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如何?政治:从东汉后期到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间基本上处于战乱中,政权更迭不断。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学习、交融。经济: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经济相对凋敝。士族门阀的庄园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多数时候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乱对现实失望,该如何救赎?该如何走下去?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及成就取得的原因。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目录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1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中外文化交流23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东晋僧人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2、特点:1、发展概况: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汉朝魏晋 南北朝隋朝 唐朝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呈现繁盛之势受到佛、道冲击,但仍为主流;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巩固、复兴儒学东汉末年兴起,中国本土宗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重道”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武则天时期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影响最大;李唐统治者灭佛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范缜反佛、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思想活跃、多元共生;三教出现融合趋势;儒学吸收道佛精神不断发展完善,虽受挑战但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3、佛、道盛行原因:材料1:魏晋南北朝的动乱不已,使人民普遍感到:人生命若朝霜、人生若尘露,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压迫着人们…… ——王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简史·风流与盛世》材料2: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材料3: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材料4: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5: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儒学理论自身缺少思辨性、理论性,难以给人提供生老病死的解释和安慰。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4、佛道传播的影响:材料: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积极: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文学艺术繁荣;为儒学发展提供新理论来源,为理学诞生奠基。消极: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寺庙,道观隐匿人口,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影响政府财政。1、背景: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②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③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④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魏晋玄学】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历史纵横】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①思想: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②政治:主张“无为”;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3、特点:崇尚老庄,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4、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5、影响:形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二、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历史时期 文学形式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东汉末年 建安文学 曹操《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东晋 田园诗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 南北朝 骈文 庾信《哀江南赋》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民歌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唐朝 初唐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 盛唐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水诗 孟浩然《春晓》 王维《终南别业》“诗仙” 李白“浪漫主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圣” 杜甫“现实主义 ”“三吏”“三别”中唐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晚唐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1、文学:知识拓展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文学成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庾信《哀江南赋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南朝骈文特点词句华丽,注重韵律与对仗——局部统一安逸特点逃避现实,恬淡疏朴,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偏安江左田园诗特点直抒胸襟,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建安文学特点语言质朴,粗犷豪放,抒情多于叙事——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北朝民歌知识拓展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初唐,刚健清新,反映新国初立,欣欣向荣的景象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开朗奔放、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盛唐气象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系国事的凄苦哀思,诗风凝重沉郁反映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凝重浓郁,反映了晚唐日渐衰败民生疾苦的现实《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中唐社会弊端日益暴露的现状唐诗风格差异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政治:开放的社会及国家统一。②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文化:开明的文化政策,科举(以诗取仕)的推动。④民族:各民族、中外之间文化交流加强。⑤文学:吸收前代文学艺术精华。思考:唐诗不断兴盛的时代背景?二、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2、艺术 ---- 书法时期 特点 代表东汉末年魏晋 南北朝隋唐时期草圣张旭《肚痛帖》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钟繇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博采众长,诸体兼精。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柳体”并称颜筋柳骨魏晋以前:自发阶段,实用性文字;魏晋以后:自觉阶段,实用和审美兼具的文字。知识拓展小篆秦-西汉末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通行于汉魏成熟于东晋成熟于魏晋,鼎盛于唐朝起源东汉,盛行晋代《曹全碑》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汉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雄放洒脱,浑厚深沉。行书:晋朝兴起,兼有规矩和放纵,审美与实用结合。王羲之,虚玄灵动,飘逸潇洒。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隋唐,张旭、怀素,笔势飞动,意绪狂放。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详备,结构形体完整。实用价值高。颜筋柳骨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二、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2、艺术 ---- 绘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时期 特点 代表魏晋南北朝隋唐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吴带当风”王维《江干雪霁图》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盛唐气象。以人物、宗教画为主;山水、花鸟画萌芽;文人画开始出现,强调写意传神。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二、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2、艺术 ---- 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其中兼有雕塑、绘画。主要代表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石窟艺术特点: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知识拓展千年莫高窟二、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2、艺术 ---- 乐舞唐玄宗《霓裳羽衣舞》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胡旋舞》节选白居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唐代乐舞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材料三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材料四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材料二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宋)杨万里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选官制的发展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4.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是全国的社会安定。合作探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二、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3、科技: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孙思邈《千金方》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二、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3、科技:领域 时期 主要成就数学 南朝农学 北朝地理 西晋建筑 隋朝印刷术 唐朝火药天文学医药学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僧一行世界上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中期书籍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创新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合作探究: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科技发展的特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隋唐五代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了科技的发展。——曹顺仙《世界文明史》材料1: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齐民要术·序》材料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1.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2.教育因素:完善的教育体系,科举制度产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4.民族、中外交流因素:国内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加速了发展。5.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6.人为因素:科学家(知识分子)的研究及探索精神。①科技内容:实用性强,忽视理论研究;②科技使用:重农抑商,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进一步转化的动力;③分布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主要为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⑤主要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但对外来吸收较少。1、佛教的传播交流三、中外文化交流法显玄奘鉴真空海②东晋----从长安经西域至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③唐朝----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钻研多年,成为佛学大师。④唐朝---- 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⑤唐朝 ---- 来长安求法,携佛经、诗文集回日本。①东汉到北朝,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⑤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三、中外文化交流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⑤西亚商人定居港口城市:广州、泉州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①国际大都会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②唐文化圈的影响: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⑥丝绸之路连中外:对外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向东都可达朝鲜,海上还可达日本;向西,陆上丝绸之路可达印度、西亚至欧非,海上可达波斯湾。丝绸之路上的和平往来极大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③遣唐使与留学生: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④留学生科考做官◎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新罗崔致远像阿倍仲麻吕陆路:1(向东)长安——朝鲜2(向西)长安—印度、中亚—欧洲、非洲海路:1、登州、扬州—朝鲜、日本2、广州—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3、特点:三、中外文化交流4、影响:中华文化圈唐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海路并举。①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各国的联系。②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③促进了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亚洲中华文化圈形成。④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的具体表现十进位计数法东传——日本、朝鲜 交流方式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来华文字 日本文字、朝鲜使用汉字思想宗教 儒学、佛教(经由中国)传入(鉴真东渡、日本空海);儒学在朝鲜成为官学社会习俗 饮茶、围棋、宽衣博带传入日本(和服)、朝鲜(贵族服饰)城市建筑艺术 日本、朝鲜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都城;日本法隆寺;朝鲜景福宫政治制度 日本“大化改新”仿效唐制:政治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朝鲜仿效唐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西传——西亚商人来华经商,造纸术传至阿拉伯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思想裂变文艺繁荣科技进步中外交流儒学式微佛道兴起三教并立,三教合一,以儒为尊。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艺术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绘画:顾恺之→吴道子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舞蹈:风格多样,深受异质文化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佛教外传——鉴真东渡国际大都会--其他文化交流(呈现多元特征)(达到新的高峰)(走在世界前列)(进入辉煌时期)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地理隋唐时期:建筑、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服务于社会需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