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件(共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件(共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必修一·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总议题:探索社会不同形态更替背后的奥秘


(一)原始社会 —— 人类社会漫长的童年

(二)奴隶社会 —— 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三)封建社会 —— 人身依附的绳索
(四)资本主义社会 —— 隐蔽的剥削与压迫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 —— 人类社会漫长的童年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议题一
1.原始社会的地位是什么?
2.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3.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4.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探究一:哪个图片代表原始社会?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
①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内容: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
原始人使用的工具
原始人的劳动对象极为有限

原始人的生产经验
极其简陋。(绝大部分是用石头加工而成的简陋的石器)
果实、根茎,小动物、昆虫,土地、种子、野兽、鱼类
、牲畜等。
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阅读教材P2“探究与分享”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
(1).该接受赠物的居民为什么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每一个人?
探究活动二:
因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①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②内容: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产品如何分配。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2).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1. 生产力——水平低下:
(1)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
(2)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1)所有制关系: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产品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2. 生产关系的特点:
决定
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小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氏族议事会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1.氏族的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1)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2)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
2.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探究三: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集体事务如何管理?氏族长和军事首领如何产生
各自负责什么?氏族的发展历程
判一判:
(1)部落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 )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
3.原始社会的上层建筑:
(3)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亲近的氏族构成部落,有些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2)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1)氏族:原始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氏族,这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等)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思考:原始社会末
期,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原始社会的
生产关系还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吗?
孩儿他妈,我研究出个铜器,用它打出的粮食足够咱一家了!咱俩单飞吧!
哦了!
兄弟们,我种地的效率高,和你们一起种地平均分配很吃亏,我家想要一块地自己种!
想不想和我一样打出很多粮食?想不想吃饱穿暖?那你们就得听我的!
兄弟们铜器是我的所以我就自己用了啊!你们想用你们自己造!
原始社会的解体
①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过程:
生产工具的改进
生产力发展
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
生产资料由
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原始社会解体
注意: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你如何看待以下观点?阐明你的理由。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观点一:私有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观点二: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私有观念产生的根本原因。
辨析
观点三: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私有观念,也会随着私有制出现而出现、消失而消失。
正确认识私有制的产生
不能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①尽管私有制的产生,造成了贫富分化的加剧,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的生产关系被瓦解,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但不能说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私有制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②私有制的产生,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产生,促使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拓展提升】 有人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请分析。
本节小结

原始社会
1.地位
3.生产力水平
4.生产关系特点
5.生活基本单位
6.解体
2.阶段
低下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平均分配
氏族 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氏族事务
决定
议一议:
有人说: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为什么?
2.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奴隶社会
议题二
1.什么是阶级?奴隶社会有哪两个阶级?
2.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4.奴隶主靠什么来解决矛盾、维护统治?
5.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探究与分享
我国古籍记载,禹的儿子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强迫被俘虏的有扈氏氏族成员做放牧的奴隶,称为“牧竖”。
古希腊的阿提卡半岛上曾到处竖着各种各样的债务石碑。石碑上记录着某年某月这块土地抵押给某人,以及债务的数额和偿还期限。土地抵押完后,如果还是无法清偿债务,债务人就只得把自己连同妻儿一起作抵押。结果,偿还期限一到,债务未能还请,不仅土地落入贵族之手,而且债务人全家都沦为了奴隶。
奴隶的产生
战俘是奴隶最初的来源。
还不起账的穷人
1. 奴隶社会的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一一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名词解析】
阶级: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端
2.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1)所有制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2)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3)产品分配方式: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 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奴隶主阶级
奴隶阶级
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出现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主要矛盾
残酷剥削、压迫
不断反抗
(军队、法庭、监狱)
思考:在新的生产关系下,有没有矛盾?矛盾怎么处理的?
4、国家的产生
①原因: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上层建筑)。
②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注意:
A.先有阶级,后有国家。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
B.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5.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注意国家与氏族组织的不同】
①国家不是按照血统而是按照地区来划分其管制下的居民;
②国家设置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等)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扩展】: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拓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
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宗教、哲学等)(思想)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人民代表制度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


×
×
×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生产力
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或私有制)
产品的分配形式
(按劳、按需、平均
人与人的关系
(剥削、平等)
决定
反作用
加工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
利用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石器、铁器、机器、电器等)
在生产力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具有阶级性)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思想
非意识形态部分(科学、语言、技术、文字)(不具有阶级性)
制度——政治、法律、教育、立法等制度
设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
知识拓展:
奴隶制是一种野蛮的剥削制度,为什么还要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次巨大进步?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的出现
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想一想:有人认为奴隶社会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一种社会的倒退,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提示:
(1)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如果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进步;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倒退。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典题分析】: 正确评价社会形态的更替
对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生产力发展状况 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生产关系状况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存在阶级和阶级剥削,奴隶主处于剥削者地位,奴隶处于被剥削者地位,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奴隶全部劳动成果,奴隶只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社会管理单位 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共同管理集体事务 国家:奴隶主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历史进步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和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人身依附的绳索——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议题三
1.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3.什么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4.封建制国家有何显著特点?
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哪两个基本阶级?
尼古拉斯拥有500个奴隶,奴隶们每天耕种,但收成全都归他所有,他每天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有一天,他在其他奴隶主那看到了用铁犁和牛耕地,速度快多了。又听说修筑水利,可以让农田洪旱保收。于是,他决定这么干。果然,使用铁型牛耕,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
他想,该让剩下的200人做什么呢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奴隶去开垦荒地,并占为己有。
但是,尼古拉斯担心起来了,私田越来越多,奴隶们也越来越不听话,该怎么提高他们耕田的积极性呢 开垦的私田又该怎么名正言顺地占有呢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耕种,收取一部分收成作为地租。同时,联合其他奴隶主,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
生产工具改进
调动生产积极性
奴隶制社会逐渐瓦解,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发展
情景探究
:尼古拉斯变地主
思考:奴隶制社会生活后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发生变化
生产关系的特点
(1)所有制关系: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2)产品分配方式: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总体上依附于地主。
生产力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决 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