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隋文帝杨坚
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唐玄宗李隆基
课标要求: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第7课)、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8课)。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隋唐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知道隋唐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目录
隋朝兴亡
1
唐朝的繁荣
与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2
3
唐朝壁画·客使图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618)
条件
经过
意义
①民族交融的发展;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③隋文帝准备充足,国力强盛;④陈朝政治腐败;⑤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结束了近400年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大一统,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打击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为唐朝的强盛奠基。
581年建隋
589年隋灭陈
576年周灭齐
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史称“开皇之治”。
杨坚(隋文帝)开皇之治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的建设与发展
(1)广设仓库: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包括供应朝廷粮食、 物资的仓库和备水旱赈济的乡间义仓。积储丰富、确保民生。
1969年,在洛阳出土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的建设与发展
(2)兴建两都:大兴城和洛阳城
隋文帝时期令宇文恺主持兴建大兴城。隋炀帝时期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 ——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
“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
——《隋书·炀帝纪》
由于关中物资不足以供应统一后隋中央政府机构的需求,开皇年间,关中一遇荒年,文帝不得不率大小官员就食洛阳。
洛阳位置适中,便于转运物资。加之为了加强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决定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常住洛阳,将其作为东部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隋炀帝兴建洛阳城的原因:
政治:鉴于长安城位置偏西,水陆交通不便;洛阳地处中原,便于控制全国,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
经济:便于接收南方粮食物资,关中物资已不足以供应都城需要。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的建设与发展
(3)开凿大运河:
目的
条件
概况
①沟通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②加强对东南方的统治、沟通南北经济、加强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③利用南方物资征服高句丽;④便于隋炀帝巡游。
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需要实现南北沟通;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稳定;③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进行开凿;⑤利用了旧有的人工运河和天然河道。
以洛阳为中心,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条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 ——《隋书》
隋代虽一统天下,但这统一仅仅只是疆域上的统一,实质上南北双方还是貌合神离……南方地区不断有人起兵反抗隋朝的统治,因两地交通不畅,隋廷往往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将其平定。 ——摘自“奥古说历史”
积极:
①贯通南北水路,促进南北交通发展,保障了漕运的发展和兴盛。
②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带动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促进地区商业发展。
④使唐朝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消极:
滥用民力,破坏农业生产,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合作探究: 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一、隋朝兴亡
4、隋朝的灭亡
一、隋朝兴亡
(1)原因:
(2)标志:
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合作探究:从隋炀帝的功过去看隋“盛极一时却短命而亡”
材料一: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 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隋末)“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
材料三: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书》
材料四: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隋国富却民穷
隋炀帝有绩、有政却无德。
功:隋炀帝的功绩,包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制度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贡献,营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显示了隋朝的兴盛局面。
过: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超过社会承受极限,激化社会矛盾,暴君。
启示: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建立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经济
政治
文化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史称“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高宗在位时,便参与朝政。
高宗死后,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重视农业,破格选拔
人才,发展科举,
首创武举、殿试。
武周之治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
(空前繁荣)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治---全盛时期
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唐朝的繁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曲辕犁、筒车
唐三彩、青瓷、白瓷
唐都长安,东都洛阳,国际化大都市
唐三彩盘
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
曲辕犁
筒车
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如汉光武帝、隋文帝,“光武”和“文”都是谥号。皇帝除谥号外, 大部分还有庙号,即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宋神宗。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如康熙、乾隆。文献中对于从汉到隋的皇帝,习惯上都用谥号相称。自唐朝开始,庙号成为皇帝在文献中最常用的代称。对于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习惯上多用年号相称。
美谥:文、武、景、烈、昭、穆
恶谥:炀、历、灵
同情:哀、怀、悼
【历史纵横】
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4、唐朝的民族交融
玄宗时,
粟末靺鞨强大起来,
唐玄宗封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亲)
唐中宗: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唐穆宗:唐蕃长庆会盟(9世纪中期)
玄宗封回纥首领
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太宗时期打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突厥兴起与阿尔泰山,6世纪中期建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682年东突厥叛乱,建后突厥汗国。744年唐朝联合回纥、葛逻禄进行平定,从此突厥退出中国北方历史舞台。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4、唐朝的民族交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 ——《册府元龟》
指导思想:
华夷一体
民族平等
民族政策特点:
灵活多样、以和为主、恩威并施、因俗而治、民族平等、开明包容
唐朝画家阎立本《职贡图》反映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一手史料,价值极高,突出大唐威严和开明开放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意义:
①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扩大统治区域,推动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④华夏认同进一步加强。
