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时空坐标课程标准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2、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知识回顾:古代手工业的劳作方式手工作坊劳作手工工场劳作思考: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家庭式劳作知识回顾: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即发明、使用机器并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过程。革命性变化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动力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机器时代工厂时代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知识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何最先在英国爆发?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政治前提自由劳动力资本技术原料市场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工人殖民掠夺、海外贸易、黑奴贸易、圈地运动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经验、英国成为科学技术中心国际:殖民扩张,国内:圈地运动本身丰富的煤铁资源、殖民掠夺、圈地运动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1、背景:②工业革命的推动: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工厂出现了。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机器大生产手工工场2、影响: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零碎分散→专业集中瓦特改良蒸汽机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二)工厂制度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1、概念:2、特点: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二)工厂制度1、概念:2、特点:(根据电影《摩登时代》和教材内容概括总结)①时间:②管理:③生产:④原料: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协作高效,工厂主的监管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二)工厂制度3、影响:材料:工业时代生产技术上的最大变革是大规模生产以及流动组装生产线的诞生(流水线),1914年有亨利福特率先引入他的汽车制造厂,这种革命性生产工序,将汽车底盘组装时间,从12小时缩减到1.5小时。福特在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工人小时工资的同时,还能将他的T型车底架,从1914年的950美元,降低到1920年的290美元,福特组装线成为许多其它工业的效仿标准。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二)工厂制度3、影响: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1)经济:(2)政治:(3)社会:(4)消极: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剥削严重、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等。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二)工厂制度4、工厂制度引入中国:(1)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2)表现:①兴起——洋务企业: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②发展——民资企业: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二)工厂制度4、工厂制度引入中国:(2)表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难以独立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不能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中国近代工业对比: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民资工业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民资工业资金来源主要形式企业性质生产目的共同点 官府出资招商集股,官商合资商人出资、官商合资官办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性质军事需要面向市场为主面向市场①都采用机器生产,雇佣劳动,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②民用工业和民资工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探究: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不同点:(1)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各国近代化。(2)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一)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城市化: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设施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人口结构:2、城市规划:3、解决: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相对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材料1:美国的运输业发展得特别迅速……19世纪20至30年代建成的伊利运河和俄亥俄—伊利运河,把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和太平洋连接成一体。更重要的是,从30年代起,全国掀起修筑铁路的热潮,在几十年内便建成了横贯大陆的5条铁路干线。这样,一个以铁路为骨干的全国水陆运输网建成了。——《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1、运河:2、铁路运输:3、水路运输网: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速度快、成本低,受人青睐。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三)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材料2: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农民们也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的路子……随着美国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农业也开始快速发展,先前在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投入已开始大见成效,尤其是大马力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霞《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对中国的启示》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眼界开阔了。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四)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更为增强。材料3: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2、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五)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材料4:1780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商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了星期日学校。这是一所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识字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免费学校……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主日学校到处设立、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785年成立主日学校协会。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李维《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和初等教育普及的关系》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五)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2、表现:(1)西方国家: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材料5:“每个学徒在工厂工作日或营业时间内须接受阅读,写作和算数,或其中至少一项内容的教育,教授工作需根据特定学徒的年龄和能力选任一些慎重合适的人参与,出于该目的工场或工厂应提供教室或场地用于学徒教育。”——《工厂法》1802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80%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五)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2、表现:(1)西方国家: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2)中国:①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开始出现大量中、小学堂。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共25~26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也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五)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2、表现:(1)西方国家: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2)中国:①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开始出现大量中、小学堂。②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人夜校。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六)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材料6:在工人住宅区,房屋简陋,天空浓烟密布,街道狭窄拥挤。在英国,有的工人家庭祖孙三辈挤在一间矮小的房屋里。兰开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秸,上面盖有两条脏床单。”——《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工人居住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频发等。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表现: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影响:3、结果: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拓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经济思想经济格局世界市场经济危机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社会结构文学艺术社会思潮科学教育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其他方面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拓展: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经济思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资本输出和掠夺原料,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到制度层面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三、课程总结材料7: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狄更斯 《双城记》启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中外科技交流②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合理把握造福人类三、课程总结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生产方式之变①工厂制度的产生、背景、特点、影响②工厂制度传入中国生活方式之变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②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③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④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⑤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⑥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当堂检测1、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B2、据记载,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1811-1816年间,英国爆发了卢德运动。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纺织机器。在被镇压后,运动很快销声匿迹。这表明( )A.英国工厂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B.工业化进程中阶级矛盾有所激化C.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厌 D.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B当堂检测3、(2022·湖南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了(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4、(2022·广东卷)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