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经济发展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基础促进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社会公平(做大做好蛋糕)(分好蛋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0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0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0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国民收入【名词点击】P45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的收入。1、国民收入分配 P44末段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政府收入用于财政支出、企业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为什么?说说理由。(2)为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是什么: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②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补充)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力①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P44决定决定决定(决定性作用,核心)3、按劳分配 P45一段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地位(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3)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4)具体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包括国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注意: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P45 相关链接为什么要作各项必要扣除?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每个劳动者之前必须做必要的扣除,因为不做必要的扣除社会就会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对弱者进行有效的补偿,无法实现社会正义。满足社会再生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社会扣除理论探索我国的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可以实行平均分配或者按需分配吗?请说明理由。平均分配 VS 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滋生懒汉”束 缚生产力普遍贫困按需分配前提:人们素质极大提高,物质极大发展,能满足人民各种需求。按劳分配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否定不劳而获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水平有待提升(人们劳动的性质与特点存在差异)①必要性:由经济条件决定的 P45相关链接1)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2)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3)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②重要性(意义) P45二段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促进公平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扩展:(1)劳动的性质:人们的谋生手段。(2)劳动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平等分配≠平均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按劳分配(5)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4.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和意义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素 表现 适用范围劳动要素 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非公有制经济资本要素 储蓄利息、股息和红利、债券利息、 私营企业主税后利润(直接投资) 不受所有制限制,既可以存在公有制经济,也可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土地要素 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和转让金,转让土地经营权的收入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管理要素 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经理年薪)知识要素 知识付费、稿酬所得等数据要素 数据提供者、收集者、挖掘者、决策制定者,凭借掌握数据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获得的收入。(1)形式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经济中。P45末段注意连一连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张某自己开公司,年收入100万元王某流转土地经营权,每月获得收入2000元刘某在某大型国企,月工资6000元李博士转让技术专利,获得专利费50万元小赵在某私营企业当工人,月薪4000元按劳动要素分配对个人:使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提高居民收入;对社会: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2)意义弊端: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和意义P45末段5.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P46一段、P46相关链接劳动性收入: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房屋出租租金、股票分红等。经营性收入: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如:开小店、摆地摊)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社会救济金、政府各类补贴、救灾款等。注意:转移性收入具有无偿性质见P46相关链接注意:劳动性收入≠按劳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小吕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吕的妈妈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吕的爸爸和妈妈周六和周日都休息,趁着双休日来到小吕乡下的姑姑家探望,小吕的叔叔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吕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业余时间还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问题:小吕爸爸妈妈、叔叔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P46 探究与分享劳动性收入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6. 劳动的重要性和要求 P47一段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1)重要性(2)要求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①要弘扬劳动精神,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②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③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对待劳动的态度)“蛋糕”真的分好了吗?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大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大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大0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和目标 P47末段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1)原因:(2)目标:二、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②制度保障: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二、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P47末段(1)总体要求①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P48一段)(坚持“两个基本同步”)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二、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2)具体措施1)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两个比重”)2)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低、扩中)3)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②在初次分配方面: P48二段二、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2)具体措施以下属于初次分配:人们的劳动收入(如工资、奖金、津贴);财产性收入(如存款利息、房屋租金、股票分红);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如个人经营收入)。难点突破:初次分配主要存在于企业部门。1)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2)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3)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③在再分配方面: P48三段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遗产税再分配: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的分配,属再分配。难点突破:二、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2)具体措施●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如何征收 居民个人每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重要性 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P48相关链接:个人所得税免除额按每月5000计,5000×12 = 6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见P49图示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技巧:凡慈善、公益,都属第三次分配。④第三次分配:P49一段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注意:慈善的主体是政府之外的组织和个人。二、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2)具体措施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 全社会 全社会主体 主要是企业 政府 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捐款、公益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更加体现公平 先富帮后富举例 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企业或者个人捐款、盖学校、公益事业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区别疑难解析1.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3. 建立企业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4. 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 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6. 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增加收入7. 提高个税起征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8. 某公司捐给灾区捐款捐物1300余万初次分配再分配再分配再分配再分配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判断属于哪一次分配?1、根本途径2. 制度保障3.两个同步4.初次分配5.再分配6.第三次分配7.分配秩序两个同步对应准确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人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小结:如何完善收入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我国的个人 收入分配1、原因2、措施1、国民收入分配: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3、按劳分配4、按生产要素分配(重点)5、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6、勤劳合法致富 总体要求(1)根本途径(2)制度保障 具体措施(1)坚持“两个基本同步”(2)完善初次分配政策(3)完善再分配政策(4)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1)是什么(2)为什么(1)地位(性质)(2)基本内容(3)分配范围(4)具体形式(5)原因(重点)课堂小结1. “在闲暇时间接几张单子,跑几趟活儿,既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又能赚一点儿零花钱,何乐而不为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依靠互联网寻求工作机会的求职者越来越多,“零工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并渐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零工经济”模式(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②提供更多的就业形式,增加劳动者的初次分配所得 ③能增加劳动者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得收入 ④增强就业的灵活性,改变了当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课堂检测2.(2023·浙江卷)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各部门、各地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任务,并提出帮扶的各种具体措施。这将有助于( )a.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b.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c.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B3.(2023·福建厦门质检)农民张某一家收入来源多样:张某和妻子承包了20亩地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张某的儿子在国有企业工作;张某的儿媳在外资企业工作。张某一家的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①张某和妻子承包的20亩地种植所得收入②张某和妻子在私营企业打零工收入③张某的儿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④张某的儿媳在外资企业的工资收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