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图1到图4依次是“C”字形龙纹饰的红山文化玉器、神人兽面纹的良渚文化玉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商周饕餮纹风格的青铜器。
据考古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玉器与同时期的良渚文化玉器在纹饰上有相似性,但制作工艺迥异;三星堆青铜面具与商周青铜器风格差异显著。这些文化现象都有力地印证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性 B.连续性 C.凝聚性 D.多样性
2.西周末年的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包容差异的价值。战国时期,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体现最直接的是( )
A.孔子招收弟子“有教无类” B.孟子批判墨家“无父无君”
C.齐国包容诸子百家自由争鸣 D.商鞅推行法令统一秦国思想
3.《三国志》载,“(马钧)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全唐文》称“(筒车)水激轮转,周而复始”。这两种灌溉工具的显著区别在于( )
A.使用区域上:北方平原与南方丘陵
B.动力来源上:人力传动与水力驱动
C.灌溉效率上:低效持续与高效间歇
D.技术传承上:本土创新与外来引进
4.辽、西夏、金等政权在与宋朝长期并立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互动模式,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这一互动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历史意义在于( )
A.推动儒家文化向边疆地区广泛传播 B.彻底打破汉族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
C.通过军事征服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 D.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制度与文化交融
5.明朝“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清朝设军机处“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上述两类机构成立的共同意图是( )
A.加强君主对决策的控制 B.通过增设机构分割宰相权力
C.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D.实现官僚机构内部权力制衡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在奏折中提道:“与洋人交涉数十年,彼以通晓汉文为能,而我官员多不识洋文洋语,致交涉中屡被蒙蔽。”与此同时,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在此背景下,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及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等新式学堂,其首要目标最可能是( )
A.推行政治改革探索君主立宪之路
B.逐步推广西学替代儒家经典教育
C.培养翻译与外交人才,解决中西交涉的语言障碍
D.培养军事工业领域的专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科举》中提出改革科举的“上中下三策”:上策“合科举于学校”,中策“多设诸科”,下策“略变取士之具”。其方案以“求实学、通时务”为核心,主张通过西学内容与分科考试选拔“明习古今、通达中外”之才。梁启超的提议旨在( )
A.选拔经世之才来实现救亡图存 B.构建新式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C.推动传统教育体系近代化转型 D.修补传统科举制度的固有弊端
8.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不仅是爱国教亡的政治运动,更是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转型在思想领域突出表现为( )
A.“三民主义”主导社会思潮 B.“中体西用”完全退出历史
C.传统文化与西学的全面融合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9.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工业化建设,国家颁布政策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并实施城乡差异化的粮食、教育等资源分配制度。这一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
A.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快速发展 B.工业发展加快且城乡差距扩大
C.城市商业服务业的迅速繁荣 D.劳动力在全国各地区自由流通
10.2017年,故宫博物院运用3D扫描技术精确复原养心殿榫卯结构,并通过VR技术使《千里江山图》的山水意境突破时空限制,使观众可以“走入”画中“沉浸式”体验传统艺术。这些做法突出体现了( )
A.科技助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B.技术抹杀了传统艺术的原创价值
C.传统文化必须依托技术才能存续 D.传统文化成为资本增值核心工具
11.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迁徙至印度,在与本土文化交融中逐渐确立主导地位;至公元前6世纪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这反映了迁入南亚的印欧人( )
A.通过文化融合重构本土社会秩序 B.完全依赖武力维持对恒河的控制
C.彻底毁灭了印度河流域原生文明 D.直接引入希腊城邦政治制度模式
12.阿拉伯人将印度发明的数字系统传入欧洲,还组织学者翻译并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哲学著作,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还被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多次引用。这些史实最能说明( )
A.军事征服是阿拉伯文化传播的唯一方式
B.欧洲文艺复兴直接照搬阿拉伯科技成果
C.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D.印度文化通过阿拉伯全面取代欧洲科学
13.16—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未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逐渐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19世纪中叶,美国建立印第安人保留地,并在此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上述殖民政策导致( )
A.美洲经济完全依赖欧洲的资本控制 B.美洲社会文化的组成方式产生差异
C.非洲文化在美洲占绝对主导 D.原住民语言在美洲彻底消失
14.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发现官员随执政党更迭被频繁更换,这导致政策执行混乱。1854年《诺斯科特一屈维廉报告》提出“考试录用”“政治中立”人的原则,规定文官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其晋升仅依据资历与能力。这一报告直接针对( )
A.政党分肥制导致的腐败与低效
B.贵族世袭垄断政府职位的问题
C.工业革命后政府行政职能扩大的需求
D.工人运动要求扩大选举权的社会压力
15.二战后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阶段性特征。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大量招募南欧、北非劳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产油国大量吸引非洲劳动力。这说明这些时段劳动力流动的显著特点是( )
A.主要服务于传统制造业的复兴 B.从发展中地区向经济高增长区集中流动
C.以高技能人才跨国流动为主流 D.延续殖民时期宗主国与殖民地依附关系
16.新加坡独立后,将英语定为官方行政语言,同时要求国民必须学习任一门母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母语+英语”这一“双语政策”最能说明,新加坡( )
A.全面消除了不同族群文化差异 B.延续殖民文化压制本土的传统
C.强制语言统一以强化国家认同 D.兼顾文化传承与国际发展需求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思录》(1175年)目录主题表(节选)
卷次 核心主题 思想内涵
第一卷 道体 宇宙本源与人性论
第二卷 为学大要 治学方法论
第五卷 克己复礼 道德实践与修身规范
第六卷 齐家之道 家庭伦理
第八卷 治国平天下 政治理想
第十三卷 异端之学 批判佛道思想
——摘编自朱熹、吕祖谦编订《近思录》目录
材料二 《近思录》版本流变情况表(部分)
朝代/时间 版本类型 传播范围
南宋(1175年) 初稿本(手抄) 士大夫群体
南宋(1192年) 建阳刻本(官方刊行) 南宋全境
明代(1436年) 朝鲜铜活字本 朝鲜半岛
明代(1538年) 白文本(无注释的原始文本) 心学家群体
江户日本(1668年) 吉野屋刻本 江户时代日本
晚清(1884年) 吕氏家塾重刻本 中国基层社会
