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2026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宏观把握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站起来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强起来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富起来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21-1949)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56-197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2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2-2021-2035-2050-······)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进程
第一课
0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课
0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四课
04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课
03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回看走过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坚持自己的路
全书学习主线
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课标考情解读
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描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本质特征;解释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描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解释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年4次 (2)科学社会主义2年8次 (2)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2年1次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作用2年1次 选择题为主;
1.重点关注与其他模块交叉知识,高考题经常综合考查。
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相关知识点,是备考的重点。比如马克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二次结合等时政素材结合的命题
3.结合必修四哲学模块“社会历史观”相关知识综合考查
4.结合必修三政治模块“党的领导”相关知识综合考查
5.结合我国近十年建成设就热点素材命题

建构知识体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私有制的确立→原始社会的解体
生产关系的特点
主要矛盾
生产关系的特点
主要矛盾
生产关系的特点
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生产关系
国家的产生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思想来源+历史前提
理论基石+诞生标志
首次尝试——一国胜利——曲折发展——中国特色
介绍社会形态的更替,论证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层层递进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由创立、再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重难点突破
生产力
(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





劳动者
(决定性因素)




生产工具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定作用)
产品的分配制度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劳动对象
1.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
(1)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矛盾
拓展提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社会形态 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特点 政治制度 (上层建筑) 阶级 主要矛盾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2)人类社会发展形态
社会形态 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特点 政治制度 (上层建筑) 阶级 主要矛盾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石器
金属
工具
铁器
牛耕
所有制度: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共同劳动;
人与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所有制度:奴隶主占有生资并完全占有奴隶;
分配制度: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保障;
人与人的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并被强制劳动
所有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配制度: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人与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氏族制度
(无压迫、无特权)
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专制)
封建国家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无阶级
奴隶阶级
·
奴隶主阶级
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
·
地主阶级
人与自然
(2)人类社会发展形态
社会形态 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特点 政治制度 (上层建筑) 阶级 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机器
生产
智能机器大生产
所有制度: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人的关系: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
所有制度: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分配制度: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人的关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
(民主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
无产阶级
·
资产阶级
人民
·
敌人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突破提升:四种社会形态的比较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生产工具 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 蒸汽机、机器、电气、信息
劳动对象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 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范围扩大 范围进一步扩大
劳动者 劳动技能低下 脑体分工出现文字 农民农耕技术进步 工人劳动技能提高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之间关系 平等互助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
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③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④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的
基本矛盾
社会
主要矛盾
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因时而变。
(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结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矛盾普遍性)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矛盾特殊性)反映出来的。。
含义
主要 表现
基本 特征
直接 原因
根本 原因
实质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含义
表现
地位
发展趋势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没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完全归资本家占有 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互助合作的关系
是否存在阶级剥削 资产阶级剥削广大劳动者 消除了阶级剥削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拓展提升:对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理论 产生条件 思想来源
历史前提
理论基石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诞生标志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基础。
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实践)基础。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未来理性社会的诉求
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进步性
局限性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具体实践
唯物史观 理论来源 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内容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 理论来源 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 内容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共产党宣言》 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拓展提升: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
实践 实现
发展
挫折
崛起
结论: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这一伟大实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具体实践
比较项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不同点 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敏锐地看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 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相同点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表达了对未来理性社会的诉求 例如:主张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人人参加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关系,建设幸福、和谐的新社会 【针对训练】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
1.私有制的确立
2.国家的产生
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资本主义社会开始
5.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6.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7.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8.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
9.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文字的出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十月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真题研析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
【2023·河北·高考真题】经济危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制度残酷罪行的判决书。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能力管理它所造成的生产力,物质丰富成了巨大的灾害,成了破产和贫困的根源。而人类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却成了一种救命手段,用以激活因危机而周期性地瘫痪的经济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
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的总爆发
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可缓解,但不是根本途径
【2024·浙江·高考真题】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一书中主张: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度,全部财产归全民所有;每个公民的工作、劳动、艺术、文化、教育等都是共享的,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合适的分配。上述主张
①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找到了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
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材料未体现
康帕内拉的主张属于空想社会主义
B
【2024·全国·高考真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的同时,也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努力的有
①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
②进行共产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新村实验
③成立被誉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的巴黎公社
④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和谐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提出此主张
巴黎公社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也不是其实践活动
C
(2024辽宁卷)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
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③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④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扩展了”表述错误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
50.68%
错误项A
C
“两个必然”: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
②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
③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
④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吉林·高考】下列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阶级斗争和改革
过程的漫长并没有体现
(2024·山东·高考真题)挺膺担当、逐梦未来。
◆一代代奋进为中华。
一本《共产党宣言》,一场伟大的革命,将真理的力量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真理的旗帜,持续推进“中华之崛起”的历史进程。新时代,真理赋予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气象,中国道路拥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2)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
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
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用时5分钟进行书写,展示1-2名同学答案)
真理之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真理
真理赋予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气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思想)→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丰富真理)
中国道路→什么路?
拥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道路自信、坚定道路
理想之光是什么?→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初心
高举真理的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取得成就→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指导实践)
是什么→真理之光指什么?理想之光指什么?交相辉映指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能相互辉映?→真理指导,理想的实现丰富真理
怎么办→如何对待真理、理想→坚持真理,坚定信念
【答案】
百余年来,真理的力量推动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在真理之光的照耀下,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持续推进“中华之崛起”。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照亮了中国道路,让我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创造辉煌。我们应坚定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