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张PPT)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阶段复习课[体系构建][关键能力]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知识1. 思一思:如何做一个明白的“小业主”。家里买楼房,除了价格、环境、交通之外,很多人都要考虑采光的问题,但怎样才算不挡光?运用地理知识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明白的“小业主”。图示判断方法 (1)选择在冬至日前后看房,因为冬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如果冬至日有足够的光照,其他时间就都可以。(2)会估算:tan H=楼高/楼间距①根据当地的纬度(可上网查阅),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②楼高:每层楼的高度×层数;③楼间距:自行测量。(3)若挡光,挡几楼?若楼间距过小或者楼层过高,可以联系上面的计算方法,根据楼间距算出L1,被遮挡的部分L2=楼高-L1,进一步可以计算能挡几楼2. 做一做:太阳—标杆定向小实验。(1)野外实验操作野外生存技能中的太阳—标杆定向法:找一根又高又细的标杆,使它与地面垂直放置,把一块石头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P处,至少过10分钟以后,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到Q处时再放一块石头,就可以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图1所示)。你能说出上述实验的原理吗?图1答案: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我们观测到的太阳视运动的方向总体上是自东向西的,影子的方位和太阳的方位相反,因而影子的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10分钟后影子的顶点从P点到Q点是向东移动的,所以从P点到Q点所指方向是东。当然此原理主要适合于低纬地区。(2)校内实验操作在午前某一时刻,立杆,将皮尺(当绳子用)一端固定在标杆底端,画一个半径略小于此时影长的圆,如下图2。OP'表示当时影长,待影长落在圆上时,作一标记,作为A点,如图2中OA为此时影长;午后当影长又落在圆上时,作一标记,作为B点,如图2中OB为此时影长。作AB连线,找出AB的中点C,连接OC并延长。图2 图3结论:OC表示南北方向,AB表示东西方向,如图3。3. 看一看:日晷图的判读。古人观天察地,了解了日月运行的周期,创造了精度很高的计时工具日晷,常见的日晷如下图:原理:日晷是根据一天中太阳方位不同,通过固定的指针产生的阴影来测量时间。日晷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故日晷与地面的倾角θ=90°-当地纬度。判读方法:(1)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故面向日晷,左侧为东,右侧为西。(2)春、秋分日出正东,晷针影子在正西(如A),即6时;日落正西,晷针影子在正东(如B),即18时。(3)夏半年日出东北,晷针影子在西偏南(如C),6时之前;日落西北,晷针影子在东偏南(如D),18时之后。(4)10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晷针影子在西偏北(如E);正午12时,太阳位于正南天空,晷针影子在正下方(如G),此时影子最短。14时,太阳在西南,晷针影子在左下方(如F)。(共37张PPT)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综合(一)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下图分别为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读图,回答1~2题。A. ①② B. ③④C. ①④ D. ②③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30° 1月 B. 60° 7月C. 60° 1月 D. 30° 7月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最大,大约为1 670 km/h,60°纬线上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约是赤道上的一半,故M点为60°(纬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处都相等,极点上为0。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由此可知N点为7月初。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025·吉林长春第二实验中学高二期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遗产,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完成3~4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B. 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C. 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D. 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解析:第3题,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024年芒种节气(6月5日)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因此芒种节气来临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时至夏至太阳直射点将继续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B正确,A、C、D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清明至立夏 B. 寒露至立冬C. 夏至至大暑 D. 冬至至大寒解析: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7月初,接近小暑)最慢,在近日点(1月初,接近小寒)最快。清明至立夏,地球向远日点运动,速度变慢,A错误;寒露至立冬,地球向近日点运动,速度变快,B正确;夏至至大暑,地球先向远日点运动,再向近日点运动,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C错误;冬至至大寒,地球先向近日点运动,再向远日点运动,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D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025·山东枣庄高二期中)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进行天文观测,在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下图为该小组在该地测得的北极星高度。据此回答5~6题。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解析:第5题,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即为北半球该地的地理纬度。据图可知该地在北半球测得的北极星地平高度为45°,故当地纬度为45°N;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正午太阳高度,即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故该地经度为116°E,位于赤峰市西北,B正确。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21°34'至68°26'B. 68°26'至90°C. 66.6°至113.5°D. 90°至113.5°解析:第6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δ|可计算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为21°34'—68°26',读图可知,北极星地平高度为45°,则与之构成平角的另一个角为135°。因此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21°34'时,α=135°-21°34'≈113.5°;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8°26'时,α=135°-68°26'≈66.6°。故选C。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6时10分 B. 6时50分C. 7时10分 D. 7时50分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根据图1体现的甲、乙、丙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推断出:图2中经过乙地的水平线段表示经线,弧线表示纬线,经过甲、乙、丙三地的竖直线段为晨昏线。此时丙地地方时为17时10分,且位于晨昏线上,则丙地日落的地方时为17时10分,可以计算出丙地日出地方时为6时50分;甲、丙两地位于同一纬线上,则昼夜长短以及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故甲地日出地方时为6时5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中英两国日期相同B. 中美两国日期不同C. 中国西部沐浴夜色D. 韩国东部午夜深沉解析:第8题,9月25日18:00,全球新的一天范围是150°W向东到180°,中、英、美同属于25日,A项正确,B项错误。中国地跨5个时区,东部刚进入夜晚,但中西部地区仍然是白天,C项错误。韩国位于中国东部,东部虽已是黑夜,但还未到午夜,D项错误。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日出较早 B. 正午偏早C. 白昼较长 D. 正午影子较长解析:第9题,9月25日为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日出越迟,日落越早,白昼越短。相比杭州,太原纬度偏高,经度偏西,因此日出较迟,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相同物体影子较长。太原位于杭州西侧,由于地球自转,正午时刻迟于杭州。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B. 北极黄河站出现极夜C.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D. 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解析:第10题,9月25日至12月25日期间,经历冬至日,科考站黄河站经历极夜期,但是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D项错误,B项正确。虽然经历了冬至日,但还没有到近日点(1月初),故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加快,A、C两项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高 B. 低C. 相同 D. 无法判断解析:第11题,由材料可知,航天员所在的核心舱,每90分钟会绕地球一圈,每绕一圈会看到一次日出日落景观。因此,位于核心舱的航天员一天内可以看到16次日出日落景观,较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日出日落的频率高,A项正确。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1/2 B. 5/8 C. 3/4 D. 5/6解析:第12题,经计算可知,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16时29分时,西八区为5月30日0时29分,西八区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约占20个时区,约占全球范围的5/6,D项正确。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B. 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C. 悉尼昼渐短,夜渐长D.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解析:第13题,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为2023年5月到2023年11月。此期间,地球绕太阳公转约半周,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升高,再降低;悉尼位于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再向南移动,悉尼昼先变短再变长,夜先变长再变短,D项正确。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当前,全球国家已陆续设立了符合各国国情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2040—2050年全球国际新能源发电占比要达到50%。在新能源中光伏发电有其他能源无可比拟的优势,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国某日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读图,回答14~16题。A. 电力总需求量增加B. 电力总需求量减少C. 电力净需求量总量减少D. 电力净需求量总量增加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第14题,由图可知,当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总需求量不会随之变化,电力净需求量在白天呈现显著下降,夜间不变。故图示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净需求量总量减少。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美国 B. 日本C. 巴西 D. 德国解析:第15题,光伏发电量最大时应为太阳辐射最强时,图示北京时间18—19时光伏发电量最大,即太阳辐射最强,对应当地时间正午时段,由此可推算图示国家最可能为德国。D项正确。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B.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C.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D.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当电力总需求量等于电力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零,即夜晚。由图可知,该日该国昼长大于12小时,该国为德国,因此可推断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无法确定其移动方向。A项正确。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下图为甲、乙两幅日照图,甲图和乙图为同一时刻的日照情况。读图,回答17~18题。A. (20°N,120°W) B. (20°S,120°W)C. (20°N,60°E) D. (20°S,60°E)解析:第17题,由图甲可知,此刻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0°S,120°W),则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地理坐标为(20°N,60°E)。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M地此日的昼长为14小时B. 此日后,Q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C. M地位于Q地的东南方向D. M地的陆地自然地带为热带荒漠带解析:第18题,根据图示可知,Q地的地方时为12时,则M地的地方时为5时(日出),M地昼长为14小时,A项正确;因不知此刻直射点运动的方向,因此也无法判断此日后Q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项错误;M地位于Q地的西南方向,C项错误;根据经纬度可知,M地位于澳大利亚的南部,澳大利亚中部为热带荒漠带,D项错误。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下表为石家庄(38°N,114°E)、武汉(30°N,114°E)、杭州(30°N,120°E)、福州(26°N,119°E)四城市4月16日的日出日落时刻表(北京时间)。读表,回答19~20题。地点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① 05:39 18:26② 05:31 18:27③ 05:55 18:51④ 05:46 18:5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① B. ②C. ③ D. ④解析:第19题,4月16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根据表中四地的日出日落时间可分别求出该日四地昼长,①为12小时47分、②为12小时56分、③为12小时56分、④为13小时12分。