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社会历史的真谛和规律,探索人类认识的奥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发展的前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妙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第一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目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妙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动物
人类特有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被动的反映
积极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含义
①感性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C.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昼夜交替)……
宇宙的颜色、形状、构成……
(2)认识的类型
1.认识
一、认识与实践
B.形式
A.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1.认识的含义及类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联系 (2)认识的类型
③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议学情景一:2.阅读”太空生菜“有关图文资料。
神舟十一号就将生菜的种子带到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悉心照料下生长发芽,成为中国首次太空人工栽培的植物。
在轨植物栽培技术,是未来长期太空载人活动、深空探测等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将来我们还会做其他物种的大面积栽培试验,通过几轮实验,逐步掌握植物在太空生长的规律。
议学任务: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的栽培试验属于什么活动?认识还是实践?它有哪些的特点?
2.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不能省去)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两层内涵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看列宁的名言
(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如思考、辩论等)
客观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其中哪些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上课学习理论
3.教师上课
4.农民种庄稼
5.改革开放
6.航天专家研制“天问一号”




2.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补】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开展农业生产
宪法的修改和实施
“天眼”探索宇宙奥秘
议学任务1.神舟十二号试验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手段、对象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议学情景一:3.阅读”神舟十二号试验“有关资料。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实践主体
实践对象
实践手段
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天公作美!神舟十二号发射遇上”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天气】9点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即将出征太空,成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批“入住人员”。发射中心今日温度21.2摄氏度,风速2.7m/s,专家介绍,这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天气,能见度很高,风轻云淡,非常适合发射。
2.实践
(3)实践的特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3)实践的特征
A.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B.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原因: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共同建造。在这份长长的名单里,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却没有中国。一些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实行严密封锁禁运,企图把中国排除在世界空间站俱乐部之外。
种种现实让中国的航天人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核心关键技术是换不来也买不到的,中国人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必须要坚定走好独立发展、自主创新之路。
事实证明,在国外的长期技术封锁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逆风起飞,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刻苦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之路。如果说,载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业,那自主创新就是支撑中国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
(3)实践的特征
(3)实践的特征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B.历史性:指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历史地发展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神舟十二号上的计算机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大幅提升了计算能力。有了强大国产芯片作为后盾,神舟十二号可以自主导航,并且能够自动计算出最佳的飞行路径,只需6.5小时就能实现与中国空间站的自动对接。相比之下,此前的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与天宫实验舱的对接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还是依靠航天员的手动操控。
(3)实践的特征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理解):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理解):
指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历史地发展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强调
横向角度,突出联系观点
强调
纵向角度,突出发展观点
注意:
单个人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的,但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总结 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类型: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实践的特征
【阅读与思考】
探究问题:
请判断上述三个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利用实践的特点说明理由。
课堂探究 p49
①黑格尔认为,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黑格尔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②费尔巴哈的观点割裂了认识活动与实践的联系,认为实践是一种“利己主义”活动,而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③杜威的观点将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混为一谈,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
书本材料分析 P49
—★否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目
【P50阅读与思考】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探究问题:
1.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名言)
课堂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
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间接经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直接经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唯一来源)
课堂探究
【P51阅读与思考】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探究问题:运用上述观点,结合生活事例,说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如:气象卫星的运用——促进了对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是根本动力 但不能表述为唯一动力)
【比如好奇心有时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
【P51阅读与思考】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探究问题: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提示:1.庄子认为辩论不能分出是非对错。一方面辩论的双方并不能决定对错; 另一方面,即使请来第三方,也无法说明双方的是非对错。庄子的错误在于,否定了是非的标准,主张无是无非,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是非问题是可以说清楚的,并且是非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人士的观点
原有的知识
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实践
受主观认识指导
改造客观世界
联系客观事物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联系主客观的桥梁。
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联系主观认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理解: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等都不能用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2)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3)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了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毛泽东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从一到多)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竹外桃花三两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镜头中的诗句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走进文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增广贤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试玉要烧三目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守仁
诗文赏析
思考:以上诗句分别反映了实践与认识之间有何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识拓展: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补】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要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课堂小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
含义
特点
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含义
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