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犯罪与刑罚1.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知道刑罚的主要类型,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2.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知道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明确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要求。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某的案例,并提出问题:材料中李某的行为属于何种类型的违法行为?受到了哪些处罚?本活动呈现了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某的案例,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案例,激发学生探究犯罪与刑罚的相关内容,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新知探究一、刑法的内涵和作用【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96页的“生活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刑法,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本活动通过展示三个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刑法,了解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二、犯罪的特征(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教材第9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并提出问题:为何两个行为类似,但性质不同?本活动聚焦两个类似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从行为造成的后果、触犯的法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差别,明确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二)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教师活动】教师依据教材第9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继续提出问题:行为一和行为二分别触犯了哪种法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三)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97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并提出问题: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应当如何处理?本活动聚焦未成年人群体中存在的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情况,引导学生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认识此类行为的危害,明确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教师活动】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我国的刑罚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教材第98页关于刑罚种类的思维导图,介绍刑罚的种类,加深学生对刑罚的认识。三、面对犯罪行为,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教材第98至99页的“阅读感悟”,并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评价赵某的行为。面对犯罪行为时,我们该怎么做?本活动介绍了社会生活中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确正当防卫受到法律保护,认识正当防卫的意义,理解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意义,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和勇气,知道在面对犯罪行为时,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犯罪的特征及后果,知道了刑罚的主要类型,也知道了要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准确辨别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