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真题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良渚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水利设施、大面积水稻田、数量惊人稻谷遗存,以及精细加工的石质“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发现共同证实了当时( )
A. 社会分化严重 B. 原始农业发达 C. 商品交换活跃 D. 审美观念形成
2. 据考证,商朝的汉字数量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现在常用的汉字多数在商朝已经定型,如祖、父、妣(bǐ)、母、兄、弟、姑、子等亲属称谓当时已出现。这说明商朝( )
A. 文字较为成熟 B. 统治范围扩大 C. 社会等级森严 D. 王权色彩浓厚
3. 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下图所示的瓦当出土于西汉长安城遗址,制作该瓦当的目的可能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该瓦当最适合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汉并天下”瓦当
A.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早期发展
C. 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D. 古代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 下图反映的是东汉中期与唐朝中期各区域的城市数量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 南方气候适宜 B. 政治中心变迁 C. 海外贸易兴盛 D. 南方地区开发
5. 唐朝时期,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硝酸钾、硫、碳三种物质的提取方法,并且发现将这些物质混合点燃会猛烈燃烧,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燃烧特性。后来,人们又将其用于军事领域。这描述的是( )
A. 医学产生和发展 B. 磁石指南的特性 C. 火药发明和应用 D. 冶炼技术的进步
6. 下图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道光帝在奏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这“一事”指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三元里抗英 C. 收复新疆 D. 镇南关大捷
7.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以广大下层劳动群众为主要启蒙对象,以反蒙昧、反守旧、反奴化、反迷信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变革。这一文学变革( )
A. 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 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C. 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D. 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8. 下面是小历同学制作的“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卡片。这三张卡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主题发言(1971年11月) 中国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告(1986年3月)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积极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C.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D. 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9. 九(1)班举办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下列素材符合该主题的是( )
①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在田地包干到户契约上按下手印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上甘岭阵地,击退敌军900多次冲击
③“铁人”王进喜率领钻井队,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
④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创造出“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兴起和发展,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越来越多的世俗君主或城市开办大学。这些大学开设算术、医学、法学、神学等课程,培养实用性人才。这说明大学( )
A. 成为了国家学术研究中心 B. 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 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D. 拥有了免赋税特权
11. 以下是九年级学生整理的专题复习课笔记摘要。由此推断,该专题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1871年 巴黎公社成立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917年 十月革命胜利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A.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12. 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该公报建议在“有关石油的问题”上实行“共同政策”,这一倡议促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60年成立(会徽如下图)。这体现了亚非国家( )
石油输出国组织会徽
A. 实现民族独立 B. 打破两极格局 C. 实行计划经济 D. 加强团结合作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戏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
杂剧融合音乐、歌舞、动作、念白多种艺术形式,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演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茶园是营业性演剧场所,各剧目在此轮番上演,内容通俗,包罗万象,吸引了大批观众,激发了茶园的兴盛,展示着商业的繁茂。
材料二
20世纪初,戏剧出现新变化。革命派把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改革传统戏剧内容,编写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时代精神的新剧目,把邹容、秋瑾等革命党人的形象搬上舞台,戏剧改良进入高潮。20世纪20年代以后,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出国表演,向国外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戏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戏剧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初我国戏剧出现新变化的社会背景。
14. 【教育与人才培养】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青少年中普遍开展识字扫盲和红色体育运动,并编辑《少年游戏》《少年体育》作为体育的基本训练教材。 ——改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陕北公学,成立于一九三七年九月,设置的课程主要有:(甲)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运动;(乙)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 ——改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人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为培养国家工业化急需的建设人才,全国掀起了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 ——改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党中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重视体育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陕北公学课程设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掀起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教育事业取得成就的经验。