四地纬度最低的为福州,其昼长最短。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东南 B. 西北C. 东北 D. 西南解析:第20题,武汉约位于114°E,当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15:30时,武汉地方时约为15:06,此时太阳位于武汉西南方,物体影子朝向东北方向。根据图中人影朝向和列车车头朝向可判定列车行驶方向为西南方向。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2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某年假期,北京的小明同学参加了极地研学活动,在80°N某处测量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情况,并记录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发现整个科考期间一直是晴空万里。下图是小明记录的太阳高度数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推断当地的经度,并指出作为推断依据的图示信息。(6分)答案:(1)60°E。图中时间跨度12小时;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北京时间4时或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北京时间16时。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时间16时,当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高,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该地与120°E相差4个小时,经度相差60°;该地比北京时间晚4小时,应该在北京的西侧,其经度为60°E。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描述此日该地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6分)答案:(2)自正北太阳高度逐渐增加,并向东、南方向运动,运动到正南方时,太阳最高;而后逐渐向西、北方向运动,高度逐渐降低,正北方时太阳高度最低。解析:第(2)题,由于图示时间跨度12小时,在12小时内能看到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太阳高度由最高25°变为最低15°,说明该地出现了极昼现象;因此,此日该地太阳自正北方向逐渐升高,并向东、南方向运动,运动到正南方时,太阳最高;而后逐渐向西、北方向运动,高度逐渐降低,到正北方时太阳高度达到最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5°N,60°W)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第(2)题,由上题可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15°N,60°W)。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75°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则全球极夜的范围是75°S及其以南的地区。昼长夜短 75°S及其以南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第(3)题,由上题可知,MB所在经线为120°E,地方时0时,即北京时间为0时。赤道上夜半球的范围为A点沿逆时针方向到C这一段弧线,已知D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80°,则A点的经度为30°E,C点的经度为150°W,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到160°E,二者交集为30°E向东到160°E。0时(0:00) 30°E向东到160°E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上海市(31°N,121°E)某学校的学生,于2023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到下图1区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地理考察活动。图2为A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同学们某日21:00到达图中A地时天空依然明亮,而自己的家乡已夜幕深沉。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此现象。(4分)答案:(1)A地比上海纬度高,此时夏季白昼时间更长;A地位于上海的西侧,日落时间更晚。解析:第(1)题,2023年6月15日至8月15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A地接近40°N,比上海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更长,日落时间更晚。A地位于上海的西侧,东西距离远,西边日落时间更晚。导致此时A地天空依然明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简述6月15日至8月15日考察期间,A地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6分)答案:(2)此期间,A地昼长夜短;6月15日至6月22日前后,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前后至8月15日,昼渐短,夜渐长。解析:第(2)题,6月15日至8月15日考察期间,太阳一直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均昼长夜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北移至北回归线(6月22日前后),后向南移动。故在此期间,A地一直昼长夜短;6月15日至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北移,A地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6月22日前后),A地昼最长(或夜最短);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至8月15日,太阳直射点南移,A地昼渐短,夜渐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同学们在A地与当地学生交流时,其中一位同学为A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画了一张示意图(图2)。请判断该图是否合理,并用图中信息举两个例子说明理由。(6分)答案:(3)不合理。A地纬度较高,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影一年四季都应该朝偏北方向,例如图中8月15日画的物影方向应该朝北;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物影应该最短;物影变化图应该关于夏至日对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第(3)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方位和日影的关系可知,该图不合理。A地纬度较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非极夜时间)正午太阳在正南,物影朝北,而图中8月15日画的物影方向朝南方位出现错误,应该朝北。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已经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物影应该最短。图示日影在6月22日物影为最长,长短出现错误。所以该图不合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特点【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等特点。2.联系实际,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一、地球自转的特点@研透教材1.概念:地球绕其 自转轴 的旋转运动。(1)名称:图中NS轴即自转轴,又叫 地轴 ;图中五角星是北极星。(2)特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微思考】 南半球可以看到北极星吗?提示:只有在北半球才能观测到北极星,南半球观测不到。北半球的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北极星的仰角等于观测地的地理纬度。2.方向: 自西向东 。若从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呈逆时针;若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呈顺时针。简说为“北逆南顺”。3.周期名称 时间长度 参照物 意义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距地球遥远的恒星 地球自转的 真正 周期太阳日 24时 太阳 昼夜交替的周期4.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 相等 ,约为15°/h。(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异,赤道 最大 ,为1 670 km/h;两极点最小,为 0 。【微思考】 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吗?提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但这并不意味着南北半球的自转方向不同,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只是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描述。【拓展深化】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南北极来判断:从北极俯视,地球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俯视,地球自转为顺时针(如下图)。(2)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而西经度增大的方向则与自转方向相反(如下图)。(3)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2022年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托举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飞冲天。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能够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下图是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位置图。【问题设计】1.分析文昌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大质量、大吨位航天器发射任务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文昌地处海南岛,纬度较低,自转线速度较大,航天器发射时初速度大,有利于发射。2.比较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地球表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综合思维)提示: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卫星大于地球表面对应点。【训练提能】 (2025·江西南昌月考)右图为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的示意图,箭头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1~2题。1.甲地位于乙地的( B )A.东南方 B.西南方C.东北方 D.西北方解析:第1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根据图中方位可判断,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故选B项。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C.甲、乙两地自转线速度和自转角速度都相等D.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解析:第2题,甲、乙两地自转角速度相等;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故选A项。3.[填图] 给下面图中的经线标注上经度。答案:4.[画图] 根据地球自转速度特点,在下图中绘制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曲线。答案:二、地球公转的特点@研透教材1.概念:地球绕 太阳 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名称 时间长度 参照物 意义恒星年 365日6时 9分10秒 其他恒星 地球公转的 真正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 48分46秒 太阳 太阳直射点回 归运动的周期4.轨道:近似正圆的 椭圆 。5.速度图中位置 时间 速度 公转位置A点 1月初 较快 近日点B点 7月初 较慢 远日点【微思考】 我国国庆假期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在变慢吗?提示:我国国庆假期期间,处于已过远日点但未到近日点的时期,故地球公转的速度在逐渐变快。【拓展深化】近日点、远日点的判断方法(1)从日期判断: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2)从公转速度判断: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较快,在远日点附近则较慢。(3)从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和短轴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位于长轴两端。距离太阳近的点为近日点,反之为远日点。(4)从直射位置判断: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若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近日点附近;若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远日点附近。(5)从节日角度判断:元旦时接近近日点。@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每年南、北两极地区“极昼”“极夜”交替出现。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极夜,就是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南、北极点的极昼期时间长短不同,北极点极昼约为186天,南极点极昼约为179天,这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有关。下图是北极地区极昼时太阳在地平线上运动的轨迹图。【问题设计】1.分析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地球在沿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2.分析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就存在一个近日点和一个远日点。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3.分析北极点极昼期比南极点极昼期时间长的原因。(地理实践力)提示: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北极点极昼期在北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南极点极昼期在北半球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少。【训练提能】 2021年冬至是12月21日,2022年春节是2月1日。据此回答第1题。1.从2021年冬至至2022年春节,地球公转速度( B )A.先变慢再变快 B.先变快再变慢C.一直变快 D.一直变慢解析:从2021年冬至(12月21日)至2022年春节(2月1日),地球经过近日点,在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这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故选B项。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回答第2题。2.卫星发射当天至冬至日期间,地球绕太阳运动的速度大小出现的变化为( B )A.速度达到最大 B.持续增加C.