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核心概念:南北面官、猛安谋克、行省制度、四等人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录辽与西夏1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234元朝的民族关系▲《契丹人引马图》一、辽与西夏1、辽朝(916----1125)---概况(1)族源与生活方式:(2)建立:(3)与北宋的关系:①族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族同源。②生活方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两朝(宋和辽)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他们的君主结成了虚构的“兄弟”亲属关系。宋朝皇帝将称辽朝皇太后为他的叔母,辽朝皇帝为他的“皇弟”,而辽朝皇帝则称呼宋朝皇帝为“兄长”。……在新年庆贺,皇帝生日,皇帝或皇后去世,以及新君登基这样的仪式场合,要互派特使。——《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长期对峙,基本保持和平,通使频繁、贸易活跃。一、辽与西夏1、辽朝(916----1125)---制度建设材料1: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1)南北面官制材料2: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宋]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主要 内容 来源 主要责任 中央机构 地方官制北面官 沿用部族制南面官 仿唐州县制特点实质契丹人汉人契丹人契丹等少数民族游牧事务以汉人为主的农耕事务蕃汉分治、因俗而治、一国两制。实行“双轨制”北枢密北宰相南宰相南枢密形式上是“民族分治”,实质为阶级统治知识拓展材料1: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材料2:宋神宗:“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指农业经济),有行国(指游牧经济)……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中外历史纲要(上)》 ①政治:推动辽政权封建化,利于巩固统治。②民族:缓和民族矛盾,保护农耕文明,促进民族交融。利于民族间的交融。③经济:保护农耕文明,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边疆的开发;④后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材料表明辽统治者在政治治理上有何创新之处?为何要做这种创新?有何意义?南北面官制创新:意义:原因:设南北面官,蕃汉分治,因俗而治。①民族差异:统治区域广阔,既有游牧文明区,又有农耕文明区。各民族间因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②对农耕地区实施有效统治;③汉人对民族高压政策的反抗;④文化融合的需要一、辽与西夏1、辽朝(916----1125)---制度建设(2)四时捺钵制源于《中华文明传真》,兴兵合议图(古画摹本)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tián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居有宫卫,谓之斡wò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春水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夏凉 永安山 炭山 四到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游猎、放鹰秋山 庆州 伏虎林 七月中旬入山 入山射鹿、虎;讲武训兵冬坐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校猎讲武,并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保持游牧民族特色;保持军事训练与战斗力;定期巡查各部族,笼络归属部族首领;维护辽的统治。内容:特点:作用:因地制宜、民族特色一、辽与西夏2、西夏(1)起源:(2)建国:(3)民族关系:(4)制度: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自中令、宰书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夏国传》西夏中央机构图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①1044年,宋夏罢兵和议。②夏与辽交恶。③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作用:推动党项族的汉化,促进民族交融;保证党项贵族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1、金朝概况(1)兴起:(2)建国:(3)入主中原: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二、金朝入主中原▲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中都(金)大都(元)北京(明)材料: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赞同迁都者的理由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自《大金国志》等合作探究: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原因:①上京地处偏僻,统治不便;②燕京易守难攻,为战略要地;③燕京经济发达,文明程度较高;④经略天下,对抗南方的宋室;⑤摆脱女真旧势力的羁绊,进行改革历史意义:①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促进民族交融,加快女真文明封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②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王朝定都北京奠定基础。(金朝迁都中都即燕京,是北京城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二、金朝入主中原2、金的制度建设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性质职能特点作用材料1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材料2 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劝课农桑,并负有“防捍不虞,御制盗赋”的任务;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唯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二者皆可世袭材料3 据《大金国志》记载,金猛安谋克下,曾“有一家一口三十顷者”,但“岁输粟不过一石” ;且“不令家人农作,尽汉人佃莳(租田耕作),取租而已。”材料4 金初猛安谋克行军骁勇,传有“金军不满万,满万无敌于天下” ,但到蒙古入侵时,却“多不能弓矢”军民合一(军户)兼具行政职能世袭特权封建地主化腐化堕落骁勇善战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兵农合一,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节约财政开支,保证较强战斗力。加速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后期腐化堕落,加速金朝灭亡。二、金朝入主中原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1123—1189),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被百姓称为“小尧舜”。3、金朝的盛衰(1)鼎盛:(2)衰落:金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制度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1234年,被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灭亡。金世宗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创女真进士科,以科举取士,鼓励女真人学习汉文化。以廉平戒谕百官,严惩贪污。注意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金史·章宗纪》“大定之治”金世宗猛安谋克移入中原,初则习于晏安,继则困于饥乏……及蒙古兵一起,金兵遇之,每战辄败。---《廿二史札记》卷二八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多元制度并存;“蕃汉分治”、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辽夏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巩固政治统治,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合作探究: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1.特点:2.原因:3.