15. 【大航海与世界联系】
材料一
在1500年以前的300年间,欧洲船舶平均每艘的吨数增大四倍。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航海者可以使用这一仪器辨别出自身所处的方位。此外,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15世纪的葡萄牙星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材料二
欧洲探险者将欧亚非大陆“旧世界”与美洲“新世界”联系起来,小麦、葡萄、马匹等动植物从欧洲来到了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人类自愿或者被迫地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上生活,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地区。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欧洲人探寻新航路具备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亚非大陆“旧世界”与美洲“新世界”联系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6. 合作与全球治理】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和平与发展需要世界人民共同维护。以下是历史兴趣小组以时间轴的形式整理的历史资料。
请根据上述资料,围绕“合作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运用两个及以上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成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真题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良渚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水利设施、大面积水稻田、数量惊人的稻谷遗存,以及精细加工的石质“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发现共同证实了当时( )
A. 社会分化严重 B. 原始农业发达 C. 商品交换活跃 D. 审美观念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型水利设施有利于农业灌溉,大面积水稻田和数量惊人的稻谷遗存说明水稻种植规模大、产量可能较高,精细加工的石质 “耘田器” 和犁形器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这些发现从水利、种植规模、生产工具等多个方面共同证实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发达,B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是大型水利设施、水稻田、稻谷遗存、农业工具等,这些主要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社会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分化情况(如贫富差距、阶级划分 ),所以无法得出社会分化严重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商品交换的信息,如交易场所、交换的物品、交易的方式等,所以不能得出商品交换活跃的结论,排除C项;虽然提到了石质工具,但这些工具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并非是体现审美观念的艺术品、装饰物品等,所以无法证实审美观念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 据考证,商朝的汉字数量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现在常用的汉字多数在商朝已经定型,如祖、父、妣(bǐ)、母、兄、弟、姑、子等亲属称谓当时已出现。这说明商朝( )
A. 文字较为成熟 B. 统治范围扩大 C. 社会等级森严 D. 王权色彩浓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提到商朝汉字数量超 4400个,已识别超1500个,且常用汉字多数定型,像亲属称谓等都已出现。这表明商朝的文字具备一定规模和规范,能够较为成熟地记录信息、表达含义,所以可说明文字较为成熟,A项正确;题干内容围绕商朝文字的发展情况,如数量、定型等,未涉及统治范围(如疆域大小、管辖区域 )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统治范围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亲属称谓可能反映一定家族等级,但仅从这些信息不能全面体现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等级还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阶级差异 ),题干重点是文字,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关于王权(如王的权力、统治方式、王权象征 )的描述,无法得出王权色彩浓厚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 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下图所示的瓦当出土于西汉长安城遗址,制作该瓦当的目的可能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该瓦当最适合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汉并天下”瓦当
A.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早期发展
C. 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D. 古代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汉并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秦朝之后统一了全国,材料图片中的“汉并天下”的瓦当,体现了汉朝对六国故地的整合,标志着从分裂到统一的转型,符合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早期发展,B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表现为中华早期文明的统一性和多元化,而瓦当属秦汉时期产物,与文明起源的时间跨度不符,且仅凭汉瓦当不足以表明其反映史前多元文化特征,排除A项;瓦当内容未涉及边疆治理,如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治理等内容,排除C项;尽管瓦当艺术可能隐含文化交流,但“汉并天下”主题强调政治统一,而非经济或民族互动,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图反映的是东汉中期与唐朝中期各区域的城市数量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 南方气候适宜 B. 政治中心变迁 C. 海外贸易兴盛 D. 南方地区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到唐朝,北方战乱频繁(如魏晋南北朝战乱 ),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促进南方地区开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兴起和数量增加,使得唐朝中期长江、珠江流域城市数量占比大幅提升,D项正确;南方气候适宜是长期存在自然条件,并非东汉中期到唐朝中期才出现的变化因素,不能解释城市数量占比在这一时期的变化,排除A项;东汉政治中心在北方,唐朝政治中心虽有变动但仍以北方为主(如长安 ),政治中心变迁不是导致南方城市数量占比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海外贸易兴盛主要影响沿海港口城市,题干图片体现的是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城市数量变化,并非主要因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5. 唐朝时期,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硝酸钾、硫、碳三种物质的提取方法,并且发现将这些物质混合点燃会猛烈燃烧,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燃烧特性。后来,人们又将其用于军事领域。这描述的是( )