先增加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解析:地球绕日公转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近日点为每年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为每年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10月9日至冬至日,地球处于由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过程中,故公转速度持续增加,B正确,A、C、D错误。@课时作业(一) (2025·云南昆明月考)地球同步卫星是指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 000 km,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布设3颗通信卫星(如下图),即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信。读图,回答1~3题。1.与赤道上的点相比,地球同步卫星( A )A.线速度大 B.线速度小C.角速度大 D.角速度小解析:第1题,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角速度相同,但线速度不同。与赤道上的点相比,地球同步卫星距地心更远,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更长,线速度更大。故选A项。2.若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则发射方向应为( C )A.正南 B.正北C.正东 D.正西解析:第2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初速度,节省燃料,所以向正东方向发射。故选C项。3.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D )A.1个月 B.1恒星年C.1太阳日 D.1恒星日解析:第3题,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公转一周,也就是地球自转了一周,为一个恒星日。故选D项。 下图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读图,回答4~5题。4.造成图示区域相邻线速度等值线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A.地形 B.经度C.纬度 D.海拔5.R、T两地线速度等值线出现显著差异,关键在于( D )A.海陆位置 B.人类活动C.地球公转 D.海拔高低解析:第4题,图示区域相邻线速度等值线南北差异主要是由于纬度不同,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C项正确;受地形、经度影响较小,A、B两项错误;海拔是造成图示区域线速度等值线东西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项。解析:第5题,R、T两地纬度相同,但线速度差异显著,主要是海拔高低导致自转线速度出现差异,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D项正确;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海陆位置、人类活动、地球公转无关,A、B、C三项错误。故选D项。 (2025·江苏宿迁高二月考)下图为广东省某中学天文爱好小组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附近星空的图片。据此回答6~7题。6.小组成员经长时间观测发现,北极星周围各恒星绕北极星附近某点转动,这反映出( A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流星运动 D.恒星运动解析:第6题,小组成员经长时间观测发现,北极星周围各恒星绕北极星附近某点转动,这反映出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恒星视运动现象,A正确,B、C、D错误。7.观测者于某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某颗恒星,若保持望远镜的位置和方向不变,则第二日望远镜再次对准这颗恒星的时间是( D )A.20时3分56秒 B.20时56分4秒C.19时3分56秒 D.19时56分4秒解析:第7题,观测者于某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某颗恒星,若保持望远镜的位置和方向不变,一个恒星日是23时56分4秒,则第二日望远镜再次对准这颗恒星的时间是19时56分4秒,D正确,A、B、C错误。 在2023年12月的夜晚,一旅行者停留在加利福尼亚中部太平洋海岸公路上的比克斯比大桥(36°N,122°W)上,将相机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曝光,得到了一张绚丽的星轨照片(下图)。读图,回答8~9题。8.图中星轨形成的天文因素有( B )①地球绕地轴自转 ②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③地球绕太阳公转 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A.①③ B.①②C.③④ D.②④解析:第8题,因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我们观察不到北极星的视运动,只能够观察北极星附近恒星的视运动。因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人们会观察到北极星附近的恒星围绕北极星的视运动轨迹。9.若旅行者继续观察星空,会发现星空的天体围绕北极星( D )A.自西向东旋转 B.自南向北旋转C.顺时针旋转 D.逆时针旋转解析:第9题,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星轨上的天体围绕北极星自东向西旋转,视运动表现为逆时针旋转。10.下图为一幅经纬网图,与③地相比,①地( C )A.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B.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C.自转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大D.自转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解析:据图可知,①地位于赤道,③地位于30°S,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角速度特点是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地均相等,线速度特点是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①③两地角速度相等,线速度①大于③,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025·山东威海期中)下图为“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 D )A.多位于西半球B.均位于中纬度C.①位于④的西北方向D.②③自转角速度相同解析:第11题,结合图示可知,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大多位于东半球;结合纬度可知,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①应位于④的东北方向;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各地自转角速度相同,D正确。12.图中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 C )A.建设成本低,施工难度小B.气象条件较优越,利于发射C.在赤道附近,初始速度大D.对海洋运输业不会产生影响解析:第12题,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建设成本较高;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位于沿海地区,降水、风浪较多,不利于发射;图中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较低,初始线速度大,利于发射;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对海洋运输业会产生一定影响。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图1)和“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图2),回答13~14题。13.图1中P点的纬度,图2中N点对应的月份分别是( C )A.60°N、1月 B.30°N、1月C.60°N、7月 D.30°N、7月解析:第13题,P点地球自转线速度为837 km/h,约为赤道上的一半,其纬度应为60°N;图2中N点地球公转线速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应为7月初。故选C。14.当地球公转线速度为M时( A )A.地球离太阳最近 B.地球离太阳最远C.北半球为夏至日 D.北半球为冬至日解析:第14题,当地球公转线速度为M时,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大,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间为1月初,此时地球离太阳最近,A正确,B错误;北半球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C错误;北半球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D错误。15.读地球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1)劳动节前后,地球公转到 b 和 c 之间(填字母),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 半球,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 变慢 。解析: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知,图中a、b、c、d对应的北半球节气依次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劳动节前后,地球公转到b和c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变慢。(2)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位于 c 位置时公转速度最慢,位于 a 位置时公转速度最快。解析:第(2)题,a位置接近近日点,在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位于a位置时公转速度最快;c位置接近远日点,在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位于c位置时公转速度最慢。第2课时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认识黄赤交角的形成及特点。2.分析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影响。一、黄赤交角及变化@研透教材1.黄赤交角(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 地轴 垂直的平面。(2) 黄道 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3)黄赤交角: 赤道 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 23°26' 。2.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春分日时,地球在图中的 d 位置; 夏至 日时,地球在图中的a位置;秋分日时,地球在图中的 b 位置; 冬至 日时,地球在图中的c位置。【微思考】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从时间上看,地球位于近日点时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时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拓展深化】黄赤交角的特点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其含义如下:含义一轴 两面 三角度 一轴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平面垂直)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赤道平面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目前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90°含义三个基 本不变 两个变 三个基 本不变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两个变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浑仪是中国古代测量日月五星位置的主要仪器,它测出的资料是天体的赤道坐标。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月亮和五大行星也在黄道附近运行,所以古人在编纂历法时,就要经常把赤道坐标换算成黄道坐标。而要作这样的换算,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黄赤交角(古代称之为黄赤大距)的资料。汉代人一般认为黄赤交角误差约为1分左右,唐代徐昂测得误差为37秒,达到了相当高的精确度。《周髀算经》中记载了一个很简单的用八尺圭表测量黄赤大距的方法,冬至正午测得圭表的影长是一丈三尺,夏至影长是一尺五寸,又知道测量的地理纬度,利用最基本的天文知识和三角知识就可以求得黄赤大距。【问题设计】1.若黄赤交角变为21.5°,分析太阳直射范围发生的变化。(综合思维)提示:太阳直射点在21.5°N—21.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将变小。2.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分析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发生的变化。(综合思维)提示:热带和南、北寒带的范围变大,南、北温带的范围变小。【训练提能】 下图为黄赤交角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序号是( A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1题,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图中③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④表示地球赤道平面,因此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序号是①。故选A项。2.若图中黄赤交角增大1°,则( D )A.热带的纬度范围增加1°B.南温带的纬度范围增加2°C.北寒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D.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解析: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纬度相同,与极圈的纬度互余。若图中黄赤交角增大1°,则回归线的纬度增大1°,极圈的纬度减小1°。由此推算,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纬度范围增加2°,北寒带的纬度范围增加1°,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故选D项。 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3~4题。3.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C )A.∠XOF B.∠TOFC.∠FON D.∠TON解析:第3题,MN是赤道平面,E'F是黄道平面,二者夹角是黄赤交角,即∠FON,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项。4.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度数将增大的是( B )A.∠XON B.EF的纬度C.ST的纬度 D.∠XOF解析:第4题,∠XON是地轴和赤道平面的夹角,始终是90°,不随黄赤交角变化而变化,A项错误。EF是北回归线,回归线纬度和黄赤交角度数相同,若黄赤交角增大,EF的纬度变大,B项正确。ST是北极圈,北极圈的纬度和回归线纬度互余,若黄赤交角增大,ST的纬度变小,C项错误。∠XOF度数和北极圈纬度相同,若黄赤交角增大,北极圈的纬度变小,∠XOF变小,D项错误。故选B项。 下图示意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回答第5题。5.2021年冬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C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丁为春分。故选C项。