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伟大的改革开放课件(2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伟大的改革开放课件(2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改革开放的进程;
2、了解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重大事件和政策调整;
3、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科学精神:辩证认识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法治意识:理解党和国家推进改革依法依规进行;
4、公共参与:增强支持改革、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45年前,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45年后,这里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都”。从边陲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从“三来一补”到“中国硅谷”,深圳用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书写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全国首个经济特区、首推“蛇口模式”、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天的深圳,GDP突破3.4万亿元,人均GDP超18万元,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城市竞争力榜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世界级企业在此崛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领跑全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速建设,深圳正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
思考:
深圳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总议题:改革开放如何改变中国?
——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
子议题一:改革开放的起点在哪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子议题二:改革开放如何逐步推进?
——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路径
子议题三:改革开放带来了哪些变化?
——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子议题一:改革开放的起点在哪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议学情境一:
1978年12月18日,北京京西宾馆迎来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里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当时,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就像寒冬里的一缕春风,吹散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迷雾。会议结束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实行"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个历史性转折点,为中国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议学问题一:
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
议学提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是因为:
(1)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
(3)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次会议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议学小结: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③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知识梳理:
一、改革开放的历程
(1)主要内容:
一个主义
一个重点
一个决策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
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开启了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来
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局、根本、战略性的)
(2)意义:
子议题二:改革开放如何逐步推进?
——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路径
议学情境二:
2025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45岁生日。这座曾经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GDP突破3万亿元。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1980年成为首批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视察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92年南方谈话后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与此同时,农村改革也在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4年后,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等逐步展开,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农村到城市的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
议学问题二:改革开放是如何从农村扩展到城市的?
议学提示
改革开放的推进路径是:
(1)农村率先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2)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重点转向城市,推进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方面,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开放沿海城市、沿江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和沿边城市,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这种渐进式改革路径符合中国国情,确保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议学小结:
1.改革开放的推进过程:
①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②城市改革:1984年后重点转向,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③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内陆、沿边城市的逐步开放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改革开放的进程
1987年
1992年
2013年
至今
(1)起步阶段1987-1992
(2)逐步深化阶段
1992-2013
(3)全面深化与纵深推进阶段
2013--至今
(1)第一阶段1978—1992:起步阶段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①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②城市:企业改革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关键
步伐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开放长江5城市,17内陆省会城市、沿边城市。

格局
形成
①经济
特区
②沿海港
口城市
④内地(沿江—内陆省会—沿边)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上海浦东)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知识梳理
2、改革开放的进程
(市场经济体制方向)
1987年
1992年
2013年
至今
(1)起步阶段1987-1992
(2)逐步深化阶段
1992-2013
(3)全面深化与纵深推进阶段
2013--至今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③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新部署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改革开放的进程
(市场经济体制方向)
1987年
1992年
2013年
至今
(1)起步阶段1987-1992
(2)逐步深化阶段
1992-2013
(3)全面深化与纵深推进阶段
2013--至今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①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②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
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
③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①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②2017年,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③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南方谈话、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设立四个特区(迈出关键步伐)
设立海南省、海南特区
开放浦东。至此,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放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届三中全会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部署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重点转向城市;
设立上海自贸区
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加入世贸,标志着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十九大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线
对内改革线
小结:改革开放的历程
1978
1984
1980
1988
1990
1992
1993
2001
2003
2013
2017
起步阶段
进入 新阶段
子议题三:改革开放带来了哪些变化?
——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议学情境三: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努力。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2021年达到12551美元;货物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6万亿美元;高铁里程占世界三分之二,5G技术全球领先。"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40多个国家响应,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些变化生动诠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议学问题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议学提示
改革开放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包括:
(1) 经济上: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
(3) 国际地位:从封闭落后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4) 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这些变化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议学小结
1.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①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
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
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④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重点)
(1) 改变了
四个
面貌
中国
中华
民族
中国
人民
中国
共产党
中华民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
(2)迎来了
三大
飞跃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创立--发展--完善
温饱不足---小康富裕
(3)实践充分证明
一个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一条必由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两个关键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知识梳理
(4)改革开放的意义--其他补充角度:
A、对我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对世界:
①促进了的世界经济增长
②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P35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基本制度。P32
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P35
4、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1、回望75年光辉历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推动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基于( )
①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开启我国历史新纪元
②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③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改革开放改变中国的面貌,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巩固训练
2、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总结了他多年来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为中国成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这一论断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明确了祖国发展的正确路径,形成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此论断提供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③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内驱动力
④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带领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首《春天的故事》传唱的正是特区一路走来创造的辉煌与奇迹。联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D
3、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特区成立45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不断续写“春天的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成立深圳经济特区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③建设先行示范区使深圳肩负起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④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4、利用临近港澳优势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承载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起跑线。通过试点先行,深圳的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凸显了其示范、带动作用,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
②利用临近港澳优势成立经济特区体现了对区位特点的分析把握
③从试点先行到形成经验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共性到个性的体现
④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现了注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的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伟大的改革开放
伟大进程
伟大意义
伟大启示
起步
逐步深化
全面深化
伟大转折
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