A. 医学产生和发展 B. 磁石指南的特性 C. 火药发明和应用 D. 冶炼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硫、碳,唐朝时人们掌握其提取混合方法,发现燃烧特性并用于军事,符合题干描述,C项正确;医学主要涉及人体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等,与题干中物质燃烧及军事应用无关,排除A项;磁石指南是指南针的原理,与硝酸钾、硫、碳混合燃烧的内容不相关,排除B项;冶炼技术主要围绕金属冶炼,与题干中物质燃烧及军事应用的逻辑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图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道光帝在奏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这“一事”指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三元里抗英 C. 收复新疆 D. 镇南关大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可称大快人心一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一事”是指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维护了民族尊严,因此道光帝才会有“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的朱批,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 发生于1841年5月鸦片战争期间,晚于1839年,排除B项;收复新疆 是左宗棠主导的军事行动,且发生在1876—1878年,晚于材料所述事件时间,且与林则徐无关,排除C项;镇南关大捷 是1885年中法战争中的战役,与材料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以广大下层劳动群众为主要启蒙对象,以反蒙昧、反守旧、反奴化、反迷信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变革。这一文学变革( )
A. 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 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C. 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D. 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通过提倡白话文、批判封建礼教(如反蒙昧、反迷信),将启蒙对象扩展到下层群众,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文学变革(如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思想传播更通俗化,直接推动了反封建思想的普及,显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C项正确;民主革命的序幕早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启(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并非民主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进程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而非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启蒙,属于近代化在思想层面的深化,而非 “开启”,排除B项;民族工业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和外商企业刺激下),而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 年后)民族工业已进入短暂发展阶段(“一战” 期间出现 “黄金时期”)。题干强调的是思想文化变革,与民族工业的 “产生” 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面是小历同学制作的“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卡片。这三张卡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主题发言(1971年11月) 中国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告(1986年3月)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积极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C.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D. 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公告体现愿与遵守平等、互利等原则的国家建交,1971 年发言强调国家平等、和平共处,1986 年报告表明反对霸权、维护和平等外交目标,都反映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卡片内容均围绕外交原则、目标,未涉及对外开放领域拓宽(如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 ),排除B项;虽中国外交对世界多极化有作用,但卡片内容主要强调自身外交原则和目标,未突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核心体现,排除C项;卡片未涉及经济领域融入全球(如加入 WTO ),主要是外交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9. 九(1)班举办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下列素材符合该主题的是( )
①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在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上按下手印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上甘岭阵地,击退敌军900多次冲击
③“铁人”王进喜率领钻井队,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
④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创造出“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小岗村生产队 18 户农民在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上按下手印是 1978 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标志性事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勇于探索、敢闯敢试的改革开放精神,①符合主题。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三天一层楼” 体现了特区建设者们开拓创新、高效实干的改革开放精神,④符合主题,B项正确;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上甘岭阵地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1950 - 1953 年 )期间,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保家卫国军事行动,与改革开放(1978 年开始 )无关,②不符合题意。“铁人” 王进喜是 20 世纪 60 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事迹,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 - 1978 年 )的艰苦奋斗典范,并非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容,③不符合题意。所有包含②或③的选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兴起和发展,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越来越多的世俗君主或城市开办大学。这些大学开设算术、医学、法学、神学等课程,培养实用性人才。这说明大学( )
A. 成为了国家学术研究中心 B. 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 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D. 拥有了免赋税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1 世纪后西欧城市兴起,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需求大增,大学应需求开办并设相关课程培养实用人才,体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C项正确;题干强调大学因社会对专门人才需求而发展,未提及成为国家学术研究中心,排除A项;大学课程包含神学,说明未摆脱神学影响,排除B项;大学免赋税特权,通常是中世纪后期部分大学从教会或世俗政权争取到的特殊权益,题干未涉及大学免赋税特权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以下是九年级学生整理的专题复习课笔记摘要。由此推断,该专题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1871年 巴黎公社成立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917年 十月革命胜利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A.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为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D项正确;表格中《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不属于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如印度民族大起义、拉美独立运动 ),排除A项;这些事件均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关,与国际经济新秩序(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世贸组织 )无关,排除B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涉及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阶级矛盾、生活方式等,与表格中共产主义运动事件不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该公报建议在“有关石油的问题”上实行“共同政策”,这一倡议促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60年成立(会徽如下图)。这体现了亚非国家( )
