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授课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授课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9课
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新变化。
《纲要》(下)第三单元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1.960年(后周显德七年)周世宗病逝, 7岁幼子宗训(即恭帝)继位不久,负责京师防务、掌握禁军大权的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和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划下,以“北汉结契丹入寇”为名,率兵出征,行至京师城北的陈桥驿,诸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为帝,建立宋朝。
材料2.唐朝的灭亡与藩镇割据脱不了关系,五代中的后梁与后唐都是由唐末时期的节度使创建,而朱温与李克用也皆是唐臣,他们做大之后,对大唐王朝有着很大的威胁。
材料3.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战乱的赵匡胤明白,只有限制武将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王朝的内部稳定,避免再次出现“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吸取唐朝中后期以来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政权之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止人事、财政、军权等大权旁落;如何禁制百官间凭藉种种因缘相互朋比,以致构成为专制政权的离心力量;如何消除地方上已在或潜在的割据势力。
——邓小南《 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事为之防 曲为之制
防 制 变
藩镇过重 集权: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行政权:中央:
地方:
军权:
财权:
武将专权 崇文抑武
分相权,强君权,设参知政事、设枢密院、设三司
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 与其相互制约,四监司监控地方(二府三司)
消减节度使实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实行更戍法
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权,保证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特点: 分化事权 强干弱枝 崇文抑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宋初重用文官的影响?
材料4.“重文轻武”的产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开展,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文人的地位大大的进步,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宋代的文化出现空前的繁盛。
材料5.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五代武将战乱的教训,为了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把重文抑武作为宋朝基本国策,重文抑武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材料1: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嘉祐集》
材料2: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宋太宗
材料3: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利与弊?
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内部动乱,
维护政治稳定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消极: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影响
基于戒惕提防的考虑,对武将防范备至,应该说是“重武”而非“轻武”;……宋朝一方面以兵立国,另一方面自太宗开始,建立了一种消极防御的战略,两者实际上是并存的。朝廷基本的战略格局是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邓小南
(燕云十六州)这一带古往今来就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有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且既有适合农耕、提供财富的大同盆地和冀北平原沃土……还有太行山及其支脉燕山等可作防守屏障。 从燕云十六州向南就是中原的一马平川,任何觊觎汉地富庶的游牧民族即使缺乏进取心,也会因为拥有这片土地后对南面的中原王朝形成天然而巨大的战略威慑、并使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下而感到高枕无忧;相反,失去了这片土地的南方的皇帝们一定会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李强编《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
宋辽高粱河之战宋军惨败,宋太宗中箭,仓惶骑驴车遁逃,由此获得荣誉称号“高粱河车神”。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廷虽斥巨资养兵,却未得其用,对外被动挨打,屡战不胜。……宋朝国力远胜西夏,然而却是“师惟不出,出则丧败,寇惟不来,来必得志”,以至“屯二十万重兵,只守界壕,不敢与敌,中夏之弱,自古未有”。
西夏李元昊脱宋自立为帝,宋夏三大战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宋军全部惨败。
夏国主,请笑纳零花钱!
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大于西夏,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
—李华瑞:《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澶渊之盟后,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苏辙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祭祀 约325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澶渊之盟:
宋神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币”。
宋夏和议:
内容包括: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称为“岁赐”。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积弱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军政败坏。由于实行养兵政策,招兵过滥,导致军队素质下降,“羸疾老怯者又常,过半,徒费粟帛,战则先奔,致勇者亦相率以败”。军士骄惰,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卫兵人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被甲行数十里,则喘汗不进,遇乡邑小盗,则望尘奔北”。除此之外,还有诸多致弱因素。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幽云十六州的存在是阻挡北方草原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五代时辽占据幽云十六州,使得开封至宋辽边境的华北平原区域除河流迟滞外,无险可守。故北宋大量募兵,开封附近驻扎禁军数达80多万,有兵险之称。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新弊渐生
变法革弊
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目的 主要措施 理想效果
富国 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三、王安石变法
探究:以评价“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如何研读史料?
材料一: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王安石)不谋同符。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三: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但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 ——钱穆《国史大纲》
一是根据作者的立场判断史料价值(结合时代背景)。
二是孤证不立,多重史料互证。
提示:两者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态度相同吗?为何?
三、王安石变法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四、南宋的偏安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 飞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弟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四、南宋的偏安
此后宋金之前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四、南宋的偏安
宋与辽、西夏、金地位之对比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北宋——辽)
“岁币”
(北宋——西夏)
(南宋——金)
“岁赐”
“岁贡”
钱物:
称呼: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地位:
金>宋=辽>西夏
四、南宋的偏安
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在杭
州风波亭
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剥夺其兵权。晚年杜门谢客,
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张俊 首请纳兵权,被罢枢密使,参与促成岳飞冤狱
刘光世 绍兴七年(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
未变:防止武将权势过大,崇文抑武
四、南宋的偏安
合作探究
再谈“变”与 “不变”
请同学们根据汉唐宋强化统治的相关举措,从汉唐宋集权的角度分析两宋时期“变”的是什么 从治国指导思想的角度分析“不变”的又是什么
变:治国策略的变化,集权措施的变化
不变:指导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四、南宋的偏安
三、安石变法恨难成
本课小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960年-1127年-1279年)
两宋应危变革与平衡难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二、边防财政
现危机
一、中央集权
得与失
四、南宋半壁
无中原
三、安石变法
恨难成
1.积弱:边防武备之不竞。
2.积贫:财政状况之困厄。
1.范仲淹新政无力。
2.王安石变法难成。
1.南宋偏安。
2.绍兴和议。
政治失衡
崇文抑武
效率低下
1.削弱地方,强化中央。
2.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军事失衡
积弱不振
偏安江南
财政失衡
积贫难返
国困民贫
以史为鉴
同步练习
1.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  )
A.相权逐渐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丞相干预朝政
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A
同步练习
2.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这一措施的实行(  )
A.提高了军队士兵的素质 B.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C.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 D.民众疾苦问题得以解决
B
同步练习
3.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宰相赵普拟名后上交,太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把名纸掷在地。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再次将此人名纸送上。太祖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说:“便照你意见用吧!”这一事件说明宋代(  )
A.皇权深受相权束缚 B.相权有其传统客观地位
C.政治运作程序僵化 D.士人文官地位显著提高
B
同步练习
4.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