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10课课标要求: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纲要》(上)辽夏金元的统治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时空坐标【探究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辽宋夏金时期的政局特点?一条主线:少数民族封建化两大时代特征:①从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②和平局面为主导,民族交融加强三个阶段:①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②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③元朝的统一907年,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唐王朝灭亡,随之而来是五代十国将近六十年的乱世割据。之后,中国历史风云变幻,出现了一段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建立时间 916年 1038年 1115年 1271年建立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忽必烈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会宁府 大都灭亡时间 1125年 1227年 1234年 1368年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 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两套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度 中书省 行省制驿传制度边疆治理 四等人制一、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1.辽(北)宋夏金:10-12世纪辽(契丹)916耶律阿保机上京北宋960赵匡胤东京西夏(党项)1038元昊兴庆府金(女真)1115完颜阿骨打会宁府/燕京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入主中原,与南宋南北对峙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胡焕庸线胡焕庸线农耕区人口多游牧区人口少游牧经济农耕经济一、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于东北,不便于统治;上京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燕京位于国土中部,地处中原和东北交通的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完颜亮精通汉学,崇尚中原文化。思考:完颜亮为什么要迁都燕京?一、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对于北京城市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它加强对中原汉民的统治,巩固其占有的中原疆土;有利于女真族同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思考:金朝迁都燕京有什么影响?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一、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2.(南)宋夏金元:12-13世纪南宋1127靖康之变赵构临安西夏金元(蒙古)1271忽必烈建立元朝大都1279元灭南宋蒙古汗国1206铁木真统一草原成吉思汗先后灭西辽、西夏、金,收复吐蕃,远征西亚东欧。元朝形势图(1330年)开拓中华文明空间奠定古代疆域版图北逾阴山南越海表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易经》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铁木真“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一、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元朝滥发货币,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最后,还是蒙古人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鞑靼,元朝彻底覆灭。元朝灭亡【知识拓展】1.辽朝(1)设置南北面官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史·百官志一》①南面官:②北面官:材料: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因俗而治根据两段材料,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2)四时捺钵: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材料二: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利尽北海。——苏辙《栾城集》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 钩鱼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至七月中旬 避暑 议政 放鹰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入山 射鹿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 议政 猎虎任务:思考辽政权统治优势何在。材料三:(燕山路)置节制马步军控鹤指挥使……(云中路)置西京兵马都部署司、金肃、河清军……——苏辙《栾城集》“燕云”= 经济腹地+军事重镇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契丹流动的政治中心1.辽朝(2)四时捺钵: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行营国家政治中心2.西夏(1)制度基本模仿北宋(2)一制二称:汉式官称、本民族官称。3.金朝(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2)保留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材料: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金史·兵志》兵农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党项族唐末在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处于半独立地位。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材料:“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宋]王暐《道山清话》中书司枢密司三司御史台行政财政监察军事皇帝北宋中央机构图党项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仿宋建制南北面官制学习国俗四时捺钵制沿袭唐宋;迁都燕京一制二称猛安谋克制特点:①吸收中原王朝先进制度,保留本民族特色;②因俗而治。影响:①↑中央集权,稳定边疆;②缓和民族矛盾;③↑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①吸收中原王朝先进制度,保留本民族特色;②因俗而治。影响:①↑中央集权,稳定边疆;②缓和民族矛盾;③↑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4、元朝巩固政权的措施(1)驿站制度修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建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设急递铺:传递公文意义: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③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皇帝中央地方中书省行中书省宰相机构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构成4、元朝巩固政权的措施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创新之处:材料: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行省性质:双重性: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派中央官担任行省长官特点:①辖区广阔②地方有适度的权力,但是受到中央的节制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材料: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4、元朝巩固政权的措施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意义:①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4、元朝巩固政权的措施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初年、东汉、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西周:分封制春秋战国:县制秦: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唐:设节度使宋:设知州、设转运司、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更戍法元:行省制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发展趋势①总体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②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吐蕃:宣政院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台湾: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澎湖巡检司西藏地区和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管理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3)边疆管理4、元朝巩固政权的措施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民族矛盾1.元朝的四等人制元朝四等人制示意图目的:巩固统治,保障蒙古贵族统治利益。实质:民族差别对待政策。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畏兀儿蒙古人回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1368年,元朝灭亡。按被征服先后排等级阶级矛盾三、辽夏金元的民族关系忽必烈大量任用儒家人士,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摘编白王文光《元朝的大一统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农牧冲突下的共融(1)经济交往密切西夏出土的鎏金铜牛宁夏博物馆宋辽边境榷场复原图景忽必烈重视农业,组织编撰《农桑辑要》(2)文化相互借鉴三、辽夏金元的民族关系3.民族精神里的共通宋臣文天祥元臣汪泽民拒绝降元,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末兵乱,城陷被执,大骂不屈,遂遇害,年七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虽无官守,故受国厚恩,临危爱死,非臣子节。三、辽夏金元的民族关系中原文明 中华文明……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华夏形成了现在的中华,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才葆有了不断攀升的原动力。——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1.当宋朝通过“华夷之别”强化自身正统之时,北方崛起的辽、金同样依据“正统”与两宋对峙。辽通过从后晋得到所谓秦朝的传国玺以确立自身“正统”;统治中原的金朝则常以中国自居来强化其“正统”地位。这说明以上政权( )A.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的转变B.形成了“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的局面C.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D.传承了以华夏认同为核心的政治观念课堂练习D2.宋仁宗庆历八年下诏:“闻士庶仿效契丹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宜令开封府限一月内止绝,如违,并行重断。仍仰御史台、閤门弹纠以闻。”这反映了( )A.政权关系影响民族交融B.生活方式改变服饰选择C.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D.统治政策维护社会发展课堂练习A3.《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课堂练习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