二、黄赤交角的影响@研透教材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位于赤道,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位于北回归线,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位于赤道,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位于南回归线,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一个 回归 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拓展深化】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为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日期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太阳直射点 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材料一 双子座流星雨是每年最值得期待的流星雨。2022年双子座流星雨极大时间为北京时间12月14日21时,当日夜晚至12月15日凌晨最适合观赏。材料二 如图是太阳在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问题设计】1.判断图中字母表示的节气。(区域认知)提示:A为夏至,B为秋分,C为冬至,D为春分。2.2022年双子座流星雨发生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什么?(综合思维)提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向南移动。【训练提能】 (2025·北京月考)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举行。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回答1~2题。1.2月4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D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④时,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①时,为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所以2月4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④①之间。故选D项。2.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太阳直射点( C )A.一直在北半球B.先向北移动,再向南移动C.一直在南半球D.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解析: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已过冬至日但未到春分日,故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故选C项。@课时作业(二) (2025·山东青岛月考)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B.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C.地轴与黄道平面永远垂直D.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大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角β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黄赤交角,A正确;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B错误;地轴与赤道平面永远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C错误;黄赤交角的大小相对稳定,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小,D错误。故选A。2.若β角变为0°,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太阳直射两极C.全球无冷暖差异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解析:第2题,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终年直射赤道,A正确,B错误;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仍存在冷暖差异,C错误;对地球公转速度无影响,D错误。故选A。 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天,地球位于图中( B )A.a处 B.b处 C.c处 D.d处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结合图示可知,b处对应秋分日,B正确。4.“中国农民丰收节”过后,我国即将迎来( A )A.挂国旗,欢度国庆 B.放风筝,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解析: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每年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中国农民丰收节”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逐渐接近国庆节(10月1日),A正确;放风筝,踏青插柳,为北半球的春季,B错误;放鞭炮,守岁迎春为除夕,C错误;望双星,鹊桥相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在秋分日之前,D错误。故选A。 (2025·河北石家庄期中)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图2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5题,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从图中看,④位于12月22日之后,最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故选D。6.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2中的( D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我国昆仑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可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即与④点最接近。故选D。 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从②处到④处之间,全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B.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节气是秋分C.太阳直射点位于③处时,日期是6月22日D.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到⑤处,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从②处到④处之间,即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A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即太阳直射赤道且向北移动,节气是春分,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③处时,即太阳直射赤道且向南移动,此时节气是秋分,日期为9月23日前后,C错误;图中显示,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到⑤处期间,即从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地球经过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D正确。8.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 C )A.在南半球,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向南移动D.在北半球,向北移动解析:第8题,我国国庆节期间为10月,处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间,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C正确。 (2025·河南洛阳质检)下图中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完成9~10题。9.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B.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90°D.黄赤交角变为0°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乙北极附近出现极夜,南极附近出现极昼,对应冬至日;甲全球昼夜平分,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甲为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黄赤交角的数值不因季节而变化,目前为23°26',因此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10.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为( A )A.23°26' B.66°34'C.11°43' D.46°52'解析:第10题,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3°26'。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其中①③是两种假设),完成11~12题。11.若移动轨迹是①,与②相比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纬度数每日比②( B )A.约少2' B.约多2'C.约少4' D.约多4'解析:第11题,若移动轨迹是①,则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南北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6°26'×4=105°44',与②相比,多移动纬度数为12°,则每日多移动的纬度数约为12×60'/365≈2',故每日多移动约2'。12.若移动轨迹是③,则( B )A.回归线纬度将增加3个纬度B.极圈与回归线的纬度差将扩大6个纬度C.极圈的纬度将缩小6个纬度D.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扩大6个纬度解析:第12题,若移动轨迹是③,即黄赤交角为20°26',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缩小6个纬度,回归线纬度将减少3个纬度,极圈的纬度将增加3个纬度,极圈与回归线的纬度差将扩大6个纬度。 (2025·湖南长沙期中)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13~14题。13.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 A )A.a→b→c→d B.b→a→c→dC.c→a→b→d D.d→c→b→a解析:第13题,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从赤道到北回归线到赤道到南回归线再到赤道。14.若太阳直射点的最大纬度值为β,则晨昏线①②③摆动的最大范围是( C )A.β/2 B.βC.2β D.3β解析:第14题,晨昏线摆动的最大范围应是太阳直射点最大纬度值的2倍。1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天赤道和黄道的夹角为 23°26' ,若该夹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会 变小 ,回归线的纬度会 变小 ,极圈的纬度会 变大 。(2)判断节气:甲 春分 ,乙 冬至 ,丙 秋分 ,丁 夏至 。(3)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 北极星 附近,在某地观测到北极星的高度为38°,则该地的纬度为 38°N 。(4)六一儿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 B ;春节时,地球在黄道的位置是 C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昼夜交替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学习目标】 1.结合观测,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与周期。2.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解释相关自然地理现象。一、昼夜交替@研透教材1.昼夜半球:图中甲为 夜 半球,即背着太阳的半球;乙为 昼 半球,即向着太阳的半球。2.晨昏线(圈) 昼 半球与 夜 半球的分界线(圈),图中的 AOB 线为晨线。3.形成原因4.周期(1)时长:1个 太阳 日,24小时。(2)意义: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 炎热 ,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太阳日是基本的 时间 单位。【微思考】 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是相同的概念吗?提示: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决定的。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产生的。2.假如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还有昼夜交替吗?提示:假如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拓展深化】1.晨昏线的六个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2)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即下图中∠α=∠β。(5)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6)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2.晨昏线的判读方法晨线 昏线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分界线 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时间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昼夜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昼夜分界线图示3.晨昏线类型(1)侧视图和俯视图中的晨昏线侧视图是由赤道上空观察到的晨昏线投影图;俯视图是由极地上空观察到的晨昏线投影图。观察点既不在赤道上空,也不在极地上空,观察到的晨昏线投影图为斜侧(俯)视图。(2)经纬网展开投影图中的晨昏线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放大到与赤道一样长,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道越远,变形越大。判读此类图的关键是晨昏线、极昼极夜范围和赤道上的日出(地方时6时)、日落(地方时18时)时间等。(3)局部光照图中的晨昏线解题时,可把图像补充完整以降低解题难度。@素养提升【图文设景】动手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完成相关任务。为了取得理想的演示效果,本活动宜在悬挂不透光窗帘的房间内开展,也可在夜间进行。演示步骤及相关要求如下:①在一张较大的桌子上,将一盏台灯放置在桌面中央代表太阳,在离台灯约1米远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②关闭房间门窗、拉上窗帘、熄灭灯光,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台灯,看一看地球仪哪些部分被照亮,哪些部分照不到,观察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③晨昏线(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为晨线;由昼入夜,为昏线。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分别演示你所在的位置处于晨线和昏线上的情形。【问题设计】1.说出晨(昏)线移动的方向及角速度。