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三单元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岳飞之死,谁是元凶?宋高宗 赵构岳 飞秦 桧制 度祖 宗 之 法团战卖队友疯狂点投降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宋史·太祖本纪》1. 北宋的建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行政权军政权财政权收权分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地 方2. 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权兵钱四监司监察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财政3.中央:加强君主专制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行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军政三司枢密院三司使宋:二府三司台谏御史中丞知谏院监察御前会议统兵权 离调兵权 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禁军定期换驻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4.崇文抑武方针①派文官任“知州”杯酒释兵权②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谣③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事为之防 曲为之制防 制 变藩镇过重 集权: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行政权:中央:地方:军权:财权:武将专权 崇文抑武分相权,强君权,设参知政事、设枢密院、设三司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 与其相互制约,四监司监控地方(二府三司)消减节度使实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实行更戍法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权,保证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特点: 分化事权 强干弱枝 崇文抑武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影响?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重文轻武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基于戒惕提防的考虑,对武将防范备至,应该说是“重武”而非“轻武”;……宋朝一方面以兵立国,另一方面自太宗开始,建立了一种消极防御的战略,两者实际上是并存的。朝廷基本的战略格局是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邓小南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岁赐岁币澶渊之盟Q: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败败问题探究内 战 内 行 重 拳 出 击外 战 外 行 唯 唯 诺 诺谁 都 打 不 过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苟安思想。可取受损有限;民族交融;生产发展;和平主流。军事危机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京城官员英宗是真宗时期10倍冗官126万宋初军队宋中期军队20万冗兵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冗费积贫新弊渐生积弱财政危机家国情怀,要求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看时空观,要求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短期、长期看历史解释,要求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一分为二看核心价值核心能力核心思维探究: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苟安思想。可取受损有限;民族交融;生产发展;和平主流。PK核心价值核心能力核心思维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弱贫拗相公——王安石: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三、王安石变法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熙宁三年(1070年)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 神宗贬王安石为地方官。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大旱,久不雨;安上门监郑侠绘《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 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三、王安石变法(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宋史·司马光传》三、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说)介甫素刚直……及宾客僚属竭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輒弗色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宋史 孙固传》令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三、王安石变法探究:以评价“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如何研读史料?材料一: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王安石)不谋同符。 ——梁启超《王荆公》材料三: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但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 ——钱穆《国史大纲》一是根据作者的立场判断史料价值(结合时代背景)。二是孤证不立,多重史料互证。提示:两者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态度相同吗?为何?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进步性: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是否破局?三、王安石变法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一)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四、南宋的偏安(二)南宋的偏安1、南宋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2、宋金和议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3、南北对峙此后,又发生几次宋金战争,不在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材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南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淮河-大散关四、南宋的偏安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四、南宋的偏安五代之弊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祖宗家法以防五代之弊防地方防重臣防武将防弊之弊积贫积弱积弊难返集权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本课小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评价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