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14、15C新航路开辟 15C末16C初1644年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1368年 明朝建立 元朝灭亡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大明何变 近代科学产生14-17C明清时期 ,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经济、 文化、 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 , 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看似强大的明清王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世界大变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程标准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课标要求: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明清易代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目录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23明皇陵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背景(2)建立政权(3)完成统一(4)疆域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后来,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制度建设---废宰相,权分六部(1)原因材料1: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2:(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明史·胡惟庸传》材料3: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③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①根本原因:在专制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需要加强皇权②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制度建设---废宰相,权分六部(2)概况(3)影响:①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永不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朱元璋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稳定社会消极:①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效率低;②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废宰相皇帝管六部明朝限宰相二府三司制宋朝众宰相三省六部制唐朝抑宰相中外朝制汉朝设宰相三公九卿制秦朝独宰相中书省元朝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制度建设---设内阁(1)原因(2)演变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①奠基—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②确立—明成祖确立内阁制(选拔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③发展—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司礼监“批红”权。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④顶峰—明神宗时,内阁的权力一度压倒六部,“部权尽归内阁”。文渊阁明成祖 朱棣材料 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试问当时诺长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了巩固新生的王朝,朱元璋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遭到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燕王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次年改北平为北京,开始着手迁都,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制度建设---设内阁(3)性质(4)运行(5)特点(6)评价(实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机构,无权决策;②职权大小源自皇帝。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漫画)汉、宋、明三代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比较项 宰相制 内阁制相 同不同 权力 来源任免职权对皇权作用一定程度制约皇权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非法定,皇帝个人信任法定,制度赋权参与决策统领百官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咨询机构,受宦官牵制经皇帝与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决定知识拓展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3、皇权异化---宦官专权(1)原因(2)表现(3)实质(4)影响①防范内阁权重,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②部分皇帝怠于政事。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依托于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导致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掌印太监权势最大,其次为秉笔太监。明中后期由于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或者年幼继位,代为皇帝“批红”,执掌盖印,司礼监地位逐渐抬升,一定程度也在制约内阁权力,加强皇权专制。明初鉴于前代宦官之祸,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防范严密,宦官无机可乘。朱棣起兵“靖难”,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许多宦官立过功,开始受重用。后又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英宗时,形成宦官专权局面。他们权力极大,势焰在内阁之上;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的特务机构知识拓展1.外戚干政: 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如汉朝。2.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3.权臣专政: 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权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如西汉的霍光、东汉的曹操,明代张居正等。皇权异化的表现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西厂(明宪宗)影响:凌驾于司法之上,强化监察控制。明中期,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三司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督察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明朝地方管理政策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色彩。明朝的行政体制知识拓展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时间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条件目的特点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明史·郑和传》(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字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樊树志《国史十六讲》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造船、航海技术先进③统治者的支持寻找建文帝;“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拓展海外贸易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材料1 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2 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世纪--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 ——邹振环《郑和下西洋是”大航海时代”前奏》材料3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井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积极:规模空前、世界领先,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消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受封建观念影响,未能抓住发展机遇,后来未能持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外交往的内驱力。倭寇及欧洲殖民者侵扰也促使明朝政策出现变化合作探究: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和“下西洋”政策的变化?郑和船队曾到访榜葛拉国(今孟加拉),榜葛拉使臣来华朝贡时,向明成祖进献长颈鹿。明成祖认为长颈鹿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瑞兽“麒麟”,故命宫廷画师创作《瑞应麒麟图》。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知识拓展朝贡体系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贡献礼物。