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苏俄建立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苏联模
式形成
苏联模式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91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模式
(或 苏联模式)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列宁
斯大林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唯物史观)
2.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基本史实,总结出改革失败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3.通过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史料。(唯物史观)
4.通过分析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了解其原因与影响,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东欧八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社会主义力量逐步壮大。
表现:从一国到多国
阅读教材,结合地图简述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美国扶持的政权,成立了古巴共和国。
1960年,古巴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
1961年4月16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表现: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表现:从一国到多国
经互会旗帜
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措施1:1949年,建立“经互会”
措施2: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
表现:.推广苏联模式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
①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
②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
③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及结果。
阅读教材,列举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及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
政治改革,局势失控……
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严重危机
国内农业状况堪忧
工业领域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
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改革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直接原因: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契机
改革的其他原因: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相对稳定,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联怎么改革的?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广种玉米,……等等。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违背自然规律,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实事求是……
赫鲁晓夫
启示: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
重心: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改革的结果怎样的?
材料二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苏联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材料三 赫鲁晓夫执政后,全盘否定斯大林,这造成了苏联民众思想混乱。 ——《教师用书》
“赫鲁晓夫改乱了苏联”
勃列日涅夫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
苏联怎么改革的?
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 年 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勃列日涅夫
材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军备上赶上美国,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跛脚的巨人
“勃列日涅夫改残了苏联”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苏联怎么改革的?
民族上
民族问题日益尖锐
政治上
国家政局不稳
经济上
经济连年滑坡
思想上
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社会上
社会处于失控状态
戈尔巴乔夫
①经济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
②政治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评价: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各加盟国分离趋势加剧。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材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的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死了苏联”
苏联解体:
简述苏联解体的史实,归纳出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导火线:“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下降,继而俄罗斯国旗冉冉升起。苏联,这个曾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则把苏联改死了!”
苏联解体的影响: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启示1:制定政策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3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 联
波 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东德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在1989年后开始剧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在柏林墙倒下后,东西德经历45年的分裂后重新统一。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亦一分为五,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及南斯拉夫联盟,而捷克斯洛伐克则于1993年分为捷克及斯洛伐克。
东欧剧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①时间:
1989年下半年开始
政治上:
经济上:
②表现: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注解:“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原因:
社会矛盾尖锐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
阅读课文,战后东欧国家剧变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
社会主义的挫折:苏联解体影响
1991年发生的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2005年普京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从苏联改革的结果,谈谈有何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布拉格之春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十月革命
公布新宪法
苏联成立
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1917.11
1936
1941
1945
1922
课堂小结
1953
1964
1985
1949
1991.12
中苏
建交
建立
经互会
斯大林
逝世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的变化?
1.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 (苏联国旗)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等相关资料,对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A.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B.剖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C.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 D.了解苏联的发展演变
A
达标检测
2.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年代 增长率 年代 增长率 年代 增长率
1951—1960年 10.25% 1961—1970年 6.45% 1971—1980年 4.95%
A.美苏争锋的影响 B.集权模式的制约
C.历次改革的失败 D.华约组织的瓦解
B
4.某同学进行探究性历史学习,出现“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两极瓦解”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该同学在探究( )
A.罗斯福新政 B.诺曼底登陆
C.经济全球化 D.苏联解体
3.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都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 )
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 改进新经济政策不足之处
C. 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实行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C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