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石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石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昆山市石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1949年的某次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次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新华社1949年10月1日报道:“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报道描述了(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开国大典
C.中共七大
D.香港回归
3.1949年11月,《人民日报》发出创作“新年画运动”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活动评出甲等奖作品:《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此举(  )
A.利于塑造民众主人翁意识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宣告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D.配合了工业化建设
4.1953年9月,毛泽东曾说:“(抗美援朝战争)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标志着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B.实现中国的真正独立自主
C.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D.是美苏“冷战”在亚洲表现
5.1951年,全国三十余个大中城市的各地归国华侨与各界、各民族的青年和人民一起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在印尼,广大华侨发动了不看美国电影的群众性运动。这主要缘于(  )
A.美苏冷战的加剧
B.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C.苏联势力的东扩
D.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6.小小邮票承载着历史变迁。下图两幅邮票反映的历史事件,旨在 (  )
A.实施“一五”计划 B.调整生产关系
C.确立土地私有制 D.巩固新生政权
7.1953年,鞍钢工人王崇伦发明了“万能工具胎”,将加工卡动器的效率提高6倍,一年完成四年生产任务,1956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他的事迹体现了(  )
A.保家卫国成为国人的共识
B.劳动者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
C.劳动模范最受群众的尊重
D.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提前完成
8.1960年,“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几万人一下子集中到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开发大油田,吃穿住都成难题。北风“嗖嗖”,大雪飘飘,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冬天,没有房住就挤进地窝子,口粮严重不足就拣冻白菜和菜叶子充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正廉洁的精神 B.艰苦创业的精神
C.严谨治学的精神 D.改革创新的精神
9.1949﹣1959年期间《人民日报》商业广告刊登数量中,1950 年以前私营企业广告主占60%,1956年以后国营企业及公私合营企业占98%。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
A.土地改革的兴起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D.农民包干到户的创举
11.如表,可知(  )
1980﹣2019年深圳、汕头两市生产总值情况(单位:亿元)
城市 1980年 1990年 2010年 2019年
深圳 16.10 285.54 3005.28 33057.06
汕头 10.79 72.45 450.16 2694.08
A.深圳汕头两市同步发展
B.经济特区设立便于引进外资
C.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D.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2.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20世纪90年代设置上海浦东新区、开放5个长江沿岸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13个边境城市和口岸。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形成了由内陆向沿海推进的开放格局
C.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
D.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13.他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是(  )
A.毛泽东 B.习近平 C.周恩来 D.邓小平
14.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5.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以宪法和澳门基本法为基础的宪制秩序牢固确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澳门回归促进两地交往
B.祖国统一大业进程进一步加快
C.中国法制建设走向完善
D.“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16.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邓小平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但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里的“主权”针对的地区是(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西藏
17.2023年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了盛大的泼水节系列庆祝活动,西双版纳全州放假5天,而泼水节也是展现了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基本的政治制度(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得到新发展,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也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材料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国两制 D.“一带一路”倡议
19.中国出席万隆会议,以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去寻求与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消除它们的疑虑,争取它们的信任,使它们逐步理解并支持中国。会议闭幕的第三天,缅甸总理吴努对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感叹道:“我深信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得和平。”这反映了万隆会议(  )
A.促成与新中国建交高峰的出现
B.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C.有助于提升新中国的国家形象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
20.2025年2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时说,“中国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每一个国家的声音都应得到倾听”。下列能体现此理念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21.1971年10月,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感叹:“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指挥下第一次被打败。”这一评论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发表《上海公报》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2.新时代以来,中国形成“两条腿一个圈”的大外交。其中“两条腿”包括了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建立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一个圈”则指的是针对亚洲邻国的周边外交;三者互相交接、相辅相成。这反映的是(  )
A.中国和平外交政策 B.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C.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1970年4月24日,搭载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了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一时期我国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这表明该时期的建设成就具有(  )
A.开创性 B.独特性 C.领先性 D.国际性
24.如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广为传唱的歌曲。广为传唱反映了(  )
发行时间 歌曲名称 歌词
1980年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1980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1981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
C.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D.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毛泽东(1949年10月)
材料二:朝鲜内战爆发不久,美国就纠集所谓“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很快直逼中国东北边境。同时,美国宣布派遣第七舰队径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迫不得已但又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派遣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
——摘编自李晓辉《抗美援朝:捍卫和平的正义之战》
材料三:为了祖国不受侵犯,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战,是世界现代史上穷国弱国打败富国强国的典范之战。
——摘编自齐德学《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场伟大战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谁?(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一: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前往杭州,开始起草宪法。毛泽东强调:“搞宪法就是搞科学。我们除了科学以外,没有别的标准。宪法是科学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党史博采,《“五四宪法”诞生记》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据统计,全国有1.5亿人参与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共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些讨论意见来自各个阶层,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人士等。
——大理人大,《“五四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全民讨论》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1954年宪法颁布后,成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宪法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中国法制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年宪法颁布的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宪法确定的根本政治制度。(2分)
(3)材料三所阐述的是1954年宪法的     。(A.背景B.内容C.意义)(写序号即可)综合上述材料,简述该宪法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2分)
27.历史小组展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探究性学习。(6分)
板块一:探寻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理论部《本质》
(1)依据板块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写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和标志。(2分)
板块二:中国特色道路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填写在年代尺A、B处。(2分)
板块三:奋进新时代
时间 历史事件
2012年 中共十八大召开
2013年 阐述中国梦宏伟蓝图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召开
2021年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022年 中共二十大召开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梦的内涵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2分)
28.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是合作还是对抗,事关两国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命运。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中国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是促进世界经济重回正常发展轨道的正确做法。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国没有选择退缩或妥协,而是坚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积极倡导多边贸易体制,鼓励各国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如果美国政府不能及时纠正错误的单边关税措施,缺乏必要的诚意,那么接触将无意义。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是中美经贸关系步入正常化的前提。
——摘编自彭德雷《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是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前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并指出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什么外交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府主动与中国政府改善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做法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目前形成了怎样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基于这种外交布局,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当前如何才能促进中美之间健康关系的发展?(3分)
参考答案
1-10 ABACD DBBDD
11-20 CCDAD ADACA
21-24 ACAD
25.(1)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原因:美国军队侵犯我国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司令员:彭德怀。
(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内涵: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26.(1)特点:科学严谨;人民广泛参与。背景:新中国成立,需要根本大法;三大改造等社会主义建设逐步推进;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巩固。
(2)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C。
启示:法治建设要科学民主,体现人民意志;要维护人民权利,为国家发展奠基;重视宪法作用,推动法治完善。
27.(1)时间:1956年;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2)A:邓小平理论;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中国梦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8.(1)国际形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支持新中国。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影响:结束了长期对抗的局面,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促进中日建交;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3)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方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秉持互利共赢理念;对话协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