朝贡体制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秦汉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东亚地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之周边各邻国与中国形成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其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朝贡贸易是由政府主导,排除私人贸易,给予特定国家贸易主体资格,在官方垄断的形式下进行的“特殊官方贸易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海外诸国官方与中国政府通过朝贡(进贡)和赏赐(回赐)完成贸易。其原则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①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2、东南沿海的“倭患”(1)背景:(2)表现:(3)解决措施:在平倭过程中,明廷逐渐认识到“海禁愈严,贼伙愈盛”,因此在隆庆时期开始解除海禁,有条件地允许私人从事海外贸易。—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①元末明初,日本内乱造成大量落魄武士阶级,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武装骚扰;称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百姓生活困顿,转而从盗,倭患加剧。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①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戚家军平倭事迹: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②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戚继光(1528--1588)“闭关锁国”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是消极的对外防卫措施海禁闭关锁国严格限制绝对禁止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②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社会各阶层要求开放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④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严禁与外洋番人贸易明成祖恢复市舶司,郑和下西洋使朝贡贸易、宗藩属关系进入鼎盛嘉靖时厉行海禁防倭寇之患1567年隆庆开关允许海外贸易开放漳州月港;推动银丝对流,促进东亚海上贸易发展。打开了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新局面。知识拓展“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原因:“海禁”是未经官方允许,民间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谓之“尺板不得出海”;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经济: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政治: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隆庆开关原因: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欧洲殖民者入侵(1)背景:(2)概况(3)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的扩张①1557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③1626年,西班牙侵占北台湾。④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①消极: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影响了沿海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②积极:玉米、番薯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的饮食结构;白银的涌入,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西方科技的传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葡租占濠镜澳西、荷占台湾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其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古代海权到元至明初时期走向强盛,突出地表现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权的有力手段,以和平为主,武力为辅,通过在海上显示威力,即“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达到封建大一统目的,这就是郑和海权的实质。但此后,随着海禁政策的推行,中国的海权意识、海防意识逐渐薄弱。就基本层面,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南洋失,华夏危”! ——郑和知识拓展中国的海权意识发展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中国声音”“东方智慧”,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时代责任。为此,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完善海洋法律体系,维护海权、发展海权,要着力提升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合作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把握乘势而上的历史机遇。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地方治理六部承宣布政使司府——州——县安抚司、土府州县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察院兵部五军都督府卫——所土司行 政军 事三司监 察明政府在西南地区设立布政使司。鉴于西南地区民族发展不平衡,明政府在落后地区保留元朝的土司制度,在较发达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中央派出官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等。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2、边疆治理---蒙古形成背景关系 防御战争和议、册封互市影响直到明末基本维持和平在边镇开设,双方恢复扩大贸易关系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并继续保留了元的国号,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后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修筑长城明中期“土木堡之变”瓦剌俘虏明英宗1571年与鞑靼首领俺答汗和议并册封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2、边疆治理---西藏、东北对西藏的管辖:羁縻册封封授称号设置机构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朝沿袭元朝利用和扶持佛教的政策,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军政机构)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对东北的管辖:招抚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军政合一),并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4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3、明清易代(1)满洲崛起: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②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③皇太极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都城在盛京,即今天辽宁沈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沈阳故宫赫图阿拉城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3、明清易代(2)明末农民起义:①原因:②经过:明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盘剥;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3、明清易代(3)清军入关:①概况②结果1644年,镇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兵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后,转战各地,最后失败。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清军入关后经过20多年,打败农民军余部和南明政权,确立在全国的统治。清世祖福临多尔衮画像皇帝 奇葩之处 皇帝 奇葩之处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布衣皇帝,姓名昭示朝代命运 明孝宗朱祐樘 (弘治)凄惨皇帝,年至六岁认祖归宗明惠宗朱允炆 (建文)革新皇帝,革新削藩反被拿下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明成祖朱棣 (永乐)暴力皇帝,夺位迁都编书远洋 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求仙皇帝,忠于炼丹不爱上朝明仁宗朱高炽 (洪熙)美食皇帝,一不小心肥胖猝死 明穆宗朱载垕 (隆庆)重色皇帝,惨死于身体被掏空明宣宗朱瞻基 (宣德)蟋蟀皇帝,爱斗蟋蟀施行仁政 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天顺)俘虏皇帝,御驾亲征惨被俘虏 明光宗朱常洛 (泰昌)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明代宗朱祁钰 (景泰)捡漏皇帝,哥哥被俘弟弟上位 明熹宗朱由校 (天启)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明宪宗朱见深 (成化)专情皇帝,缺母爱热心姐弟恋 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明朝皇帝一览表(1368——1644)知识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