历史作用: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一)蒙古的崛起(1)崛起:(2)扩张: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1227)和金朝(1234),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在变成了“大中国”。——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二)、元朝①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②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促进了民族融合。1、建立经过:2、建立意义:新疆、中亚阴山以北南海诸岛库页岛共1300多万平方公里1260年忽必烈继位,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其为元世祖。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3、元朝统治措施---(1)驿站制度①原因:②内容:③作用:④意义:元代疆域广阔,为便于对各地进行管理,巩固统一。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叶尼塞河上游),西南通西藏。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急递铺:元代官方邮递系统,负责传递文书。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和官府物资的运输保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驿站通行证元代急递铺令牌江浙驿站数最多,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对江南经济依赖高。中书省,是全国政治、军事重心,驿站数量仅次于江浙地区。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3、元朝统治措施---(2)中央行政制度:一省两院制①措施:②作用:中书省:元朝的宰相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掌军权,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是最高的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相权反弹宣政院(西藏及宗教)山东、山西、河北(腹里)行省(10个)路府州县地方政府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提示: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起草诏令。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一省一台两院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3、元朝统治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①原因:②含义:③性质:④五级管理: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民族众多,需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3、统治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元朝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任用。 ——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⑤意义: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创设了多元文明融汇一体的稳定环境。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3、元朝统治措施---(4)边疆治理1300多万平方公里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西藏地区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理①西藏:②西域:③琉球(台湾):特点:宣政院辖区(全国佛教事务);直属中央北庭都元帅府(军事)、宣慰司(政务)澎湖巡检司(行政)经略台湾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土司制度:在西南设土司,世袭统治。《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历史纵横山川形便: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犬牙交错: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元朝不仅疆域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行了长时间和较稳定的统治。这与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成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行省以犬牙交错的形式打破山川形便,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使其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虽有藩镇之重,却无藩镇之势。汉唐时期对一些内陆边疆地区实行羁縻制度,而元朝则在继承发展历代边疆管理模式基础上,使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5、民族关系(1)、民族融合①蒙古族:②回族:③民族融合: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畏兀儿蒙古人回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度(1)原因:(2)目的:(3)特点:(4)评价: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与急速民族融合并存①根据征服顺序给予不同的政治地位②强调少数民族自身的政治权利优越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①积极:维持大一统的需要,是对民族交融成果的一种承认。导致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为进一步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②消极:不仅给广大人民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而且加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造成社会动荡,从而给元朝统治带来不利影响。名称 民族蒙古人 蒙古族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 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4、元朝的灭亡(1)背景:(2)概况:(3)灭亡:社会贫富差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自然因素、统治阶级腐败等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136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元朝滥发货币,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最后,还是蒙古人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鞑靼,元朝彻底覆灭。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合作探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制度创新:2.边疆开发:3.民族交融:①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②元朝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经过西夏政权的开发建设,地处西陲的今河西走廊和宁夏沿黄河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辽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加深民族交融。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活跃中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辽夏金元的统治辽朝西夏金朝元朝起源——契丹族 916-1125建立: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起源——党项族 1038-1227建立:元昊,兴庆府统治政策:模仿北宋起源——女真族 1115-1234建立: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起源——蒙古族 ,铁木真建立蒙古国建立与扩张:忽必烈,大都 1271-1368统治政策: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驿站制度,边疆政策民族:四等人制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