——摘编自程水龙著《〈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思录》成书时期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三个历史时期,评述《近思录》版本流变所体现的社会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年12月,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推进,中共中央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此举结束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法币、金圆券恶性通胀导致的货币混乱局面,以及各解放区货币并行的割裂状态。1955年,国家实施币制改革,以1:10000的比例兑换旧币,确立“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实行金银外汇储备制度,为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改革开放后,人民币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改编自吴筹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史》、李稻葵《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等
材料二 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正式废止,终结了自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以来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历史。为弥补地方政府财政缺口,中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年均补贴超1000亿元。同步推进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构建起覆盖县乡的普惠金融网络,仅2006年就发放小额信贷超3000亿元。这些举措既完善了现代金融体系,又使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左右,为城乡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改编自《取消农业税——阳光洒满希望的田野》《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人民币制度演进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农业税改革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的一则招工广告:美国人是非常富裕的民族,彼等需要华人前往,极表欢迎。彼有优厚工资,大量上等房舍、食物与衣着。你可随时寄信或汇款给亲友,我等可负责传递驳汇,稳当无误。此是一个文明国家……全体一视同仁……现有许多中国人,已在彼谋生,自非一陌生之地……如欲赚取工资及保障工作,可向本公司申请,便得保证。
——摘编自《台山华侨史》
材料二 燕雀喜,贺新年;爹爹去金山赚钱,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
——摘自1929年《台山歌谣》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歌谣,是当年华侨远渡重洋赴海外谋生的生动写照,寄寓着一家老幼对出洋华侨的依赖和期望。台山华侨自19世纪中后期起远渡重洋,用辛勤劳动换来血汗金钱,赡养家眷,维系亲情,造福桑梓,报效祖国,也推动了台山地区的繁荣发展。
请就上述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工人待遇低下引发社会矛盾。1865年普鲁士颁布《矿业总法》,首次为矿工提供社会保险;后经过长期博弈,德国于1883—1889年先后通过三部重要法律:1883年《疾病保险法》,强制工人缴纳保险费、患病可获医疗补助;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要求工伤保险费全部由企业主支付,国家监督执行;1889年《残疾与老年保险法》,规定年满70岁并缴纳30年以上养老保险费者可以领取老年保险津贴。1911年《帝国保险法典》整合上述法律,统一全国社保监管标准,对保障群体范围和保障对象的收入条件作了强制性规定。
——摘编自王宏波《工人斗争推动德国社保制度建立》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党政府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福利制度。覆盖群体上有新生儿(医疗补贴)、16岁以下青少年(每周补助)、全体公民(免费教育、医疗、失业救济、养老金);在财政支出上,社会福利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51年的14%升至1982年的21%。
——摘编自岳麓书社《必修Ⅱ·经济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与近代德国相比,二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新发展,并谈谈西方福利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保障建设的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A
6.C
7.A
8.D
9.B
10.A
11.A
12.C
13.B
14.A
15.B
16.D
17.(1)时代特征:程朱理学体系成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活字印刷术发展;科举制度强化,士大夫阶层重视经典研习;中央集权加强,理学为统治提供理论支持;南宋书院教育兴盛;等等。
(2)社会作用:
南宋时期:士大夫抄本流传,体现其作为道德规范手册的社会教化功能;建阳刻本(1192年)的官方刊行,反映理学被纳入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于科举教育与官员选拔。
明清时期:朝鲜铜活字本(1436年)、日本吉野屋刻本(1668年)的出现,说明理学思想在东亚地区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理学成为东亚文化圈共同的思想纽带;白文本(1538年)的流行,反映明代心学兴起后对理学经典的重新诠释需求。
晚清时期:吕氏家塾重刻本(1884年)虽然体现了变革浪潮中思想转型的滞后性,但也表明传统伦理对基层社会的持续影响。
18.(1)历史意义:确立了金融主权,结束了旧中国货币混乱状态,有利于实现货币统一;服务国家战略,如计划经济时期支撑工业化,改革开放后助力市场经济转型;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从封闭式管理到加快国际化进程,反映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深度;等等。
(2)执政理念:减轻农民负担,体现了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通过转移支付平衡城乡利益,体现了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执政理念;构建普惠金融网络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展现系统化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创新的执政理念;等等。
19.示例
论题:近代华工出洋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内社会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
阐述: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当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对劳动力需求增加,而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美国招工广告强调“优厚工资”“文明国家”,就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工业化扩张对廉价劳动力迫切需求的反映。
晚清时期,台山地区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爹爹去金山赚钱”揭示了民众为谋生被迫出洋。
结论:近代华工出洋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产物,但其在客观上缓解了国内经济压力,华工的侨乡建设也推动了局部近代化。
亦可从:身份认同与文化交融的复杂性;经济改善与文化输入;侨汇经济对家乡社会的重塑等角度作答。
20.(1)特点: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建立;长期性、渐进性、妥协性;国家力量推动;立法保障;以缴费为前提的权利义务相结合;等等。
历史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鉴;提高了工人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德国工业化进程;等等。
(2)新发展:保障范围扩大;政府财政投入显著增加;从风险保障转向普惠性福利,强化了福利性质;等等。
启示:重视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市场经济与法治精神相结合;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立足国情;社会保障需平衡政府责任与个人义务;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