石油输出国组织会徽
A. 实现民族独立 B. 打破两极格局 C. 实行计划经济 D. 加强团结合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倡议促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60年成立”可知,强调亚非国家在“有关石油的问题”上加强经济合作,以石油为武器,维护自身权益,D项正确;该公报并未提及反殖民主义,旨在突出石油合作,聚焦经济权益,并非直接争取独立,排除A项;石油输出国组织虽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影响力,但未直接打破美苏主导的冷战格局,且会议更注重区域合作而非改变国际格局,排除B项;石油输出国组织是石油资源出口协调机制,与计划经济体系无关,公报未涉及经济体制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戏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
杂剧融合音乐、歌舞、动作、念白多种艺术形式,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演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茶园是营业性演剧场所,各剧目在此轮番上演,内容通俗,包罗万象,吸引了大批观众,激发了茶园的兴盛,展示着商业的繁茂。
材料二
20世纪初,戏剧出现新变化。革命派把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改革传统戏剧内容,编写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时代精神的新剧目,把邹容、秋瑾等革命党人的形象搬上舞台,戏剧改良进入高潮。20世纪20年代以后,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出国表演,向国外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戏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戏剧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初我国戏剧出现新变化的社会背景。
【答案】(1)特点:艺术形式多元、演出场所广泛、受众群体广泛。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刺激商业繁荣、成为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2)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西方思想传入;京剧等剧种成熟;民众文化需求转变,关注救亡等现实。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杂剧融合音乐、歌舞、动作、念白多种艺术形式”可知艺术形式多元;根据材料一“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演出”可知演出场所广泛;根据材料一“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可知受众群体广泛。
作用:根据材料一“杂剧融合音乐、歌舞、动作、念白多种艺术形式”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根据材料一“激发了茶园的兴盛”和所学知识可知,带动相关产业(如茶园、勾栏瓦舍等演艺场所,以及服饰、道具制作等 )的发展,刺激商业繁荣;根据材料一“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和所学知识可知,成为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缓解社会压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二“革命派把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改革传统戏剧内容,编写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加深,列强侵略和清政府腐朽统治,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迫切需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革命派希望通过戏剧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根据材料二“把邹容、秋瑾等革命党人的形象搬上舞台,戏剧改良进入高潮”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冲击传统观念,为戏剧改革提供思想基础,促使戏剧内容和形式创新;根据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以后,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出国表演,向国外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逐步走向世界”和所学知识可知,戏剧自身发展需求,传统戏剧需适应时代、贴近民众,京剧等剧种发展成熟,有一定艺术基础和受众,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条件,民众对文化生活有新需求,时代变迁下,渴望通过戏剧了解社会变化、抒发情感,希望通过戏剧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14. 【教育与人才培养】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青少年中普遍开展识字扫盲和红色体育运动,并编辑《少年游戏》《少年体育》作为体育的基本训练教材。 ——改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陕北公学,成立于一九三七年九月,设置的课程主要有:(甲)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运动;(乙)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 ——改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人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为培养国家工业化急需的建设人才,全国掀起了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 ——改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党中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重视体育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陕北公学课程设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掀起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教育事业取得成就的经验。
【答案】(1)
表现:开展红色体育运动,编辑《少年游戏》《少年体育》作为教材。原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培养军事和统一战线人才以适应抗战需要。
(2)
意义: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培养工业化建设急需人才;推动科技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3)
经验:坚持教育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结合时代特点调整教育方针;注重提高全民素质与培养专业人才并重。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青少年中普遍开设识字课和红色体育运动,并编辑《少年游戏》《少年体育》作为体育的基本训练教材”可知,开展红色体育运动;编辑《少年游戏》《少年体育》作为教材。
原因:根据材料一提到“陕北公学,成立于一九三七年九月”可知,对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背景,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运动;(乙)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可知,结合时代需求,是为培养军事、统战人才,适应抗战需要,服务全民族抗战大局。故原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培养军事和统一战线人才以适应抗战需要。
