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参与策划“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做皇帝建立了宋朝,进而又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妙计,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使赵匡胤皇权得到了稳固。他三入相府,辅佐太祖、太宗二位皇帝治理天下,勋劳卓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防弊之政新弊渐生解弊之法循弊偏安新课目录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后梁(907年)朱温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923年)李存勖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936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年)刘知远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951年)郭威邺都留守北宋(960年)赵匡胤禁军统帅五个割据政权前后仅存53年,皇帝更换13个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材料一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太祖鉴唐末方镇跋扈,诏选州兵壮勇者悉部送京师,以备禁卫,余留本城,本城虽或戍更,然罕教阅,类多给役而已。——马端临《文献通考》探究:如何解决前代之弊的?材料二 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钱穆《国史大纲》收其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1)地方:削弱地方,强化中央。双轨交织制约平行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控制和节制文官任长官,通判监督,共签文书行政单位行政单位财政监察单位经济监察制约政治双轨平行军事力量抽调集权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思考:枢密院可以调动禁军吗?(2)中央: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宰相政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宰相分宰相军权分宰相财权监察谏言二府三司制财政监察军政行政禁军:统调分离三衙:统兵权调兵权:枢密院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边军:更戍法轮换驻地统调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材料4.“重文轻武”的产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开展,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文人的地位大大的进步,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宋代的文化出现空前的繁盛。材料5.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五代武将战乱的教训,为了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把重文抑武作为宋朝基本国策,重文抑武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3)国策:崇文抑武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材料1: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嘉祐集》材料2: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宋太宗材料3: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内部动乱,维护政治稳定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消极: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3.影响1.积弱:边防武备之不竞。失燕云:北面无国防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政权 民族 战 和 结果北宋与辽北宋西夏北宋与金 北宋与辽夏金战和表募兵制不仅招募军队,也为安置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募兵制下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募兵制:冗兵且不振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两夺燕云十六州失败澶渊之盟(1005年)岁币屡战屡败庆历和议(1044年)靖康之变(1127年)二帝被俘宋室南渡岁赐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观点二:有可取之处。维持和平;受损有限;社会安定;榷场贸易;民族交融;生产发展。观点一: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武备废弛,亡国隐患。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续资治通鉴长编》【唯物史观】分析两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唯有国家强大,才能予民之安。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积贫:财政状况之困厄。财政失衡边防之危经济上积贫难返军事上积弱不振政治上崇文抑武效率低下贫与弱互为因果导致导致时期 宋真宗 宋仁宗宋英宗官员人数 (万人) 1 2.4军队人数 (万人) 91.2 125.9财政收入占支出比例(贯) 118% 收入微薄 88%入不敷出冗官冗兵冗费北宋官员人数、军队人数和财政收支表——根据马玉臣《“易进难退”的兵制与北宋前期之冗兵》和钱穆《国史大纲》等整理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岳阳楼1、庆历新政“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钱穆《国史大纲》范仲淹改 革 者:范仲淹支 持 者:宋仁宗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改革结果:失败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三、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支持者:宋神宗)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措施:青苗法地方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之际,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用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问题,防止民间高利贷盘剥。影响: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强制贷款的做法。王安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三、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在东京等大城市设立“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待机出售。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年息20%。影响:使政府利用国家财力经商获利,与民间商人争夺市场。均输法在完成上供物资任务之余,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贩运买卖物资。“徙贵就贱”: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用近易远”: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开源节流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农闲时军训,平时负责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影响:兵农合一可以减少政府军政开支,但也增加了基层农民的负担。1.成效: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2.不足: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探究:以评价“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如何研读史料?富国?强兵?破局?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尽罢新法,哲宗元佑年间又恢复所谓新法,而围绕着这类大翻跟斗的运动,新党旧党争权夺利,升沉荣辱,搞得朝廷几无宁日。——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三、王安石变法积弊难返循弊偏安北宋灭亡岳飞之死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高宗在即位大赦诏书中:“绍祖宗垂创之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南宋和北宋比较……政策制度大抵雷同,社会矛盾也基本一致,因此,它无疑是北宋的继续。”——何忠礼《南宋史稿》南宋在政治上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军事上主要是与金的和与战。1140年,岳飞在郾城大战大破金军,即将光复河山,迎回亲人,却反而被害。四、南宋的偏安金兀术秦桧宋高宗岳飞死于何人之手?南宋诸将拥有扩军权和领兵作战的权力。“岳家军”兵力达十万以上……岳飞直捣黄龙,迎归徽宗、钦宗的雄心,……在高宗的内心,是绝不愿的。随着局势的变化,士大夫文官集团已经不能再容忍武官侵夺他们的权力。——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岳飞死于赵构背后的皇权与秦桧背后的士大夫文官集团。四、南宋的偏安岳飞之死引发的悲剧杭州岳飞墓在南宋覆灭的1276年,元军围临安,南宋谢太后在朝廷痛哭,要求士大站出来救国,说“我朝三百年来待士大夫不薄”,但朝臣们唯有相视痛哭,具表投降。——《宋史·理宗谢皇后传》四、南宋的偏安两宋开启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但过度的崇文抑武,积弊难返,两宋最终亡于边疆少数民族。忆往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看今朝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课小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960年1069年1127年1141年1276年907年面临旧弊防弊之法新弊渐生变法革弊积弊难返循弊偏安皇帝的思变士大夫的应变王朝的顺变课后练习2.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A.监督知州,行使监察权 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C.代表中央,属临时调遣 D.分化事权,实现权力平衡1.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自宋太祖易以文臣牧民,而后天下渐得苏息,历代因之,皆享国久长,民不思乱。”这话着重强调宋代( )A.文臣治国政策的重要性 B.地方设置通判的必然性C.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 D.完善三省体制的进步性AAD3.宋朝形成中书省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互不统属的局面。这反映了( )A.宰相权力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相权制约君权 D.君主专制加强课后练习5.北宋九朝共有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有45任,1~3年的63任。地方官员实行3年1任,任满调离。这一现象导致( )A.官员墨守成规 B.财政不堪重负C.边患愈演愈烈 D.党争问题严重4.宋太祖不仅自己手不释卷,还经常督促文武大臣们读书明理。大臣赵普文化水平低,在宋太祖的劝说下,每天退朝后都读书到深夜,所以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宋太祖重视读书人意在( )A.克服藩镇割据祸患 B.完善官员选拔机制C.倡行重文抑武方针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AAB6.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试图( )A.恢复周制 B.托古改制 C.援儒入法 D.复兴儒学第9课背诵一、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内容/影响。影响:积极:①有效预防内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消极:②制度僵化,分权过细;③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④过度崇文抑武,军队战斗力低下。二、两宋战和表1.宋仁宗—范仲淹“庆历新政”。措施: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结果:触犯官僚集团利益而遭到抵制,很快失败。2.宋神宗—1069年,王安石变法。措施:富国、强兵→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控。结果:富国√强兵(×不明显),加重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分裂→失败。三、范王变法的失败四、王安石变法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