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全民守法课件(共33张PPT,内嵌1个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 全民守法课件(共33张PPT,内嵌1个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危害严重、影响恶劣….. 那么,网络暴力有哪些危害呢?实施网络暴力违法吗?
导入新课
必修三 第九课 第四框
总议题:全民守法 建设美好和谐家园
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课标要求】
1.全民守法的内涵(P107)
2.全民守法的要求(表现)(P108)
3.全民守法的原因 (P107)
4.促进全民守法的措施(P109)
读教材P107-109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把问题写在相应的地方。
自主预习:
议题一
惩治“网络暴力”有必要吗?
议题二
惩治“网络暴力”如何做?
——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
议题一惩治“网络暴力”有必要吗?
惩治“网络暴力”有必要吗?
探究: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网暴 国家又为什么要严厉整治网暴 针对网暴,公民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议学问题
(1)原因:①我们还未形成全社会尊重和信仰法律的风气,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淡薄。
②很多网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并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公民有言论自由权,但也应该同时履行尊重他人的义务,不应造谣生事。
(2)原因:①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③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公民应当采取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议学提示
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1、内涵P107-1
行动上
主体
思想上
信仰法治
权利义务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主体:
全体公民
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
《民法典》规定:
任何个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言论自由权等,若被侵权,受害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应该遵守以下义务:
1.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2.不得利用言论自由诬告、陷害其他公民;
3.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
4.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益。
公民的权利
公民的义务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要求:
如此骑行
上访是公民合法权利,“闹访”则可能违法
2、全民守法的具体表现或要求(公民角度)(P108)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权利 权力
概念 不同 法律概念,一般指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总是和义务联系在一起 政治概念,一般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总是和服从联系在一起
主体 不同 享有者范围较广泛,公民个人、被管理者拥有的是权利 同一定机关、职务有关,享有者特定,一般是国家机关、社会管理者行使权力
处理方 式不同 权利一般可以放弃或转让 权力不能放弃或转让,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
对应面 不同 一般与义务相对应 一般与服从相对应
拓展——权利和权力的区别
①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各种义务。
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马克思
具体要求:
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不可分离
①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启示:
【知识链接】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
权利和义务是均等的、同等的、一样的( )
先享受权利,后履行义务( )
义务可以放弃( )
统一 √
一致 √
先后 ×
等量 ×
侧重 ×
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
②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3)全民守法要求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具体要求:
二、我国国体
总结一:全民守法内涵
含义: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具体要求:
① 依法行使权利:
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 依法履行义务
③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手段(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理性维权。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3、推进全民守法的原因/意义(P107-1)
)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对国家)
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对社会)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人民)
思考: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说明为什么要推进全民守法
可以看到“开盒挂人”危害之大
因此,惩治这一行为势在必行!
但如果三观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涉及其中,如前面提及的未成年人“开盒”孕妇事件,如何做才能有效根治这一新型网暴呢?
——推动全民守法的措施
议题二
惩治“网络暴力”如何做?
近日,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相关部门也频频出台通知,对网络平台主体行为予以规范,对网络暴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相关犯罪依法严惩。地方网监部门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严格落实专项行动相关精神。首先,要加大对专项整治行动的宣传力度,提高网民对网暴的认识。要利用属地“网、端、微、号”等平台转发中央网信办重要专项行动指示文件,持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月”活动为专项行动造势。其次,要通过完善举报机制,规范举报流程,加强对举报信息的处理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增强舆情管控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专项整治的行动中。
议学情境二
网信办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对于我们推进全民守法有何启示
1、观念上: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内化于心)
二、推进全民守法
2、行动上: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尊法守法。
要求: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外化于行)
二、推进全民守法
3、道德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
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推进全民守法
二、我国国体
总结三: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①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守法作为依法治国长期基础性工作)
开展普法宣传、树立法治理念,引导全民守法、找法、靠法。
②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法治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
联系内涵: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自觉行动。
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课堂练习
村委会利用广播、公告栏、宣传标语等进行广泛宣传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和思想道德
加强管理,发现网暴行为严肃处理,设立网络举报
新闻媒体播放《最美中国》《感动中国》系列影片
增强公民法治观念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投身依法治国实践
(1)国家: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观念上:内化于心)
②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行动上:外化于行)
③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上: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归纳小结: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2)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比较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主体 立法机关 主要是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公民
内涵 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地位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要求 做到依法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国家: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四者联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推进全民守法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
①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③中国共产党角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④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⑤行政机关角度: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要坚持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⑥司法机关角度:法院和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要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公正司法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⑦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⑧公民角度: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⑨总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归纳总结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内涵
要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投身依法治国实践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意义
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履行义务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知识小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海南省坚持用法治护航生态底色,依法制(修)订多项生态文明领域省级地方性法规,在海岸带保护开发管理、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对各市县执法办案、执法监督、执法保障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稽查和评估,提升执法效能。2021年,办理生态环保领域公益诉讼案件700件,追偿生态修复费用近5000万元,“司法保护海洋珍稀生物案”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典型案例。成立法律服务站,提供法治宣传等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
运用《政治与法治》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说明海南省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典例精练
典例精练
信息①:依法制(修)订多项生态文明领域省级地方性法规→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科学立法。
信息②:加强对各市县执法办案、执法监督、执法保障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稽查和评估,提升执法效能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严格执法
信息③:“司法保护海洋珍稀生物案”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典型案例 →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公正司法。
信息④:成立法律服务站,提供法治宣传等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 →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全民守法。
典例精练
【参考答案】
①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科学立法。海南省依据本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让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②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严格执法。海南省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保护执法中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③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公正司法。海南省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公正司法,做到违法必究。
④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全民守法。海南省力图通过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总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3)中国共产党角度: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4)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行政机关角度: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6)司法机关角度: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7)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8)公民角度: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9)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0)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P82-83
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