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是什么促成了平民社会的出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

儒学的复兴

文艺与科技

(一)农业
1.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的出现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末,推广于元
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衣被天下——黄道婆
一、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
1.制瓷业
(1)宋朝:五大名窑
(2)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定窑(河北)
汝窑(河南)
哥窑(浙江)
钧窑(河南)
官窑(杭州)
宋元之后,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风格各异
色彩多变
质感浑厚
瓷都——江西景德镇
一、经济的发展
2.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庄绰《鸡肋篇》卷中
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做燃料
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二)手工业
一、经济的发展
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材料: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唐·王建《汴路即事》
草市
材料: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北宋·陆游《杂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
材料:乃戎服诣草市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南齐和帝中兴元年》
唐朝普遍发展
宋朝时繁荣
(三)商业
一、经济的发展
2.边疆贸易:设置榷场,互市交易
3.货币流通:
材料: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交易,十分不便。
——樊树志《国史概要》
钱币有哪些弊端?
出现纸币
北宋“交子”
(三)商业
一、经济的发展
4.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材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宋·柳永《观海潮·东南形胜》
材料:这座城市以它的完美久负盛名,它的宏伟和秀丽举世无双,它的魅力使人仿佛置身于天堂之中。
——【意】马可波罗、鲁斯梯谦《马可波罗游记》
(三)商业
一、经济的发展
5.海外贸易:
材料:(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专管外贸的市舶司。(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竟占国家总收入的 20%。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市舶司
(三)商业
一、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
魏晋南北朝
江南开发
唐中叶后
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元朝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北宋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元·脱脱、阿鲁图《宋史》
材料:浙西十四郡尔,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一、经济的发展
2、南移影响
(1)经济:促进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2)交通:促进运河和海运交通的发展。
(3)人口:促进南方的人口迅速增长。
(4)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
(5)文化:促进南方教育发展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材料: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运河
(四)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的发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
经济繁荣
传统农业新发展
生产关系
社会变化
手工行业共进步
商品经济达高峰
1.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促进阶层流动。
2.人身依附松弛:社会成员趋于平等,推动租佃、雇佣关系发展。
3.国家控制放松:抑商政策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科场锁院
誊录糊名
南宋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唐代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漆俠《宋代经济史》
宋代政府管理松弛,社会环境宽松,重视契约关系,不抑制土地兼并。
二、社会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A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儒学僵化,佛道盛行
三、儒学的复兴
春秋
创立
战国
发展
秦朝
焚书坑儒
两汉
尊崇儒术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
儒学为何一方面排斥佛道,一方面又吸收佛道思想
排斥:佛道的存在威胁儒学地位;佛道思想与儒学义理冲突
吸收:借鉴佛道思想,弥补儒学自身不足(儒家注重人事、注重道德实践
缺乏统续和本体论)
三、儒学的复兴
为何是宋朝复兴儒学?宋朝具备怎样的时代条件?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唐宋八大家
北宋占六位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韩愈
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加之商品经济发展,
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赵匡胤
崇文抑武政策提供良好土壤
印刷术有利于思想传播
前人奠定基础
三、儒学的复兴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宇宙观
什么是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理。
“理”在社会上的体现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三、儒学的复兴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天理
人欲
认识论
天理指的是正常的人性,仁义道德。人欲是过度的欲望,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如何认识理
三、儒学的复兴
如何实现理
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注:格物,即考查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方法论
通过格物致知,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偏向。
三、儒学的复兴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程颐
理学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责任使命等),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贞节牌坊
三、儒学的复兴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艺术
1.文学艺术
宋 词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婉约派:
李清照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蝶恋花
LiuYog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破阵子
XinQiji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元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话本
杂剧
散曲
《西湖三塔记》
白蛇传故事雏形期
散曲语言晓畅,更易于传播,从诗到曲,整体呈现通俗化的趋势。
关汉卿《窦娥冤》插图
王实甫《西厢记》插图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艺术
书法
绘画
代表人物:宋四家
马一角夏半边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艺术
1.文学艺术
文艺,映射时代的侧影
项目 时期 特点 背景 代表
词 婉约派 唐朝后期出现宋朝鼎盛 配乐歌唱 句式灵活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出现 柳永
李清照
豪放派 两宋之交 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众苦难 苏轼
辛弃疾
曲 散曲 元 灵活通俗配乐诗歌 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地位低下,进取无望 张养浩
杂剧 散曲连缀歌唱,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标志古代戏曲的成熟) 关汉卿
王实甫
宋元话本 宋元绘画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文人山水画为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理学兴起注重内心反省;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 北宋统一社会繁荣——阳刚豪放;气势恢宏 南宋偏安国家分裂——不求对称;笔墨恬淡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南宋马远 《山径春行图》 依据表格归纳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文学艺术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艺术
(1)三大发明

三大发明的传播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宋元时期科技发明传播示意图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2、科技
(1)三大发明
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2、科技
(2)两大家
◎北宋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元朝郭守敬与其发明的简仪
《梦溪笔谈》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发明简仪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指导农业生产。
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2、科技
(3)为何能领先世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政治因素:大多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重视和组织。
文化政策:统治者重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奠定了人才基础。
交往政策:历代王朝大多实行开明开放文化政策,民族融合与交流,中外交流,兼收并蓄。
人的因素:科学家的努力、刻苦钻研、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 2、科技
以下文字的共通之处?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辽、夏、金都仿造汉字创造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同时也保留了本民族的个性
五、少数民族文字
成吉思汗名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汉语版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具有特殊价值。
蒙古到元时期文字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
八思巴字《百家姓》
忽必烈委派高僧八思巴创造拼音拼写蒙古语及汉语等语言。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五、少数民族文字
课堂小结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农业发展
社会新变化
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门第观念淡化
经济新变化
文化新变化
新儒学:理学
文学艺术的发展
科技的发达
1、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课堂练习
A
2、宋代,雕版印刷日益兴盛,工匠可以雕刻出更趋精美的花纹图案,遂使利用雕花木板印制花布的夹缬法成为各种印花技术中最时兴的一种。由此,雕版印刷从业者中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表明
(  )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工艺改进推动手工业发展
C.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日趋分离
D.城市发展促进手工业进步
课堂练习
B
3、据《宋会要》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北方的郓州、德州、洛阳等十处,及南方的扬州、真州、杭州、苏州、福州等十三处所征收商税,合计占了全国商税四分之一以上。由此推论当时(  )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海外贸易非常活跃
D.都市经济尤为繁荣
课堂练习
D
4、《宋刑统》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但在实际生活中,“婚姻不问阀阅”“榜下捉婿”等现象盛行。这说明宋代(  )
A.传统礼教对婚姻干预松弛
B.宗族伦理与等级秩序受到推崇
C.社会变迁影响了婚姻观念
D.女性在婚姻中主导权不断提高
课堂练习
C
5、根据南宋《楮币谱》的记载,交子使用多块铜版套色印刷而成,“敕字”铜版,中间是宋政府发行交子诏令,为黑色图案,“年限”铜版刻有交子发行年代、使用期限及界分等文字,为黑色图案,“红团”铜版有孟子见梁惠王等红色图案。据此可知,宋代交子(  )
A.是宋代高超印刷技术的见证
B.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反映政府严格管理纸币印制
D.具有劝诫民众的教化功能
课堂练习
A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