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南宋灭亡第一幕 变化:物转星移时间轴北宋建立靖康之变王安石变法绍兴和议960年1069年1127年南宋建立1141年1276年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画时间轴,理清时间脉络。907年五代十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一、崇文中的集权之变三、困局中的破局求变二、外交中的一成不变四、偏安中的似变非变目录材料:(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卷·安重荣传》武将势大一、崇文中的集权之变赵普赵普赵匡胤赵匡胤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 ?此非他故, 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 ,,则天下自安矣。其故何也其道如何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一、崇文中的集权之变面临旧弊防弊之法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收权:收地方之权分权:分机构之权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集权中央赵匡胤一、崇文中的集权之变县知县府、州、军、监知州(文官)通判路三司(财政)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台谏(监察)御前会议皇帝三司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知谏院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转运司安抚司地方中央.纵向集权横向分权收其权收其兵精锐部队收其财侧重于事权的分散侧重于流程的分散从行政、经济、军事三方面进行分权;权力分割细致,削弱相权。合作学习:宋代二府三司制与唐代三省六部制在分散相权的方式上有何区别?草 拟审 核执 行一、崇文中的集权之变面临旧弊防弊之法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收权:收地方之权分权:分机构之权集权中央集权皇帝赵匡胤一、崇文中的集权之变探究:宋代政治是皇帝集权,是否专权?材料: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一、崇文中的集权之变包拯和李沆为什么能够成功阻止?材料一:北宋文官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阻止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包拯“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材料二: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均选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包拯和李沆有没有阻止成功?材料一的结果: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材料二的结果:真宗只得收回成命。面临旧弊防弊之法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收权:收地方之权分权:分机构之权中央皇帝武将势大崇文抑武地位提高集权集权士大夫北宋开启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何忠礼:《官僚士大夫政治体制的确立》探究:宋代集权举措影响如何?一、崇文中的集权之变二、外交中的一成不变北宋与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庆历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北宋与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都城上京,后改为辽。占领燕云十六州。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追问三:不变的是什么?以钱财换和平分化事权,增设机构荒年募兵、扩充军队边境战争,岁币岁赐收兵更戍、统调分离冗官冗兵冗费战斗力弱频吃败仗积贫积弱改革势在必行二、外交中的一成不变1.范仲淹新政无力:宋仁宗—范仲淹“庆历新政”。措施: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结果:触犯官僚集团利益而遭到抵制,很快失败。范仲淹像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澄清吏治富国强民1.范仲淹新政无力:宋仁宗—范仲淹“庆历新政”。措施: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结果:触犯官僚集团利益而遭到抵制,很快失败。三、困局中的破局求变2.王安石变法难成:宋神宗—1069年,王安石“熙丰变法”。措施:从富国、强兵两方面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控。王安石像富国强兵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三、困局中的破局求变2.王安石变法难成:宋神宗—1069年,王安石“熙丰变法”。措施:从富国、强兵两方面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控。结果: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有些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下定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以散青苗钱数字最高的元丰六年(1083年)为例,散1103万7772贯石匹两,敛1396万5459贯石匹两,这多少起到了一定的“富国”效果。 ——陈佳军《“王安石变法”的千年回望》积极影响:达到富国目的,增加财政收入。消极影响:执行不力;加重人民负担;涉及面广,操之过急;引发激烈争议和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富国√强兵(×不明显),加重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分裂→失败。三、困局中的破局求变2.王安石变法难成:宋神宗—1069年,王安石“熙丰变法”。措施:从富国、强兵两方面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控。结果:富国√强兵(×不明显),加重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分裂→失败。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为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失败根因:没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没有根本解决社会问题。财政失衡边防之危经济上积贫难返军事上积弱不振政治上崇文抑武效率低下贫与弱互为因果导致导致三、困局中的破局求变之所以要限制诸将,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个中原委当然高宗不便明言,但他的实际行动却很能说明问题。还在建炎元年时,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因上书请求高宗亲征北伐,迎回徽、钦二帝,就被高宗斩首。高宗即位后,虽然口头上也说要迎回“二圣”,但实际上经过“和议”的反复交涉,最后只是迎回徽宗的梓宫和韦后,而让钦宗客死异国。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宋高宗赵构(1107-1187)四、偏安中的似变非变《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平 。——岳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掠;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四、偏安中的似变非变南宋绍兴时,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10余年之久,宋金战争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南宋小朝廷已无流亡之虞。赵构君臣手中有些与金讨价还价的资本,对于战争中形成的刘家军、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吴家军,忌惮之心越来越重。认为“诸将权太重”,“天下之权不在庙堂,而在诸将”。此时,赵构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战争旷日持久。再打恐兵连祸结,太阿倒持,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为了收回兵权,办法之一,就是祖宗家法:以文治武……——李昌宪:《也谈岳飞之死》,载《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四、偏安中的似变非变《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三字冤成莫须有,呜呼此勅终长负。二帝不返青城魂,诸君谁饮黄龙酒。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四、偏安中的似变非变1122年,岳飞20岁,开始了军戎生活。1129年,金军南下,希望一举灭亡南宋。1131年,岳飞重创金军。南宋与金议和。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被封节度使。1140年7月,岳飞在河南郾城大败金军,赵构发12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1141年,宋高宗先后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人的兵权。并诬告岳飞谋反。1142年除夕,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1130年,给事中汪藻:臣观今日诸将,用古法皆当诛。1131年,汪藻又上奏章:渐销诸将之权。1139年,周南仲:岳飞之流,裹粮坐甲,首鼠两端。1141年,参知政事王次翁协助秦桧将韩、岳、张三大将兵权解除。岳飞死后 ,只有胡邦衡为他鸣冤 , 而不少官僚不仅不为岳飞洗冤 , 反而助纣为虐 ,迫害岳飞家属 。1155年,朝散郎姚岳献书秦桧 , 以岳州与岳飞姓同 , 请改为钝州 。四、偏安中的似变非变题临安邸(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书愤五首·其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四、偏安中的似变非变五代之弊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祖宗家法以防五代之弊防地方防重臣防武将防弊之弊积贫积弱积弊难返集权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课堂总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评价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