(综合思维)提示:晨昏线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为自东向西,角速度为15°/h。2.在图中用P1、P2标出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判断P1、P2两地的地方时;用Q标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描述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判断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的大小。(综合思维)提示:P1地方时为12时,P2地方时为0时(24时);晨昏线(圈)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为0°。3.讨论一年中P1、P2与Q点纬度位置的变化范围,以及P1、P2与Q点纬度值的数量关系。(地理实践力)提示:P1、P2纬度位置变化范围为66°34'—90°,Q点纬度位置变化范围为23°26'N—23°26'S,P1、P2纬度值与Q点纬度值互余。【训练提能】1.读最有爱心的地球日照图(投影方法:彭纳投影),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昼。图中表现的北半球节气是( B )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解析:由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均位于昼半球(白昼)中,出现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节气中的夏至,B正确,A、C、D错误。 读某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2~3题。2.下列四地中,正值日出前后的是( D )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右侧为昼半球,左侧为夜半球,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④地位于晨线附近,正值日出前后,D正确;①②③三地不位于晨线上,不是日出前后,A、B、C错误。3.图中几乎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洋是( B )A.太平洋 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都有大部分地区处于白天范围内,A、C、D错误;大西洋几乎全部处于黑夜范围内,B正确。4.[画图] 在下面三幅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表示夜半球,表示昼半球,“→”表示太阳光线。答案: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研透教材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 地转偏向力 ,其特点是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 方向 ,不影响其速度。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提示: 2.产生影响:地转偏向力在大规模气流和 水流 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拓展深化】1.左右手判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北半球: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四指呈30°,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南半球:伸出左手,大拇指与四指呈30°,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2.应用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如下图)。@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历史研究表明,长江入海口在水的冲刷及三角洲地质的影响下均在向南漂移,现今被崇明岛划分成的北支河槽日渐丧失泄潮功能,日益淤浅,渐趋衰亡。可以预见,如今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终将与历史上镇江的“瓜洲”“泊洲”一样,被北岸大陆所吞没,现今的崇明岛偏南的长兴、横沙等年轻小岛也将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河口沙坝。【问题设计】1.分析长江入海口不断向南漂移的主要原因。(区域认知)提示:长江位于北半球,自西向东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岸冲刷严重,北岸淤积明显。2.如果在北半球的河流上新设港口,应该优先考虑河流的右岸还是左岸?为什么?(综合思维)提示:右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河水较深,适宜建港。【训练提能】1.下图中,虚线表示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C )解析:地球自转对作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A项所示位于北半球,应该向右偏转;B项所示位于南半球,应该向左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后向右偏转,故C项所示正确;D项所示在赤道上,应该不发生偏转。故选C项。2.依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偏转的原理,长江入海口南岸( C )A.以泥沙沉积为主 B.适合修建海滨浴场C.适合建设港口 D.将与江心沙岛相连解析:长江位于北半球,且入海口附近自西向东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容易被侵蚀,水深,适合建设港口。故选C项。 读图,回答3~4题。3.如上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C )A.②③ B.①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不偏转。根据纬度判断,图甲在北半球,图乙在南半球,根据地转偏向力,②③更容易被侵蚀,①④更容易沉积,最终小岛连接①④堤岸。故选C项。4.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 )解析:第4题,由上题可知,②岸容易被侵蚀,坡度较陡,①岸沉积,坡度较缓。故选A项。5.[画图] 下图中虚线箭头为物体初始运动方向,请用实线箭头标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后的方向。答案:@课时作业(三) 下图中O为极点,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1~2题。1.若O为北极点,则晨线是( B )A. B.C. D.解析:第1题,从北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顺着自转方向,经过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经过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故选B项。2.若图中为昏线,则图中晨昏线的运动方向为( B )A.顺时针 B.逆时针C.自上而下 D.自下而上解析:第2题,若为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过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则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晨昏线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故选B项。3.家住常州(31.5°N,119.5°E)的小明在2022年11月23日日出时刻打开手机上的世界时钟,屏幕显示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图所示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中,与此时最接近的是( D )A BC D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时并非二分日,晨昏线不与经线重合,A、B两项错误;此时常州日出时刻,即120°E与晨线相交,60°W与昏线相交,C项所示为晨线,D项为昏线,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项。 (2025·辽宁沈阳高二月考)下面四幅图为昼夜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4.上面四幅图中的①②③④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为晨线,①③④位于晨线;由昼入夜,为昏线,②位于昏线。5.图中四点所在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 D )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第5题,晨昏线指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任何时间晨昏线所在平面都与太阳光线垂直,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下图表示我国北方的一条河流,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读图,回答6~7题。6.该沙岛最后将与河流的哪一岸连接在一起( B )A.M岸B.N岸C.沙岛将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变D.不能确定解析:第6题,我国位于北半球,河流流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所以泥沙将沉积在N岸,该沙岛最后将与河流的N岸连接在一起。故选B项。7.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的方向均是( A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解析:第7题,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但都是向东偏。故选A项。 (2025·山东师大附中高二期中)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运动方向发生了偏移,许多自然现象都受其影响。据此回答第8题。8.下图中“·”表示河水自里向外流,“×”表示河水自外向里流。根据河床特征判断,符合自然规律的是( D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解析:读图,①③位于南半球,且河水自里向外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河流的左岸(图中的右侧)侵蚀严重,水位较深,坡度较陡,①正确,③错误。②④位于北半球,且河水自外向里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图中的右侧)侵蚀严重,水位较深,坡度较陡,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项。 著名作家林清玄在其名作散文《阳光的味道》中写道:“向往年关过后的冬日,抱着一本书躺在黄河大堤南的草丛中晒太阳的时光,一大片一大片衰败的堤草和沙滩向云海深处铺展延伸……”下图为“黄河局部河段堤坝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黄河水的流向。据此完成9~10题。9.文中,作者所晒的“太阳光”( C )A.来自太阳的热核裂变B.以红外线向外放射能量C.主要来自太阳的光球层D.是地球的唯一能量来源解析:第9题,文中的太阳光即太阳辐射,是太阳核聚变反应产生的,A错误;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B错误;到达地球上的可见太阳光主要来自太阳的光球层,C正确;地球上的能量来源除太阳辐射外还有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球内能,D错误。10.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力角度,作者晒太阳的位置可能是( B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0题,在北半球,大河北岸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图示中北岸适宜晒太阳;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沙滩堆积地应在左岸,即图示中的北岸,北岸受河流的堆积作用易发育成河滩和荒草景观。由材料“黄河大堤南”可知,作者晒太阳的位置在北侧大堤的南面,即图中的乙处,B正确,A、C、D错误。 身处九江,钓鱼是一大乐事。河中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察浮漂之地。某次中雨过后,某人来到图示河段垂钓。此时,他发现河水已漫过人工堤坝,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据此完成11~12题。11.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河中沙洲是因流水侵蚀而成的B.堤坝的东侧较西侧容易垮塌C.丙处河水较乙处深D.甲处河水较丁处混浊解析:第11题,河中沙洲是因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错误;由图可知,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堤坝的西侧(丙)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河水深,因此西侧容易垮塌,堤坝的东侧(乙)为河流左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河水浅,易淤积,不易垮塌,C正确,B错误;丁处位于河流的右岸,河水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水混浊,甲处位于背水一侧,受水流扰动小,河水较清澈,D错误。12.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 A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解析:第12题,流水堆积导致乙处河水较浅,不适宜垂钓;丙、丁两处河水流速快,受水流扰动大,河水较混浊且不易观察浮漂;甲处位于背水一侧,受水流扰动小,河水较清澈,且是两股水流汇合处,饵料较丰富,最适宜垂钓,A正确,B、C、D错误。13.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的日期为 6月22日 前后,表示北半球的 夏至 (节气)。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因此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2)A地的昼长为 18 小时。此日后A地的昼长将逐渐变 短 (填“长”或“短”)。解析:第(2)题,A地所在纬度的昼弧度数为270°,因此昼长为270°÷15°=18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因此A地的昼长将变短。(3)A、B、C、D、E五点中终年昼夜平分的是 E ,其他四点一年中 春、秋分 日昼夜平分。解析:第(3)题,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点二分日昼夜平分。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崇明岛将长江口分为A、B两河汊,判断两河汊哪一个流量较大,并分析原因。答案:(1)B。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2)分析启东港的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答案:(2)水道越来越浅,最后成为陆地。此河汊流量、流速小,泥沙淤积多。(3)分析崇明岛上C、D两个港口发展前途较好的是哪一个,并说明理由。答案:(3)C。D港将位于新的北河汊附近,汊口岛屿、沙洲阻挡水流,泥沙淤积多。(4)上海港港区主要在市区的黄浦江两岸,海轮要经吴淞口进入黄浦江。长江口泥沙情况对上海港进出航道的影响是怎样的?答案:(4)崇明岛北河汊将要消失,现南河汊流量更集中,且上海港位于南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泥沙不易沉积,因此上海港前途更好。第2课时 时差【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解释产生地方时差的原因,理解时区的划分,学会时差计算的方法。2.结合实际,理解日期变更和国际日界线,学会日期的计算方法。一、时差@研透教材1.地方时(1)产生(2)规律(3)地方时的计算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度。①“东加西减”,即求已知地东边经线的地方时用加法,求已知地西边经线的地方时用减法。②经度差的计算:若两地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则经度差为两地经度数之差;若两地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则经度差为两地的经度数之和。