以互换角色,再次表演,让更多学生体验不同角色。 (4)交流感受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扮演父母和孩子的不同感受。①扮演父母时,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话语来唠叨?当时有什么心情? 我选了妈妈常说的‘作业写完没?别总拖到最后!因为有次我熬夜补作业,妈妈凌晨还在陪我,她唠叨其实是怕我太累。”“爸爸总说‘过马路看车!’,我演的时候故意提高嗓门,因为每次他送我上学,眼睛都一直盯着马路,唠叨里全是担心。” “演妈妈催起床时,我假装生气叉腰,但心里其实很想笑 —— 平时觉得妈妈烦,自己演起来才发现,不唠叨又怕孩子迟到,这种矛盾的心情好奇怪!”“当‘爸爸’说‘别买垃圾食品’时,我特意模仿爸爸皱眉的样子,演完突然觉得,他每次唠叨后都会给我塞水果,原来唠叨是另一种‘投喂’呀!”② 扮演孩子时,面对唠叨有什么感受?与自己平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当‘妈妈’对我喊‘快点快点’时,我下意识想顶嘴,但突然想起上周我赖床迟到,妈妈跑着送我去学校,累得直喘气,这时候被唠叨反而有点想哭。“‘爸爸’唠叨我书包乱时,我本来想反驳‘你又不懂’,但演完发现,平时爸爸唠叨完都会帮我整理书包拉链,原来他的‘嫌弃’里藏着关心。” “平时被唠叨时觉得很烦,像被紧箍咒缠住;但演的时候看着‘父母’紧张的表情,突然发现他们的语气虽然急,手却在帮我整理衣领,这种反差让我想起很多被忽略的细节。”“以前觉得父母唠叨是在挑刺,今天自己当‘孩子’,听到‘妈妈’说‘多穿点’时,突然注意到她说话时搓了搓手 —— 原来冬天她怕我冷,自己却穿得很薄。” 学生 A:“当‘父母’时,我故意用严厉的语气说话,但心里想的是‘快点不然要迟到了’;当‘孩子’时,听到同样的话却觉得被指责 —— 原来同一个句子,立场不同感受完全不一样!”学生 B:“我发现演‘父母’时,唠叨的话越重复,心里越着急,就像上次我生病,妈妈一夜没睡,每隔一小时就唠叨‘喝水没’,现在才懂那是因为太担心了。” 小结:父母唠叨时的良苦用心 ,在日常生活中多理解父母,用积极的方式回应父母的唠叨。三、快乐舞台(一)谁更爱唠叨日常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谁更爱唠叨 爸爸妈妈经常对你唠叨的话是什么 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你是如何回应的 请你写一写。爸爸:“作业写完了吗?别总拖到晚上!”“书包收拾好,别落东西在学校!”我:知道了爸爸,马上写!妈妈:“多穿点衣服,今天降温!”“吃饭慢点,别噎着!”“过马路看红绿灯,别玩手机!”我:“哎呀妈妈,我不冷 / 我知道了!”写一写爸爸妈妈的唠叨真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吗 你了解他们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吗 请你写在下框里。唠叨一:爸爸说 “作业别拖到晚上”表面意思:催促写作业真实意思:“爸爸担心你熬夜写作业伤身体,也怕你第二天上课没精神。其实他昨晚偷偷帮你打印了复习资料,只是没说。”唠叨二:妈妈说 “多穿点衣服”表面意思:要求添衣真实意思:“妈妈看天气预报说降温,想起你去年冬天冻感冒了,她连夜把厚外套找出来晒好,唠叨时手一直摸着你的围巾,怕你嫌麻烦不肯戴。”学生1:我们应该从爸爸妈妈的角度去想问题。我觉得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学生2:对,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生3:如果我们了解父母的唠叨背后真正的想法,好像也就更能理解他们这种“特别”地关心我们的方式了。学生 4:“我爸爸总唠叨‘别玩游戏’,其实他是想让我多出去运动,上次他偷偷买了篮球放在我房间,只是用唠叨的方式表达关心。”学生 5:“我妈妈唠叨‘考试别紧张’,但我发现她比我还紧张 —— 她凌晨三点还在帮我检查铅笔盒,唠叨其实是她自己太担心了。(二)唠叨背后的真实含义当你知道父母的唠叨背后的真实含义后,你觉得该如何应对才更合适,让彼此都更轻松呢 请你写在下框里。写一写应对方法一:用 “魔法回应” 代替顶嘴具体做法:当妈妈唠叨 “多穿衣服” 时,主动说:“妈妈,我刚看天气预报了,现在就去拿外套,您也记得穿暖和点呀!” 应对方法二:提前 “破解” 唠叨密码具体做法:观察父母唠叨的规律,在他们开口前主动行动。比如每天放学回家先喊:“妈妈,我回来啦!作业在学校已经写了一半,书包也整理好了哦!” 