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问题探究一:十月革命——苏联 大事年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1903年1918年1917年1921年1922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沙皇专制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898年社会民主工党成立进行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苏联俄罗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以后列宁主义内容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继承与发展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这句话的理解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①小农经济占优势②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③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时空坐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1903年1918年1917年1921年1922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沙皇专制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898年社会民主工党成立进行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列宁主义3月“二月革命”11月“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苏联俄罗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以后十月革命的背景、条件?背景: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一战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背景材料2: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大国崛起》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1914.8—12 68次 3.5万1915 1000次 54万1916 1507次 100万假设你是当时的俄国士兵或者是工人、农民,你会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怎样的控诉?要和平,反对战争;要面包,要粮食,要土地;要求社会变革……“打倒沙皇”“打倒战争”一战—导火索十月革命的胜利——过程二月革命3月8日,彼得格勒妇女上街示威游行尼古拉二世一家1917年春被捕的沙皇一家在花园劳动十月革命的胜利——过程《攻占冬宫》【俄】班季柯夫,1940油画描绘的历史事件是:油画的细节有:由此可知油画的寓意:十月革命,人民占领冬宫方向一致的枪口、勇敢向前的人民、不堪一击的临时政府揭露临时政府腐朽,歌颂无产阶级伟大绘画真实可信吗?为什么?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是一场 革命政治思想经济帝国主义被殖民地历史影响世界现实意义丰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改变世界格局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标志人类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打击帝国主义势力鼓舞人民解放斗争无产阶级领导、自上而下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新纪元划时代开辟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革命力量组织性结果联系思考:二月革命跟十月革命有何不同?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工人、士兵、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自发,无指导纲领以《四月提纲》为纲领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基础,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延伸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特点革命性质革命道路革命理论革命方式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受俄国国情决定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由最初的和平夺权设想转向暴力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对中国有何影响基础知识处理【即时训练1】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即时训练2】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两个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应对国内外势力的联合扼杀?(小农占主体)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材料: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的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大国崛起》(1)背景: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工业 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单一公有制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计划经济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功劳?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1919年俄国1普特 (16.38kg)粮食的价格国家收购价 6卢布国家零售价 30卢布黑市价格 200卢布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工业 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单一公有制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计划经济新经济政策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新经济政策 (1921-1928)固定的粮食税恢复自由贸易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政策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尊重经济规律,按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农业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发展按劳分配的工资制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格鲁吉亚 1936.12.05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材料:“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苏联模式 (1936-1991)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全球文明史》1.工业:1925年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工业化的宣传海报第聂伯河水电站苏联通过开展五年计划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 1928-1932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 1933-1937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斯大林2.农业:1929年“农业全盘集体化”道路,集体农庄。苏联模式 (1936-1991)苏联模式 (1936-1991)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的威胁。——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年彻底结束。苏联模式 (1936-1991)斯大林模式(体制) 表现经济政治思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①生产资料公有制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④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①滋生个人崇拜③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②行政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材料: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 (1936-1991)3.评价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大核大国,其钢铁的典礼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亿6360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积极:①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苏联模式 (1936-1991)3.评价材料: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 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采用强制手段,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消费水平较低③地方和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体制日益僵化,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探究: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2、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从本国的国情出发。③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关注农轻重比例。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课中探究(1)根据材料,说明两位受访者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4分) (3)你如何看待《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史料价值。(4分)《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是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但也有学者批评“书中俯拾即是的史实错误比瓦隆布罗萨秋天的落叶还要多”。以下为该著作中的部分史料内容:受访者:伊拉伊达·法伊韦索维奇。4岁时父母被送去古拉格劳改营。访谈内容:斯大林统治下的生活在精神上更为富足一一我们过得更为安宁、愉快。我们相信,如果勤勤恳恳地工作,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我们认为,正在建造的社会足以保证每个人的温饱,只有和平,没有战争。受访者: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访谈内容:1931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 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1)根据材料,说明两位受访者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形成原因。(6分) 伊拉伊达·法伊韦索维奇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或答生活是充满希望的。)(1 分)原因: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生活环境。(2分)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疾病,饥饿与死亡,生活困苦。(1 分)原因: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人们生活;在农业集体 化中采用强制手段,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僵化,脱离实际,造成了粮食危机。(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4分) 改革需要结合国情;改革需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3)你如何看待《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史料价值。(4分)《耳语者》书中含有大量作者对斯大林时期生活的民众进行采访后汇总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斯大林时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情况及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效果;该史料可作为其他文献史料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但该史料主要为口述史料,当事人在 叙述过程中难免出现记忆偏差,因此史料带有主观色彩或答作者在选取素材时也无法避免因自身水平限制或所持立场所带来的倾向性,在使用时需加以辨别。(每点 2 分,最高不超过 4 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均可给分。但论述角度需保证全面性,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口述史 料的优势和缺陷,如论述角度单一,可酌情扣 1 分)课堂总结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背景过程: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主要内容评价背景:1917年俄国重要革命事件进程:占领冬宫、建立政权历史意义【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苏联的成立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办“外宾商店”,低价收纳民间金银等各种贵重物品,在国际市场上出售逐利。这一举措旨在(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农业集体化C.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D.巩固工农的联盟随堂训练C1928年到1933年,苏联高等教育招生(主要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苏联青年人接受高等技术教育的机会只有美国人的一半,但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却是美国的2倍。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高等技术教育达到国际水平B.高等教育规模超过了美国C.发展战略影响人才培养方向D.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D随堂训练(2023·四川成都摸底)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的进口。至1937年,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苏联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A.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B.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较小C.农产品进口贸易不断扩大D.已跃升为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随堂训练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