2.时区(1)原因: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2)时区划分划分 ①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零时区); ③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 ④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⑤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图示3.区时概念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特点 同一时区内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即加1小时);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小时(即减1小时)【微思考】 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一样吗?提示: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中央经线为120°E)的区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拓展深化】1.地方时计算步骤与方法2.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方法时区计算 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区时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计算; 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三、二、一!”2020年3月28日晚8时30分,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多座标志性建筑的外墙灯光陆续熄灭,原本多彩耀眼的维港夜景瞬间没入夜色之中。当晚,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以“企业有备 地球无患”为主题举行熄灯倒数仪式。维港两岸的璀璨灯火熄灭一小时,以此响应2020年“地球一小时”全球环保行动,倡导低碳生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问题设计】1.受特殊原因影响,2020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举办的是线上活动,图中城市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都响应了此次活动,试判断四个城市熄灯时间的早晚,从早到晚排列顺序。(区域认知)提示:东京、北京、莫斯科、开罗。2.当伦敦熄灯时,纽约的区时是几点钟?(地理实践力)提示:3月28日15时30分。【训练提能】 (2025·山西运城检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于2022年2月4日北京时间20:00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是一场世界瞩目的盛会。据此回答1~2题。1.开幕式开始时,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22°55'S,43°12'W)的观众要收看电视转播实况,当地的区时应为( B )A.8:00 B.9:00C.10:00 D.20:00解析:第1题,根据经度计算,里约热内卢位于西三区,北京位于东八区,里约热内卢位于北京的西方,相差11个时区,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始时里约热内卢的区时为9:00,B项正确。故选B项。2.开幕式开始时,下列四地正处于夏季正午的是( A )A.(40.5°S,0°)B.(40.5°N,0°)C.(40.5°S,120°W)D.(40.5°N,120°W)解析:第2题,2月南半球为夏季,B、D两项错误。正午指的是地方时12时,由材料可知,120°E的地方时为20:00,则0°经线为12:00,A项正确。故选A项。二、地球上的日期变更@研透教材1.目的与内容目的 避免日期的紊乱内容 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作“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图示 (1)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1天,即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2)国际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的线,没有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方便180°经线附近国家居民的生活,国际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2.两条日期分界线——国际日界线与自然日界线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界线 固定不变,大致是180°经线 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并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为15°/h日期 变化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自西向东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经线,日期要减一天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图 示 侧 视 图俯 视 图说明 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变而时刻不变;过0时经线,日期、时刻均改变【拓展深化】判断全球日期(今天和昨天)分界问题的方法(1)一般情况下,从0时(或24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今天的区域;从0时(或24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昨天的区域。(2)特殊情况下,太阳直射0°经线,全球处于同一天;太阳直射180°经线,全球分为两天,且各占一半;当0时(或24时)经线在东时区,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当0时(或24时)经线在西时区,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3)180°经线上的地方时(X),就是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例如,180°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则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就是12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1-。@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一位德国小伙子为了延长自己的生日进行了一次计划周密的跨时区旅行,这场旅行让他的26岁生日整整持续了46小时,并由此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生日”的称号。他从新西兰的奥克兰开始这趟创纪录之旅,第一个目的地是比奥克兰晚两小时的布里斯班,然后他再从布里斯班搭乘飞往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的航班,那里的时间比布里斯班晚20个小时。【问题设计】1.新西兰的奥克兰经度约为175°E,判断其所在的时区,并推测布里斯班是在其东侧还是西侧以及布里斯班应位于哪个时区。(区域认知)提示:奥克兰所在的时区为东十二区,布里斯班比奥克兰晚2个小时,所以布里斯班应在奥克兰的西方,应位于东十区。2.德国小伙乘坐从布里斯班飞往夏威夷檀香山的航班,飞行途中越过180°经线后,机组人员会把飞机上的日历显示减去一天,还是加上一天?为什么?(综合思维)提示:会减去一天,因为飞机是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训练提能】 下图中D地此时是2023年12月21日的正午,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读图,回答1~2题。1.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A )A.等于1/2 B.大于1/2C.小于1/2 D.全球同在一天解析:第1题,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故选A项。2.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C )A.2024年1月6日16时B.2024年1月5日8时C.2024年1月5日16时D.2024年1月6日8时解析:第2题,C地位于120°W,轮船到达时C地的时间计算为:2023年12月21日12时+16日-1日+4小时=2024年1月5日16时。故选C项。3.下图中,若DF为晨线,此时地球上有22日和23日,在东半球内属于23日的范围是( B )A.20°W向东至160°EB.0°向东至160°EC.160°W向东至20°ED.0°向东至180°解析:读图,图中DF为晨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时间为12月22日。东半球的范围是从20°W向东到160°E。图中0°经线位于黑夜的中央,地方时为0时,全球日期被分为两个相等的范围,12月23日的范围是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所以东半球内属于12月23日的范围是0°经线向东至160°E。故选B项。@课时作业(四) (2025·北京质检)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据此回答1~2题。1.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收看飞船发射直播时( C )A.东京(东九区)日出东方B.纽约(西五区)夕阳西下C.伦敦时间是6月5日2时44分D.悉尼(东十区)气温接近一天最高值解析:第1题,北京时间使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根据时间的计算方法可知,当北京时间为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时,东京(东九区)时间为2022年6月5日11时44分,接近正午,A项错误;纽约(西五区)此时为2022年6月4日21时44分,为晚上,B项错误;伦敦时间应是6月5日2时44分,C项正确;悉尼(东十区)为2022年6月5日12时44分,气温不是最高时刻,D项错误。故选C项。2.下列光照图中,最接近飞船发射当日全球昼夜状况的是( A )A B C D解析:第2题,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还未到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结合选项可知,A项表示北半球昼长夜短,正确;B项表示全球昼夜平分,错误;C项表示北极圈内出现极夜,说明北半球昼短夜长,错误;D项表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与题干日期不符合,错误。故选A项。 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3~4题。3.贾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为( C )A.160°E B.40°EC.160°W D.80°W解析:第3题,由题干可知,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6时40分时,该地为12时,时间相差5小时20分钟,由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可知,该地与120°E相差80°,且该地时间早,应在东方,故该地经度为160°W。故选C项。4.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C )A.东十一区 B.东三区C.西十一区 D.西五区解析:第4题,由上题可知,该地所在经度为160°W,位于西十一区。故选C项。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返回舱于2023年6月4日6时33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此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回答5~6题。5.正在布宜诺斯艾利斯(58.4°W)的张教授若要观看返回舱着陆的电视直播,其打开电视的当地时间最好为( A )A.6月3日18时30分B.6月3日18时41分C.6月4日18时30分D.6月4日18时41分解析:第5题,布宜诺斯艾利斯(58.4°W)处于西四区,当地时间应为西四区区时(但当地实际使用的是西三区区时)。返回舱着陆时间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6月4日6时33分,经计算可知,此时西四区为6月3日18时33分,张教授应提前打开电视观看直播。故选A项。6.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时,和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 C )A.略小于1/8 B.略大于1/8C.略小于7/8 D.略大于7/8解析:第6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1月29日23时08分,此时东九区为0时8分,此时东九区向西至西十二区为11月29日的范围,也是和北京处于同一日的范围,占21个时区,全球共24个时区,因此11月29日的范围略小于7/8,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项。 2023年北京时间7:36时,北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曙光,下图为北京的地理坐标及此时的晨线。读图,回答7~8题。7.当天北京日出的地方时为( B )A.7:16 B.7:20C.7:36 D.7:52解析:第7题,北京时间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是116°E经线的地方时,116°E位于120°E经线以西4°,地方时晚16分,当北京时间是7:36时,116°E经线地方时是7:20。故选B项。8.此时,西半球未进入2023年的区域占全球面积的( B )A.2/9 B.4/9 C.2/3 D.8/9解析:第8题,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7:36时,零时所在的经线为6°E,零时经线向东到国际日界线(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即进入2023年的范围,因此新的一天的范围为6°E往东至180°。此刻西半球(160°E—180°—20°W)未进入2023年的区域的范围为180°—20°W,为160°,占4/9。故选B项。9.下列有关东、西十二时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日期快一天B.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时间快一小时C.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日期慢一天,时刻相同D.从西十二区向东就进入了东十二区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在180°经线两侧各跨7.5°,180°经线的东侧为西十二区,西侧为东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并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共用180°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因此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自西向东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所以,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日期晚一天,但时刻相同,A、B两项错误,C项正确;从西十二区向西就进入了东十二区,D项错误。故选C项。10.(2025·上海模拟)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20时冬奥会开幕,柏林(东一区)观看直播的时间是( B )A.2月4日3时 B.2月4日13时C.2月5日3时 D.2月5日13时解析: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柏林属于东一区,东一区比东八区晚7个小时,北京时间2月4日20时,东一区是2月4日20时-7小时=2月4日13时,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项。 (2025·湖北武汉模拟)2022年2月4日20:00,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盛大开幕,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中国式浪漫惊艳了世界。