应对方法三:画 “唠叨翻译卡” 沟通具体做法:制作卡片,左边写父母的唠叨原话,右边画 “真实关心的场景”。比如妈妈说 “吃饭太慢”,右边画 “妈妈悄悄把热汤推过来” 的插图,递给妈妈时说:“我知道您是怕饭凉了,下次我会快点吃!”应对方法四:发起 “唠叨交换” 游戏具体做法:周末和父母玩角色扮演,自己扮演 “唠叨的家长”,让父母扮演 “孩子”。比如模仿爸爸说:“快把玩具收好!” 当父母故意磨蹭时,体会唠叨的无奈,结束后互相分享感受。温馨小贴士学着换位思考,与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沟通,也可以给他们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想法,相信爸爸妈妈也会更加了解你、信任你。四、快乐收获学会换位思考学生1:上完这堂课后,我觉得爸爸妈妈的唠叨其实也没那么烦人。学生2:是啊。如果我们再耐心一点倾听,试着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就会知道他们的唠叨都是爱我们的表现。学生3:这就是我说的“换位思考”。学生4:同学们,遇到爸爸妈妈唠叨的时候,可别不耐烦,要记得多和他们主动沟通哦!学生 5:我以前总嫌我妈唠叨,有次她住院了,没人唠叨我穿衣服,我反而天天忘带围巾。现在才明白,唠叨就像冬天的暖手宝,虽然有时候觉得烫,但没了又会冷。下次她再唠叨,我想给她一个拥抱说‘谢谢妈妈关心我’。学生 6:上周我爸唠叨我跳绳姿势不对,我气得把绳子扔了。学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他其实是偷偷看了跳绳教学视频,想帮我拿满分。昨天我主动说‘爸爸,您教教我怎么跳吧’,他眼睛都亮了,原来换位思考能让唠叨变成一起进步的机会!学生 7:我奶奶总唠叨‘多吃点肉’,我烦得直摇头。但有次我半夜起来喝水,看见她在厨房偷偷把肉切成小块,怕我嚼不动。现在我会故意说‘奶奶,今天的肉真好吃,再给我来一块吧’,她笑得皱纹都展开了 —— 原来换位思考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懂他们的爱。学生 8):如果我妈又唠叨‘作业写完没’,我会说:‘还剩一道数学题,有点难。妈妈您要不要和我一起想想’这样既回应了她的关心,又能让她觉得被需要,说不定还能帮我找到解题思路呢!五、快乐阅读学生1:我发现很多同学将自己如何应对爸爸妈妈的唠叨作为写作的题材。你看,小婧的这篇《唠叨伴我成长》写得真不错!学生2:表面上看起来,小婧好像在埋怨妈妈,但她心里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唠叨。唠叨伴我成长每个人都有着爱自己的父母,然而唠叨却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说,妈妈的唠叨像长江;有人说,妈妈的唠叨像织不完的丝线。可我却认为,妈妈的唠叨像银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唠叨没完没了。其实,我也知道唠叨是妈妈对我的爱,可没个尽头也不行啊!一个字:烦。早晨刚睁开眼睛,我便听到那再熟悉不过的声音——妈妈的唠叨。“快点,这都几点了。快起床。哎哟,你能不能快点啊 看看,又过了5分钟,快点!”本来简简单单地叫我起床,却被妈妈变成了这么一长串的话语。“我的小祖宗啊!快点穿衣服啊!今天天凉,多穿点!啊,对了,你该换条裤子了,还有啊,这件衣服别穿了,换一件。你这衣服兜里没东西吧 我给你洗了这衣服!”“老妈,您别说了行不 这些我都知道。那件衣服里没东西,您洗吧。”“你这孩子,快点穿衣服。我去做早饭,你要是迟到了,看你怎么办。”妈妈做好早饭后又开始唠叨:“小婧……吃早饭了。今天早晨的牛奶有点烫,慢点喝,面包是果酱味的,你最喜欢的。”我斜看了妈妈一眼,爱搭不理地说了句:“嗯。”一切收拾好后,我便对妈妈说:“妈,我走了啊!”“小婧啊,过马路要小心,昨晚刚下了雪,有点冷。把帽子戴上,小心点啊!”“走了。”我飞快地关上门,走出了家门,也告别了妈妈的唠叨。呼吸着新鲜空气的我,在路上细细想了想,妈妈这样做是为什么 是爱我,是关心我。我已经12岁了,妈妈也唠叨了12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妈妈的唠叨从未停止。是唠叨伴我成长,让我的人生光彩夺目;是唠叨伴我成长,让我的生活有滋有味。唠叨是我的七彩光石,唠叨伴我成长!