启示:
民族团结一家亲;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纳百川,开放共享;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羁”:以军事和政治压力控制边疆民族。
“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抚慰边疆民族。
知识拓展
唐代的羁縻政策
在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允许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羁縻府州制度。这些羁縻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不同于内地的以地理为划分,府州官不由朝廷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实行世袭制,一般不征收赋税,他们只是定期向朝廷贡纳一定的财物。这样,唐政府于内地州府实行郡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奴隶制度,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唐对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物。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这就构成唐的“一国两制”。
合作探究: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东到大海
西达咸海
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南及南海,南海诸岛及
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1、经济繁荣: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丝绸之路;江南经济开发;
2、政治清明:
完成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
改革吏治,完善制度;
3、文化开明:
开创并发展科举制;兴学重教;文化灿烂;人心思定;
4、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管辖方式灵活;士族豪门多为胡人后裔;
5、军事节制:
节制用兵,减少征伐,安抚为主
6、对外开放:
文化兼收并蓄,交流频繁。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
背景 边疆 危机
军事 失当
政治 腐败
过程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政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与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节度使: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不久攻陷洛阳、长安。
太子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唐肃宗任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平叛,后借回纥兵帮助,收复长安、洛阳。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3: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4: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安史之乱对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影响》
材料1: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所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新唐书·兵志》
经济:北方经济衰退;经济重心南移
政治:藩镇割据,唐朝由盛转衰
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侵扰边境
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削弱中央集权
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北方民众南迁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2、藩镇割据
由来
权力
影响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上拥有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①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缩小,削弱中央集权,削弱唐朝统治。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藩镇割据的延续演变为五代十国。
③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收入;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又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辩证认识唐代藩镇的历史作用
1.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之乱危机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3.“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史·尹源传》
(1)藩镇拥有辖区的军、政、财大权,是唐朝应对边患、调整军事战略的产物。
①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政府对游牧民族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
②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
③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的需要。
(2)藩镇割据和战争,促进了均田制的最后崩溃,并促进了封建社会固有等级制度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3)消极作用也很明显。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权力;破坏了社会经济,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加剧了人民的痛苦;等等。
一方面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另一方面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3、黄巢起义
背景
经过
影响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材料:黄巢虽败,大乱方兴未艾。在动乱中成长起一批新军阀,遍布各地,割据程度超出此前的河朔三镇。……
“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知识拓展
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
宦官专权:玄宗晚年,宠幸宦官高力士,宦官逐渐参政。后宦官集团又获得典掌禁军、参与机要等权力,干预朝政,权势熏天。宦官还掌握皇帝的生杀废立,唐后期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宦官所立;顺宗、宪宗、敬宗、文宗均为宦官所害;昭宗也曾为宦官囚禁。宦官专权是唐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根源之一。
牛李党争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 李党(李德裕)
身份 科举出身,庶族地主 门荫出身,世家大族
选官 科举取士 门荫取士
藩镇 姑息迁就 武力征伐
危害 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压对方。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加深了唐后期的统治危机。
玄宗:宠信高力士
代宗: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先后典掌禁军
德宗: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定制。
宪宗:宦官出任枢密使,参与机要。
5、五代十国
(1)“五代”: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时间内,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
(2)“十国”:
南方和山西先后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6 石敬瑭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0-960 郭威
十国 吴国 广陵(今扬州) 892-937 杨行密
南唐 金陵(今南京) 937-975 李昇
前蜀 成都 891-925 王建
后蜀 成都 937-965 孟知祥
闽国 长乐(今福州) 893-945 王审知
南楚 长沙府(今长沙) 896-951 马殷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刘隐
南平 江陵(今荆州) 907-963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978 钱镠
北汉 太远 951-979 李崇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5、五代十国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3)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政治 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
经济 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
军事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特点:
五代十国发展趋势: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作用: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960年
北宋
建立


五代十国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