【小问2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为培养国家工业化急需的建设人才,全国掀起了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可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培养工业化建设急需人才;推动科技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契合国家工业化、现代化需求。
【小问3详解】
经验:根据两则材料不同时期教育实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服务抗战,新中国教育服务工业化,坚持教育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侧重军事、统战知识,新中国侧重扫盲与科学人才培养,结合时代特点调整教育方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兼顾体育、识字,新中国兼顾扫盲与向科学进军,目标上注重提高全民素质与培养专业人才并重。
15. 【大航海与世界联系】
材料一
在1500年以前的300年间,欧洲船舶平均每艘的吨数增大四倍。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航海者可以使用这一仪器辨别出自身所处的方位。此外,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15世纪的葡萄牙星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材料二
欧洲探险者将欧亚非大陆“旧世界”与美洲“新世界”联系起来,小麦、葡萄、马匹等动植物从欧洲来到了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人类自愿或者被迫地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上生活,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地区。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欧洲人探寻新航路具备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亚非大陆“旧世界”与美洲“新世界”联系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答案】(1)造船技术进步、航海仪器应用、绘图技术发展。
(2)表现:物种交流、人口迁移。影响:丰富了各地的物种多样性、推动洲际贸易发展、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融合;给非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解析】
【小问1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一“欧洲船舶平均每艘的吨数增大四倍”可知造船技术进步;根据材料一“使用星盘,航海者可以使用这一仪器辨别出自身所处的方位”可知航海仪器应用;根据材料一“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可知绘图技术发展。
小问2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二“小麦、葡萄、马匹等动植物从欧洲来到了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可知物种交流;根据材料二“人类自愿或者被迫地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上生活,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地区”可知人口迁移。
影响:本题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作答。根据材料二“小麦、葡萄、马匹等动植物从欧洲来到了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和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各地的物种多样性,促进农业发展,改变饮食结构。比如玉米在欧亚非推广,提高粮食产量;推动洲际贸易发展,促进不同地区经济联系与交流。像美洲作物传播,带动相关农业、商业发展;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融合,丰富人类文化内涵。根据材料二“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给非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伴随欧洲殖民扩张,加剧对美洲等地区的掠夺与压迫,冲击当地原有社会发展进程。所以影响是:丰富了各地的物种多样性、推动洲际贸易发展、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融合;给非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16. 【合作与全球治理】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和平与发展需要世界人民共同维护。以下是历史兴趣小组以时间轴的形式整理的历史资料。
请根据上述资料,围绕“合作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运用两个及以上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合作是实现发展的有效路径
论述: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合作是应对挑战、实现发展的有效路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注脚。
二战时期,法西斯的侵略让世界陷入危机。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携手并肩,在各个战场协同作战,最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守护了人类和平,彰显合作在破解生存危机时的强大力量。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浪潮袭来,贸易摩擦与规则缺失成为新挑战。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为全球贸易搭建起合作与协调的平台。各国遵循共同规则开展贸易活动,推动商品、服务和资本有序流动,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与繁荣,展现合作在经济治理中的关键价值。从战时同盟到经济协作,合作贯穿全球治理历程。可见,面对全球性问题,唯有秉持合作精神,凝聚各方力量,才能有效应对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不断完善,助力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
【解析】
【详解】观点:根据题干“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和结合表格可知,选取1942年《联合国宣言》签署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942年《联合国宣言》签署的背景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它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背景是存在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它的成立有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我们通过合作应对全球治理中的问题。所以可以提炼出观点“合作是实现发展的有效路径”。
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结合1942年《联合国宣言》签署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背景和影响进行阐述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合作是应对挑战、实现发展的有效路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注脚。 二战时期,法西斯的侵略让世界陷入危机。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携手并肩,在各个战场协同作战,最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守护了人类和平,彰显合作在破解生存危机时的强大力量。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浪潮袭来,贸易摩擦与规则缺失成为新挑战。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为全球贸易搭建起合作与协调的平台。各国遵循共同规则开展贸易活动,推动商品、服务和资本有序流动,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与繁荣,展现合作在经济治理中的关键价值。从战时同盟到经济协作,合作贯穿全球治理历程。可见,面对全球性问题,唯有秉持合作精神,凝聚各方力量,才能有效应对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不断完善,助力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其他观点和论述合理亦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