写一写如果让你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互换身份,作为“爸爸”或“妈妈”的你会如何跟自己的孩子沟通呢 请在下框里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场景一:叫孩子起床(原场景:妈妈唠叨催促)我的沟通方式:“宝贝,现在 6:30 啦,闹钟像小鸭子一样‘滴滴’叫呢!昨晚你说想当第一个到教室的小组长,要不要我帮你把恐龙睡衣换成蓝白校服呀?妈妈还准备了热乎乎的草莓牛奶,配你最喜欢的小熊面包哦!” 场景二:提醒收拾书包(原场景:妈妈担心忘带作业)我的沟通方式:“宝贝,书包像小房子一样要装‘居民’啦!昨天数学老师奖的星星贴纸是不是在铅笔盒里?还有语文作业本,我好像看见它在书桌角朝你眨眼睛呢~要不要我们玩个‘书包寻宝’游戏,看 5 分钟内能不能让所有‘居民’都回家?”场景三:出门前叮嘱(原场景:妈妈反复说注意安全)我的沟通方式:“宝贝,今天下雪路滑,咱们的鞋子要变成‘小刺猬’哦!(拿出防滑鞋套)你看鞋底的小颗粒像不像刺猬的刺?过马路时牵着妈妈的手,就像牵着‘安全小火车’,咱们要等红绿灯变成绿色小帽子才出发,好吗?”场景四:孩子不耐烦时(原场景:小明嫌妈妈烦)我的沟通方式:“宝贝,妈妈刚才说话像连珠炮一样‘哒哒哒’,是不是让你耳朵累了?(摸摸孩子头)其实妈妈是担心你冻着,就像你担心小金鱼没喂食一样着急。现在你当小老师,教教妈妈怎么说,你才会觉得暖暖的呀?”六、拓展延伸1.小明的妈妈总唠叨他 "多吃蔬菜",小明觉得很烦躁。请你从妈妈的角度,写出她唠叨背后可能的三个真实想法。 ①担心小明挑食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发育; ②想起小明上次感冒时,医生说要多吃蔬菜增强免疫力; ③特意买了小明喜欢的番茄和胡萝卜,希望他能喜欢上吃蔬菜。 2.爸爸经常唠叨 “别总是玩手机”,但有一次小明发现爸爸在他睡觉后,偷偷把手机里的游戏卸载了,还下载了学习软件。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爸爸的唠叨背后是对小明的关心和期望,他担心小明沉迷手机影响学习,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所以用行动来表达关爱,希望小明能合理使用手机,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3.当你听到妈妈唠叨 “快点起床,要迟到了” 时,除了不耐烦地回应,还可以怎么说怎么做,让妈妈感到被理解,也让自己更从容?请写出两种应对方法。 方法一:一边快速起床一边说:“妈妈,我听到闹钟了,马上就起,您也再休息一会儿吧。” 这样既回应了妈妈的关心,又让妈妈感受到你的懂事。 方法二:提前一天晚上定好闹钟,并把衣服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早上听到妈妈唠叨时,指着已经准备好的东西说:“妈妈,你看我都准备好了,不会迟到的。” 用行动让妈妈放心。 4.如果你想让爸爸少唠叨你整理房间,你可以怎么做?请写出一个具体的计划。 制定一个 “房间整理小计划”: 每天放学回家后,用 10 分钟整理书桌,把书本和文具放回原位; 每周六上午花 20 分钟打扫房间,叠好衣服,整理床铺; 当爸爸开始唠叨时,主动告诉爸爸:“爸爸,我正在按计划整理房间呢,你看我这周的进步大不大?” 让爸爸看到你的行动,减少唠叨。 5.如果让你给父母的唠叨打分(1-10 分,10 分表示最能感受到爱),你会打多少分?为什么?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我会打 8 分。比如每次我出门上学,妈妈都会唠叨 “过马路要小心”“ 在学校听老师的话 ”,以前我觉得很啰嗦。但有一次我忘了带钥匙,放学回家时发现妈妈竟然一直在家门口等我,她说:“我怕你没钥匙进不了门,又担心你在路上遇到危险。”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妈妈唠叨里的爱,虽然有时候还是会觉得烦,但更多的是感动。 测一测动一动写一写 说一说说一说读一读知识拓展 通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父母唠叨场景设置选择题,引导学生透过话语表象理解父母唠叨背后对其身体健康、安全及能力培养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学生建立 “父母唠叨是特殊关爱表达” 的认知,初步培养换位思考的意识,为后续深入学习亲子沟通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观察父母唠叨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反思自己面对唠叨的反应,从而深入理解父母唠叨背后的关爱本质,培养同理心与换位思考能力,促进亲子沟通认知的建构。