据此回答11~12题。11.冬奥会期间,巴西利亚( C )A.白昼渐长,夜晚渐短B.升旗时间逐渐提前C.日出东南,日落西南D.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解析:第11题,从材料可以得出,冬奥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因巴西利亚位于南半球,根据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巴西利亚白昼渐短,夜晚渐长,A项错误;冬奥会期间由于巴西利亚白昼渐短,夜晚渐长,会使升旗时间逐渐推迟,B项错误;因为冬奥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所以巴西利亚日出东南,日落西南,C项正确;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冬奥会期间,巴西利亚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D项错误。故选C项。12.开幕式开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①北京与武汉处于同一天 ②北京与印度首都新德里处于同一天 ③北京与伦敦处于同一天④北京与纽约处于同一天A.①② B.①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第12题,从材料可以得出,冬奥会开幕时间是北京时间2月4日20:00,可算出0时所在经线为180°,即0时经线和国际日界线重合,全球为同一天。故选D项。第3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学习目标】 1.根据图示,分析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的计算问题。2.能够运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一、昼夜长短的变化@研透教材 图1为 夏至 日 图2为 春、秋分 日 图3为 冬至 日1.反映:昼夜长短反映 日照时间 的长短。2.昼弧、夜弧(1)形成:晨昏线把所经过的 纬线 分割而成。(2)特点:除了在 赤道 上和春、秋分日,各地昼弧和夜弧不等长。(3)意义:表示昼夜长短。若昼弧比夜弧 长 ,则 白昼 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3.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1)赤道上:终年 平分 ,均为12时。(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3)北半球状况(南半球相反)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北半球 夏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 越长 ,夜 越短 图1中夏至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 极昼 北半球 冬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短 ,夜 越长 图3中冬至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 现象春、秋 分日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 昼夜等长 ,均为12小时【微思考】 1.在同一天,各地的昼夜长短一定相等吗?提示:只有在二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其余时间,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是不是越来越大?提示: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其余时间,除了极昼极夜的地区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越大。【拓展深化】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3.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同一地点,二分日前后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反;二至日前后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同。(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降时间,是根据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确定的。日期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每年1月11日到6月6日,升旗时间由早晨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36分,平均每天依次提前约1分钟;6月22日至12月30日,升旗时间由早晨4时46分逐渐推迟到7时36分,平均每天推迟52秒钟。12月31日到1月10日与6月7日到6月21日,每天的升旗时间分别为恒定的7时36分与4时46分。国旗的降旗时间同样分为逐渐推迟和逐渐提前两个时段。遇到阴天、雨天和雪天,升旗和降旗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问题设计】1.每年1月11日至6月6日和6月22日至12月30日两个时段,分析北京的昼长如何变化。(区域认知)提示:每年1月11日至6月6日北京的昼长逐渐变长;每年6月22日至12月30日北京的昼长先变短,再变长。2.简述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随不同季节调整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升旗时间是由日出时间确定的,日出、日落时间与昼长直接相关。由于地球的公转,北京的昼长是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3.从游览时间上看,我们中学生去北京旅游,应选择暑假去,还是寒假去?为什么?(地理实践力)提示:最好选择暑假去,因为此时为夏季,白天时间长,游览时间充足。【训练提能】 下图示意某日某时刻某纬线圈至极点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为黑夜。读图,回答1~2题。1.该纬线圈的纬度可能是( D )A.0° B.23°26'SC.30°S D.30°N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三个点的经度数可推断出该纬线圈位于北半球;从该纬线圈的昼夜状况(昼长夜短)可知,该纬线圈不是赤道。据此结合选项,只有30°N符合要求。故选D项。2.该日P地夜长为( B )A.10小时 B.11小时C.2小时 D.13小时解析: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P地昼长夜短,其夜弧为22.5°W向东到142.5°E,跨经度165°,所以P地夜长为165°/15°=11小时。故选B项。3.[画图] 在下图中用实斜线画出夜半球范围(虚线分别表示回归线、极圈),并说出此时的节气。答案:画图略。图1为夏至,图2为冬至。二、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研透教材1.昼夜长短的计算(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①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②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为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必要求是地方时,但所用时间要统一,如都是北京时间)②昼长时数=(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③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相反,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40°N的夜长等于40°S的昼长。(4)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①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②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2.日出、日落地方时的计算(1)日出地方时=12:00-昼长/2(2)日落地方时=12:00+昼长/2@素养提升【训练提能】 下表示意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长。读表,回答1~3题。地点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白昼时长 4小时30分 10小时2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1.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D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解析:第1题,该日可能为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由表中数据可知,昼长大于12小时的是丁地,因此位于南半球的为丁地,D项正确。故选D项。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C.甲、丁、乙、丙 D.丁、丙、乙、甲解析:第2题,该日可能为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甲、乙、丙三地均位于北半球,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乙、丙;丁地昼长为13小时56分,与丁地纬度相同的北半球地区夜长为13小时56分,因此北半球该纬度地区的昼长为10小时4分,纬度高于乙地,即丁地的纬度比乙地更高。综上所述,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丁、乙、丙,C项正确。故选C项。3.该日甲地日落的当地时间是( A )A.14:15 B.10:15C.14:30 D.10:30解析:第3题,当日甲地昼长为4小时30分,自正午(12时)到日落,用时2小时15分,故甲地日落时间为当地14:15,A项正确。故选A项。@课时作业(五) 下图为某日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1~2题。1.该日为北半球的( B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解析:第1题,该日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因此北半球为夏至日。故选B项。2.图示四个城市中,该日黑夜最长的是( D )A.北京 B.乌兰巴托C.新加坡 D.珀斯解析:第2题,北半球的夏至日,越往南黑夜越长,珀斯位置最靠南,夜最长。故选D项。 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读图,回答3~4题。3.当太阳直射点处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只有赤道上昼夜平分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D.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都是极昼现象解析:第3题,太阳直射点处在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终年昼夜平分,A项正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注意北半球极夜地区在极夜出现后其昼长始终为0小时,冬至日北半球极夜范围最大),B项错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C项错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D项错误。故选A项。4.当太阳直射点由d—a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增大B.南半球各地黑夜逐渐变短C.全球逐渐趋向昼夜平分D.地球公转逐渐趋向近日点解析:第4题,d为冬至,a为春分,由d向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A项错误。南半球各地黑夜逐渐增长(注意南半球极昼地区夜长在该地区极昼消失前始终为0小时),B项错误。春分时,全球昼夜平分,所以全球逐渐趋向昼夜平分,C项正确。近日点为1月初,所以,太阳直射点由d—a移动时,地球先趋向近日点,再远离近日点,D项错误。故选C项。 2023年6月7日至10日,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顺利进行。下表示意2023年北京市高考时间安排。读表,回答5~6题。日期 时间、科目6月7日 9:00—11:30语文 15:00—17:00数学6月8日 / 15:00—16:30英语(笔试)15:00—17:00其他外语 (含听力)6月9日 8:00—9:30物理 15:30—17:00化学11:00—12:30思想政治6月10日 8:00—9:30历史 15:30—17:00地理11:00—12:30生物5.下列光照图与2023年北京市高考期间全球昼夜分布状况最吻合的是( B )A B C D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3年6月7日至10日为北京市高考时间,在这一时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符合题意的图为B项。故选B项。6.对于北京市当地而言,与6月7日昼夜长短状况最接近的日期是( C )A.1月2日前后 B.3月21日前后C.7月7日前后 D.12月7日前后解析: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类似,因此,6月7日关于夏至日对称的日期最接近7月7号前后,C项正确。故选C项。 下表表示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读表,回答7~8题。地点 ① ② ③ ④昼长最大差值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7.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C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解析:第7题,纬度越低,昼长最大差值越小,由此可知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是②④①③。故选C项。8.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B )A.8小时31分 B.9小时9分C.10小时42分 D.11小时22分解析:第8题,同一地区夏至日和冬至日昼夜时长相反,即同一地区夏至日白昼时长等于冬至日黑夜时长,并且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长,则冬至日白昼最短;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短,则冬至日白昼最长。④地昼长最大差值等于该地昼长最大值(设为x)减去该地昼长最小值(24-x),由此可得出:x-(24-x)=5小时42分,由此可得x=14小时51分,④地最短昼长等于24-14小时51分=9小时9分。故选B项。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9~10题。9.该图反映的地点是( B )A.极点 B.北极圈C.赤道 D.南极圈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地在夏至日(6月22日)昼长为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在冬至日(12月22日)昼长为0小时,出现极夜现象,且极昼与极夜均只有一天,故该地位于北极圈,B项正确;极点的极昼约为半年,A项错误;赤道全年昼夜平分,C项错误;南极圈夏至日为极夜,冬至日为极昼,D项错误。故选B项。10.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B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处表示黑夜)( B )A B C D解析:第10题,B点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B项正确;A、C两项表示夏至日,排除;D项表示二分日,排除。故选B项。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 C )A.a→c B.b→d C.d→e D.c→d解析:第11题,a→b→c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不包括a、c两点),北半球昼长夜短,A项错误;d→e期间(不包括e),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同时,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逐日递增,C项正确;b→c→d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逐日递减,B、D两项错误。