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认一认:分别是什么文字?梵文,意为印度巴利文,意为水牛朝鲜文,意为朝鲜日文(平假名)玛雅文,左为兔子,右为强壮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导航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课标标准: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产生的内在关联性。【时空观念】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背景。【史料实证】探究古代亚洲和美洲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认识政治、经济、宗教及地理因素对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时空坐标梵文佛音——古印度文化汉字儒风——古朝鲜、日本文化境外神域——古美洲文化目录01CONTENTS0203第 部分壹古印度的成就古印度的位置梵文佛音——古代印度文化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城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城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越的天堑。——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自主学习】仔细观察《古代印度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简要指出古代印度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一、古代印度文化(一)古印度的时空1.地理位置哈拉帕文明 印章文字前1500雅利安人建立国家 (奴隶制)“吠陀时代”公元前4千纪孔雀帝国公元前6世纪笈多王朝 (封建王朝)印度教开始兴起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13世纪4世纪佛教 产生公元前4世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2.发展历程——深受宗教影响的印度政治一、古代印度文化(一)古印度的时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章文字”对印度文化的意义是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象征着印度文化的历史悠久。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文字符号还不能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教材26页▲ 印章文字1、文字:印章文字、梵文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哈拉帕文明梵文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雅利安人南迁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2、种姓制度和宗教(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和宗教基础主要经典:《吠陀经》核心教义:种姓制度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①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也是现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崇拜三大主神而得名。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梵天是作为最高灵魂梵创造力的化身,也是第一个被梵创造出来的神,长着四颗头、四张脸以及四只手臂。◎创造之神—梵天②种姓制度贱民:不可接触者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人种 名称 职业雅 利 安 人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土著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种姓之外,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人生而不平等当诸神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崔连仲等选择《古印度吠舍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种姓制度,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性,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古代印度文化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旃陀罗(贱民)古印度种姓制度规定:如果身处婆罗门阶层和身处刹帝利阶层的人结婚,孩子是刹帝利阶层。如果婆罗门和吠舍结婚,子女属于吠舍阶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印度各等级之间有着怎样的严格规定?实质?这种制度对印度有何重要影响?规定:各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影响:①婆罗门教在种姓制度下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②但也制造种姓隔离,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③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问题探究】一、古代印度文化实质:等级制度(2)佛教①背景:公元前6世纪时,列国分立、社会动荡;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②内容:提出“众生平等”消除欲望,忍耐顺从◎乔达摩·悉达多(约BC563一BC483)材料一: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长阿含经》材料二:有生皆苦,有念皆妄。灭尽无余,不受后有 ——《劝发菩提心文》③评价:倡导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主张消除欲望,忍耐顺从,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反对婆罗门特权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人民婆罗门教佛教婆罗门至上众生平等婆罗门阶级刹帝利/吠舍维护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维护奴隶主特权,麻痹人民VS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梵天·创造之神(婆罗摩)毗湿奴保护之神湿婆毁灭之神(3)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1)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吠陀时代”《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3、文学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大约定型于2-4世纪。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雕塑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的妻子悉多的故事。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3、文学4、艺术古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艺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其中,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桑奇大塔◎阿育王石柱◎阿旃陀石窟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发明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0"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其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0 的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5、数学宗教色彩浓厚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材料二(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古印度的别称)……及诸旁国。 ——摘编自《史记》(三)古印度文明的影响★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述古印度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材料一: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所有的东南亚,泰国、缅甸不言而喻,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我说的影响,不仅是指宗教的影响,还包括印度文学、艺术和哲学。——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柬埔寨吴哥窟。吴哥窟标志性的建筑是作为毗湿奴神的印度教庙宇而建造的◎缅甸大金塔一、古代印度文化(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及风俗习惯对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①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②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三)古印度的文明的影响◎佛教传播◎泰国灯柱上的巴利文(2)对中国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①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3)印度的十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巴利文佛经(南传)◎梵文文佛经(北传)一、古代印度文化柬埔寨吴哥窟佛教传播充满佛教元素的泰国舞蹈老挝大部分男人小时都当过和尚缅甸乡间孩童集体出家盛大仪式灯柱上的巴利文【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一、古代印度文化特点: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成因:(1)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①灾害的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2)外来民族频繁入侵,外来文化的影响(3)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动;(4)文化创造者文化活动;角度 表现宗 教 婆罗门教 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 制度和婆罗门教。佛教 产生于 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 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佛教提倡 ,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印度教 世纪时,在古代 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文学 艺术 数学 种姓公元前6种姓制度众生平等、忍耐顺从4婆罗门教《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与宗教有关的佛塔、石柱、石窟包含“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一、古代印度文化【知识整合】:古代印度文化成就1.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上述材料评价的作品应是( )A.《摩诃婆罗多》 B.《神学大全》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A第 部分贰古日本文化古朝鲜文化汉字儒风——古朝鲜、日本文化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国时代高丽王朝朝鲜王朝前122—前194前194—前107年前57—688年918年—1392年1392年—1910年1、时空坐标古朝鲜文化形成的原因?