引导学生从具体词句中捕捉父母的关切细节,初步感知唠叨背后的情感温度,为深入理解 “唠叨是爱的表达” 搭建感性认知桥梁。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唠叨时的心情和感受;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唠叨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同时,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记录父母的唠叨话语及自身回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唠叨背后的真实情感,借助小组交流强化 “换位思考” 的认知,进而探索合适的应对策略,最终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唠叨中的关爱本质,掌握与父母良性沟通的方法,培养同理心与亲子沟通能力。通过学生课堂交流分享,引导其反思对父母唠叨的认知转变,强化 “换位思考能化解抵触情绪” 的意识,促使学生将 “耐心倾听、主动沟通” 等理念转化为理解父母关爱的具体认知,深化亲子关系中情感共鸣的教育目标。通过阅读《唠叨伴我成长》范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从厌烦到理解父母唠叨的情感转变,借助 “互换身份写作” 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换位思考的认知转化为具象化的沟通表达,从而深化 “唠叨即关爱” 的情感认同,培养用文字传递亲子理解的能力。通过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父母唠叨背后的情感动机,探索积极的应对策略与沟通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 “唠叨即关爱” 的认知,培养换位思考能力与亲子沟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解父母、改善亲子关系的具体行动。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妈妈说 “你吃饭怎么这么慢”,其实她内心想表达的是( )A. 你吃饭慢耽误时间!B. 饭凉了,对你身体不好!2.爸爸说 “这么晚才回家,不如别回来了”,真实想法是( )A. 担心你在外面不安全B. 真的不想让你回家3.下列哪项不是父母唠叨的真实目的?( )A. 批评你做得不好B. 提醒你注意安全C. 表达关心和爱护二、填空题 1.当妈妈唠叨 “多穿点衣服” 时,她可能正在做的事是__________(例:提前把厚外套晒暖 / 检查你的围巾是否带好)。2.爸爸唠叨 “别总玩手机” 后,可能会做的事是__________(例:下载学习软件 / 陪你一起看科普视频)。3.“唠叨伴我成长” 中,小婧发现妈妈的唠叨像__________(从文中找比喻)。三、判断题(行为辨析)1.父母唠叨时,不耐烦地打断他们说 “知道了!别烦了!” 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 2.换位思考就是想象自己变成父母,体会他们唠叨时的心情。( )3.父母的唠叨都是字面上的意思,不需要思考背后的含义。( ) 想一想,做一做 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与技能。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父母唠叨背后隐藏的关爱与担忧,还学会了用换位思考化解亲子沟通中的矛盾,更懂得了以耐心回应和主动沟通让家庭关系充满温暖。这让我们明白,父母的唠叨是成长路上特殊的守护,当我们用理解破译其中的爱意时,唠叨便会化作照亮亲子之路的七彩光石。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面对父母的唠叨快乐测试 “唠叨”再现谁更爱唠叨 唠叨背后的真实含义学会换位思考阅读《唠叨伴我成长》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回顾已讲知识点,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