故选C项。12.从3月17日起,再过10天,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D )A.上海 B.北京C.广州 D.哈尔滨解析:第12题,从3月17日起,再过10天即3月2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直射点向北继续移动,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四个选项中,哈尔滨纬度最高,白昼最长,D项正确;上海、北京、广州的白昼均不如哈尔滨长,A、B、C三项错误。故选D项。 下图为夏至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读图,回答13~14题。13.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 B )A.甲位于南半球,且昼渐短B.丙与丁同位于北半球C.丙位于北半球,且昼渐长D.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解析:第13题,甲地昼长小于12小时,丙、丁昼长大于12小时,且此时属于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说明丙、丁在北半球,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甲昼长小于12小时,在南半球,过了夏至日后,昼渐长,A项错误;丙昼长大于12小时,位于北半球,过了夏至日后,昼渐短,C项错误;乙地昼长为12小时,且其他地点都不是12小时,说明乙地位于赤道上,D项错误。故选B项。14.图示四个地点中,纬度最高的地点是( A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4题,赤道终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由于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故与甲纬度相同的北半球地区夜长略小于6小时,则昼长略大于18小时,故甲地纬度最高,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项。 浙江温岭石塘镇、南沙群岛海马滩和黑龙江乌苏镇哨所一年中不同时间都曾迎来过中国的第一道曙光。下图示意某年三地的日出时刻(北京时间)变化。据此完成15~16题。15.分别表示海马滩、石塘镇、乌苏镇哨所日出时刻变化曲线的是( A )A.a、b、c B.b、a、c C.b、c、a D.a、c、b解析:第1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除极地地区外,夏至日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冬至日纬度越高昼长越短,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即日出时间变化幅度大。图示曲线a变化幅度最小,为南沙群岛海马滩;曲线c变化幅度最大,为黑龙江乌苏镇哨所;曲线b变化幅度居于中间,为浙江温岭石塘镇。所以海马滩、石塘镇、乌苏镇哨所日出时刻变化曲线分别对应a、b、c。故选A。16.该年元旦,三地最先迎来清晨第一道曙光的地点为( A )A.海马滩 B.石塘镇C.乌苏镇哨所 D.三地同时解析:第16题,元旦为1月1日,接近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结合曲线图(横轴为日期,每一格为1月),a曲线日出北京时间最早,所以三地最先迎来清晨第一道曙光的地点为海马滩,A正确,B、C、D错误。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芬兰有四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内,最北的地区冬季时有51天太阳都不会从地平线上升起;全年中有好几个月都是暗无天日、长夜漫漫。没体验过极夜?你其实可以想象一下: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上午11点天才刚蒙蒙亮,然后一个半小时之后灰暗的天色又迅速降为黑夜。如图为芬兰夜色下的美景。(1)材料“全年中有好几个月都是暗无天日、长夜漫漫”说的是哪种自然现象?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答案:(1)极夜现象。由于芬兰北端在北极圈内,冬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2)说明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答案:(2)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图片中上方天空发亮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出现在极夜时?答案:(3)极光现象。极光的亮度很小,只有在黑暗的极夜时才能观察到。第4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综合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变化规律。2.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合理应用。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研透教材1.太阳高度(1)概念: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如右图,是太阳光线与 地平面 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 仰角 。(2)特点:在太阳 直射点 上,太阳高度是90°;在 晨昏线 上,太阳高度是0°。2.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并进行连线。答案: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概念:一日内 最大 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 强弱 。(2)空间(纬度)变化规律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折线 c 所示。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折线 a 所示。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折线 b 所示。④由上述可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 直射点 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3)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地区 达全年最大值 达全年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 夏至日南北回 归线之 间的地 区 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时(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达90°) 冬至日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时(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达90°) 夏至日赤道 春分日、秋分日 冬至日、夏至日【微思考】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吗?提示:太阳高度是线面角,同一地点一天内的太阳高度是随时间变化的,正午太阳高度只是特定时刻(地方时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如下图所示:2.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昼最长、夜最短吗?提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受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并不是昼最长、夜最短。【拓展深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注:公式中的H为所求的正午太阳高度;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纬度之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除按公式计算外,利用图示法也非常便捷。如下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A)=90°-=90°-(40°-10°)=60°。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是:H(C)=90°-=90°-(10°+23°26')=56°34'。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黑夜。2.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1)纬度的确定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差计算。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2)经度确定的基本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晨昏线夹在两条纬线之间并和这两条纬线相切,两个切点的地方时分别为0时和12时,12时所在的经线为太阳直射的经线。@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投在乙楼中央并挡住乙楼1—3层中部(如下图所示),该地纬度为31.8°N、经度为117.2°E。【问题设计】1.12月22日,该地理小组再次观测,发现甲楼阴影投在乙楼的层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地理实践力)提示:甲楼阴影投在乙楼的层数明显增加,高于原来的1—3层。2.12月22日之后,甲楼阴影投在乙楼的层数将会怎样变化?(地理实践力)提示:甲楼阴影投在乙楼的层数将逐渐变小,甲楼影长变短,甚至挡不住乙楼。3.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提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训练提能】 下图为我国某地春分日时正午太阳与头顶夹角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该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B )A.28° B.62° C.90° D.0°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算出该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28°=62°。2.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B )A.18°N B.28°NC.32°N D.52°N解析:第2题,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当地纬度为90°-62°=28°(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3.次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将( A )A.变大 B.变小C.不变 D.不确定解析:第3题,春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与28°N的纬度差变小,故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研透教材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长正午最短日落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4.计算楼间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 H。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α和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素养提升【图文设景】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下称《规范》)规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标准为大寒日≥2小时,冬至日≥1小时,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造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因此,如果低于上述标准,则采光权受到侵害无疑,当然最好了解一下所居住的地方是否还有地方性的规定。当一套住宅居室空间总数超过4个,其中有两个应该获得日照。采光系数最低值卧室、客厅不得小于1%,窗户和地面的面积比应为1比7的比例。窗户的上沿距地面高度不宜低于2米。【问题设计】1.分析影响建筑物采光和日照的主要因素。(地理实践力)提示:主要是楼高和正午太阳高度。2.判断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哪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判断其中决定北京楼间距大小的是哪一个。分析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提示:①表示夏至日,②表示春、秋分日,③表示冬至日。其中,③决定北京楼间距的大小。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训练提能】 2023年某楼盘(32°N,121°E)开盘销售已封顶的1—4号楼。这4幢楼均为18层,层高3米,南北楼间距为50米。下图为该楼盘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1.若某女士想在4号楼购房,希望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且单价较低。一般来说,随楼层升高房价相应提高。作为专业置业顾问的你建议她选择的最佳楼层是(tan 34°34'≈0.7,tan 58°≈1.6,tan 81°26'≈6.6)( B )A.6楼 B.8楼C.10楼 D.12楼解析:要保证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只要保证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冬至日可以获得太阳光照即可。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H=90°-(32°+23°26')=34°34';南北楼的间距为50米,可以求得4号楼冬至日正午有太阳照射的高度L=50×tan 34°34'≈35(米),再由楼高54米可以求出4号楼19米以下的楼层不是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每层楼高3米,因此7楼的一部分及其以下楼层不是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即8楼及其以上的楼层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再由随楼层升高房价相应提高可以判断,满足该女士购房条件(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且单价较低)的最佳楼层为8楼。故选B项。 (2025·安徽马鞍山质检)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北京市(40°N,116°E)居民楼楼顶观测太阳,此时,太阳处于正南方位,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接收的太阳辐射达到了一天中的最大值,其倾角为60°(下图),倾角可自由调整。读图,回答2~3题。2.此时( B )A.北京时间为12时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C.当日北京昼长夜短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解析:第2题,此时太阳处于正南方位,这说明116°E的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故A项错误;倾角为60°,表示该纬度(40°N)正午太阳高度为30°,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S,故B项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昼短夜长,故C项错误;根据已知信息无法判断太阳直射点向南还是向北移动,故D项错误。故选B项。3.为了冬至时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效果最好,学习小组建议居民将太阳能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综合(一)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阶段复习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