①朝鲜的发展一直与中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②朝鲜长时间保持相对独立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一)古代朝鲜2.古代朝鲜文化(1)文化成就天文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韩国庆州瞻星台冶铁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和顺大谷里青铜器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三国史记》艺术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阿里郎15世纪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文字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一)古代朝鲜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②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朝鲜徐直修画像(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东国通鉴》东坡冠右衽汉字◎《燕行录全编》书影从右图能找出哪些中朝交流的例证?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2.古代朝鲜文化(一)古代朝鲜(2)中朝文化交流③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④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直指心体要节》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间繁会其声,以列于太乐。——《隋书》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2.古代朝鲜文化(一)古代朝鲜(2)中朝文化交流◎世宗大王1446年创制训民正音又称“谚文”。其原理效仿中国汉字的音韵学,由子音字和母音字组成。神道:忠君爱国儒学:仁义之心武士道儒学:仁义之心佛教:超脱物外武士道(二)古代日本文化(1)神道教: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等都有神灵,应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多神崇拜)(2)天皇制度: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3)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常设于神社外的鸟居◎天照大神画像武士道:随着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佛教等文化,逐渐形成武士道。武士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1.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共计四千五百余首。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情况的诗歌,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证明。《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贵族光源氏的及其子薰君在官场上的升降浮沉、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作品语言优美含蓄,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学杰作。(二)古代日本文化①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2)其他方面②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法隆寺,据传始建于607年又称斑鸠寺,据传始建于607年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它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法隆寺五重塔,其建时在我国正处于隋代,也反映了我国这个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的模式。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二)古代日本文化(2)其他方面③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大和绘《源氏物语绘卷》◎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浮世绘《东海道五十三次》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二)古代日本文化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2)其他方面(二)古代日本文化①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②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③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茶道◎鉴真东渡日本 唐朝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州县制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3)中日文化交流(1)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2)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4)宗教:中国佛教、道教等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家文化圈: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典例研析】 (2022秋·高三课时练习)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反映了( )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唐新顶层关系友好往来的见证C.新罗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册封 D.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答案】B【详解】材料信息的含义是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反映了两国政府关系往来密切,故B项正确;借鉴唐朝年号只是表面现象,A项没有指出本质问题,排除;新罗借鉴唐朝年号并不能说明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册封,也无法体现来往的频繁,排除CD项。故选B。【典例研析】 (2022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答案】D【详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因此出现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浮世绘,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日本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第 部分叁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境外神域——美洲印第安文化印加文化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中美 玛雅文明 前2500年至16世纪 城邦中美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南美 印加文明 13世纪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4至10世纪非常繁荣,15世纪中期衰落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3世纪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一)文化概况三、美洲印第安文化崇拜自然神,多神崇拜建筑金字塔,用于祭祀神灵和观察天象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创造出20进制三、美洲印第安文化(二)文化成就(1)玛雅文化建造长达数千米的驿道和宏达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2)印加文化三、美洲印第安文化(二)文化成就锻造铜器使用图画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3)阿兹特克文化三、美洲印第安文化(二)文化成就三、美洲印第安文化角度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宗教 (多神 崇拜) 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 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文字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历法 玛雅历 其他 知道“零”的概念 创造20进制 无文字,结绳记事太阳历与太阴历修筑驿道,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图画文字阿兹特克历法锻造铜器,制作陶器、石雕、木雕和金银首饰(二)文化成就(三)美洲文化的特点三、美洲印第安文化材料一: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材料二:农业、宗教、自 然 科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材料三: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佳文明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材料四: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加文化等覆盖了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历史悠久涉及众多领域影响世界分布范围广泛(四)文化消失材料1: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材料2:虽然,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历史解释:结合材料和分析,说明美洲文化消失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 无法相互借鉴进步。(2)启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 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三、美洲印第安文化东非西非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南非北非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中华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佛教文明多元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2019年10月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文明观念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素养提升★知识拓展: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原因南亚、东亚和美洲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文化成就,都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独立发展出的美洲文化和在交流融汇中不断丰富的南亚和东亚文化,共同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也证明了文化只有地域分布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在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能够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课堂小结南亚东亚和美洲文化南亚古代印度美洲印第安文化东亚朝鲜 日本成就消失原因政治演变文化成就评价时空地位文化成就影响深受宗教的影响、颇具特色朝鲜——文化成就及受中华文化影响日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影响独立发展,缺乏交流,走向毁灭本课小结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