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共1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共1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学习任务想一想:
如果给这幅漫画取一个题目,你觉得用什么名字合适?
“意外收获”
A.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独行我自愁
D.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学习任务说一说:
(1)这幅漫画中的“树”和“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哲学上讲的运动吗?
(2)一棵“枯死”的树还会运动吗?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的事物?
(3)当我们说到“运动”的时候,一方面要追问“这是什么样的运动”(运动形式),另一方面还要找一找“是什么在运动” (运动载体)
环节一:苹果树前观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过程或现象 运动形式 运动载体
移栽果树
苹果树长出蘑菇
主人公出现困惑
物质
运动
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载体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史“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法国哲学家帕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这些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脱离了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脱离了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小结: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任何运动都有其物质载体
2.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一特性?
漫画中的这棵苹果树是被从别的地方移植过来的,主人公每天也在浇水,但是苹果树上最后没有长出苹果,而是结出蘑菇,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意外”吗?
学习任务议一议:
1.结合漫画信息,分析苹果树枯死的原因。
2.枯死的苹果树却能够长出蘑菇来,这个现象是偶然的吗?如果说是“偶然之中有必然”,这个必然又是指什么?(可以回顾在生物课上学习过的有关知识,解释漫画中的现象)
3.“苹果树上长出蘑菇”这样的“意外收获”,是不是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常常是无序的呢?
《意外收获》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具有普遍性
(1)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2)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判一判:
1.水往低处流
2.守株待兔
3.万有引力
4.乌鸦叫丧
环节二:苹果树下觅智慧
在英国,有一个年轻人叫艾萨克·牛顿,他是研究物理学的,从小就喜欢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天,他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一个熟苹果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的苹果成熟的时候都会落在地上,而不是往上飞呢?
牛顿拿起苹果,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起作用,把苹果牵引到地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牛顿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得出了一个公式,即万有引力定律。
小苹果给了牛顿很大的灵感。其实,同样的现象在别人眼里早已司空见惯,但别人都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只有牛顿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
亚历山大·蒲珀这样评价:“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学习任务辩一辩: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辩论。
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最后竟然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有人说,这是牛顿的“意外收获”,也有人说,对于牛顿而言,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收获”,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正方:
发现万有引力是牛顿必然的收获
反方:
发现万有引力是牛顿意外的收获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为什么】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怎么样】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为什么】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2)【怎么样】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环节三:伤心树后议对策
漫画的作者说这是“意外收获”,那么“意外”的“收获”是不是主人公想要的“收获”呢?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VS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北方的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比如甘肃省静宁县,在政府的领导下,静宁苹果成为全国果业的一张璀璨名片。这些地方的成功也使不少地方开始效仿。一些南方贫困地区也开始打起了种苹果致富的算盘,但南方气候太湿,苹果产量低。西南某乡政府曾要求全乡农民种苹果树,对于种植苹果树的村民,每亩给予200元的补贴。因不懂技术,种下的苹果树苗成活率低、品相差,苹果树成为了“伤心树”。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思考:上述材料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何启示?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方法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什么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1)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学习任务:
西南某乡政府的做法,确实值得反思。解决贫困问题,制定脱贫致富的政策和措施,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本地“是否应该大面积种植苹果树”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请你简单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列出不少于3个问题。
顺:顺应,顺从,服从,不违背。在此成语中也可理解为趋向同一个方向,与“逆”相对。
势:即形势、趋势、情势,事态发展的大方向。
而:表示承接的助词。
为:动词,即作为,行为,做的意思
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将两者结合起来,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