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课件(共37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课件(共37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量变
质变
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
量的变化
质的变化
必然结果
必要前提
课前三分钟:知识回顾
重视量的积累
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坚持适度原则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根本性质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决定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第一目: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第二目: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新课导入:
探究问题:结合视频内容,谈谈你对“质”和“量”的理解?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1)质(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
①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②意义: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
例: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我们之所以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矛盾的特殊性)。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本性质
注意:
认识事物的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特别提醒】
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质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不可分的,是直接同一的。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事物本质属性的存在决定着事物质的存在,事物非本质属性不影响事物质的存在。
在事物诸多属性中,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本质属性的存在决定着事物质的存在,本质属性不存在,一事物也就转化成了他事物。非本质属性不影响事物质的存在。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一定要分清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把握事物的变化。
(1)质(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量(区分相同事物的依据)P81-1
(1)内涵: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2)意义: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注意:有人认为“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③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在空间上的变化
水的“量”的变化
条件:在水所适应的温度下
数量和结构 数量增减、场所变更、结构变化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质”和“量”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知识整合】比较质与量
质 量
区别 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决定因素: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不是直接同一)
能区别不同的事物。 可深入认识同一事物
联系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②质和量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 ③质、量都是一定事物的质、量,都离不开特定的事物。“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从质和量的角度,谈谈日积月累地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与成就人生精彩之间的关系?
人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进而造就精彩的人生。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因为有了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量的积累,人生之路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成就精彩人生。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
3.量变与质变
(1)地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2)含义:
①量变即量的变化→渐进的、不显著的;A事物仍是A事物
②质变即质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A事物变为B事物
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变化。
DOG
(dog)
GOD
(god)
上帝与狗只是结构不同。
——费尔巴哈
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3)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
质变
新量变
新质变
质变和量变及其相互转化促成了我们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事物的矛盾运动。
量 变
质 变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3.量变与质变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
方法论: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注意适度原则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拓展提升】下列现象哪个属于量变?哪个属于质变?
所有的量变都能达到质变吗?事物的质变等同于发展吗?
①在10-30度之间水的变化
②水滴石穿
③水温升至100℃,出现沸腾和汽化。
④DOG变GOD
量变
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
质变
数量的增减引起
质变
探究与分享:愚人吃饼
有个人十分饥饿,走到一个店子里买煎饼吃,吃完了六个半,就觉得饱了。于是这人非常后悔,给自己打了几个耳光,说:"我这时候饱了,是由于吃了这半个饼的缘故。这样看来,前面六个饼是白吃了。如果早知这半个饼就能吃饱,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
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他割裂了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
1.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方法论
P81-3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坚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注意:量变对应渐进性、连续性;质变对应飞跃性、间断性。
2.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P82-2
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量变】
连续性(渐进性)
1
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
实质: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发展,而是打破旧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质变】
间断性(飞跃性)
2
间断只是“(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表示只在中间有断开但没有中止;
中断是“中间发生阻隔、停顿或故障而断开”,表示中间阻断后,已经中止。
具有强大生命力,符合发展趋势,符合规律,得到人民拥护的事物
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
(2)联系 P82-3
①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
②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
③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2.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
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
小学
中学
大学
量变
连续性
渐进性
连续性
渐进性
量变
量变
质变
质变
间断性
飞跃性
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
飞跃性









间断性
飞跃性
质变
质变
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飞跃性
含义 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
体现 量变的体现 质变的体现
表现在现实中 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 出现了新事物
【知识整合】区别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
量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在表达时要注意规范、准确,即:
量 变 对应 质变
渐进性 对应 飞跃性
连续性 对应 间断性。
注 意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3、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生物学中的“激变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庸俗进化论”,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激变论
庸俗进化论
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课堂小结: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及方法论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补充)
原理:P81-2
①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②遵循适度原则。
方法论:P81-3+ P82-第二框标题
古人云:“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是说饮食要有度,不能饿到极点或者渴到极点才去吃喝,也不能吃得过多、喝得过多。
工作学习强度要适度:低了,无法完成任务;高了,又会透支精力,使人累倒,进而无法再工作。
理想目标要适度:标准低了,变成短期目标;高了,成了空想。
把握适度原则
把握适度原则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一框
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一)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2、关节点(或临界点):
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3、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P83相关链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或100 ℃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
例如,“一个苹果”的“一”已不是单纯的量,而是有“苹果”作为内容的量。
【知识整合】全面理解度
1.质和量的统一表现为度
例如,人只有通过身高、体重、血压等系列量的规定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人,否则就只是“人”的抽象。
量因为与质相结合面成为具体存在物的量。
质是使事物得以存在的东西,然而质的存在还需要借助量的规定。
2.度是事物保持自已质的量的限度,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
在度中质和量的关系是:一定的质规定一定的量,一定的量又制约-定的质。一定的量把一定的质限制在一 个确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质的稳定性保持着,该事物仍然是它自身;超出这一范围, 质的稳定性就遭到破坏,该事物就变为他事物。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P83--2)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
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为了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遵循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
量变
质变
1、掌握适度原则必要性: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2、适度原则含义: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二)掌握适度原则
3.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原因 掌握适度原则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 ①得当: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得当≠失当)
②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得中--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特别提醒:得中≠折中主义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
(二)掌握适度原则
案例分析
当人们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工作绩效很低;
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绩效会得到提高,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
而当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
结合上图谈谈我们高中生应该如何做好压力管理?
压力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得中
3、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2)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需要得中):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如:要想绩效得到提高,就需要积极主动去把压力调到最佳点,这样绩效会得到提高,
折中主义的含义:
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特征和表现:
①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③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相关链接】
比如在与人交往中,折中主义表现为无明确的做人原则和立场,使人人满意但又不得罪任何人,盲目追求“一团和气”的一种态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各方讨好等。这其实不利于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在交友过程中,我们如果懂得适度原则,就不会毫无原则、立场,盲目追求与他人的一团和气。事实上,交往中真正得到众人欣赏的人,一定是在交往的原则问题上不会模棱两可的人,一定会遵循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平等尊重、坦率热情等原则。
注意:“得中”≠折中主义
思考:掌握适度原则是不是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但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即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3.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原因 掌握适度原则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 ①得当: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得当≠失当)
②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得中--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特别提醒:得中≠折中主义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 ③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不能限于得中)
(二)掌握适度原则
【知识整合】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
①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②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③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④遵循适度原则,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总结提升 把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内容 要求 错误倾向
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 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 把握不好“尺寸”,犯极端化错误
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
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原理(主要内容):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方法论(1) :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坚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方法论(2) :遵循适度原则
①得当: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②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③不能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归纳:质量互变规律(重点掌握)
课堂小结
议学探究
【思考】结合适度原则的知识,思考我们该如何在舒适与健康之间做出选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务院的上述做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是如何坚持适度原则的?
是什么阻止了你去锻炼身体?从各种运动类媒体发表的文章倾向上来看,逃不掉的4个原因阻止了多数人去锻炼。
逃不掉的大环境:现代生活营造“活动量日益减少”的生活模式。
逃不掉的美食:更好吃、热量更高的食物。
逃不掉的运动恐惧:无法忍受激烈的运动反应。
逃不掉的忙碌人生:没有时间。
近年来,体育改革全面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同时,我国体育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务院于2019年8月10日,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体育发展新局面,开启助力全民健康新征程。
改变不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健康;适量运动,保持健康......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改变不利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
“得中”而处之,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促成事物质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