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课件(共39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课件(共39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目录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的变化

小说与戏曲

科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第一章
材料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苏湖熟,天下足”(宋)
“湖广熟,天下足”(明清)
1.农业的新变化
(1)引进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提高;
(2)发展经济作物;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一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二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 (康熙)《常州县志》
材料三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①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的开设。
②规模大分工细致(出现各行业中心)。
长三角的经济中心
民间 小作坊 传统官办手工业 明清
手工业
生产目的 自给 自足 供官府贵族消费
劳动关系 师徒 关系 隶属 关系
营利
雇佣
关系
③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出现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的新变化
材料一 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总量的十倍。美国学者艾维四认为,1530年到1570年,中国最重要的白银来源是日本; 1570年以后,美洲白银成为最重要的来源。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3.商业
材料二 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2)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化)。
(4)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晋商、徽商。
(1)海外贸易刺激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明朝主要流通货币。
▲安徽望江县农村发现的“西班牙银元”
晚明前往日本贸易的宁波船
(3)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的局限
在农具、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不过就总体而言,这种出于市场需求、以自由雇佣关系为基础的规模化生产,在明清两朝仍然只是出现于局部范围的局部行业,尚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仍然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并未能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清高宗实录》卷323转引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的变化
第二章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一)陆王心学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理在心中


被欲望蒙蔽
如何找到
内在的良知?
致良知
做个好人吧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1)理在心中,要不断自我反省,达到对天理的认知(致良知)。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王阳明《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壬申》
1.主张
(2)世界观:“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心即理也)
(3)方法论:“良知”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知行合一)
◎王守仁/王阳明
2.特点:
(1)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以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一)陆王心学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反复观察火情,
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
假如此刻教室着火了
宇宙观 方法论 哲学范畴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同样是对天理的重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不同?
“致良知”
主观唯心
主义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
主义
"理"是世界的本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李贽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注意:反对盲目迷信孔子,而非针对孔子个人。
(二)异端李贽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三)明末清初三大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评价: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带有启蒙色彩,但仍属于儒学范畴。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主已矣。”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批判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政治: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4.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小说与戏曲
第三章
(一)小说
1.元末明初
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武松打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三、小说与戏曲
2.明朝中期
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三、小说与戏曲
(一)小说
3.清朝中期
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三、小说与戏曲
(一)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成就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元末 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最早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
神话小说的杰作
讽刺小说的杰作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一)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3.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三、小说与戏曲
(二)戏曲
1.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舞台演出:昆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袁绍 吕蒙 程咬金
《磐河战》 《贾家楼》 《走麦城》
三、小说与戏曲
孔尚任的《桃花扇》的女主角李香君“不慕虚荣,不畏强权,忠于国家民族;为了抗拒自己不喜欢的婚事,她不惜以命相搏,以头撞桌,鲜血飞溅。”
明清时期戏曲的主要成就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明 汤显祖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
清 孔尚任
明清 长期流行
道光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牡丹亭》
《桃花扇》
昆曲(江苏昆山)
京剧
科技
第四章
(一)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
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四、科技
(二)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四、科技
(二)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四、科技
①经验总结性著作多;
②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
清朝 康熙
乾隆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永乐大典》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东方医学巨典”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古代最大的类书
古代最大的丛书
特点:
四、科技
材料 自然经济得到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而更趋稳固。那些手工业专业地区的产品长途贩运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销量并不大,在农村更没有销路。这就限制了商业资本对制造业投资的兴趣,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相反,由于土地租佃收益的稳定性和米价的上涨趋势,使许多商人乐于把商业赢利投向土地。商业资本在拒绝向工业资本转化的同时,却与封建农业结合起来了。——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根据材料概况指出,明清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
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 堂 总 结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领域
手工业领域
商业领域
陆王心学
李贽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
清朝中期:曹雪芹《红楼梦》
戏曲创作:汤显祖、孔尚任
舞台演出:昆曲、京剧
传统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西学东渐:利玛窦
社会经济的局限
小说与戏曲
思想领域的变化
戏曲
科技
课堂小结
习题检测
第四章
1.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A
2.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C
3.“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B
4.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并且提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王守仁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B.教育水平低下
C.程朱理学影响日渐衰微
D.社会矛盾尖锐
D
5.陈平原先生在点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指出,刘备行仁政的“公”的国策一直受到“义气”这一“私”的价值的挑战,作者罗贯中既提倡忠孝节义,又向往江湖义气般的君臣平等。这反映了该小说( )
A.真实再现了三国历史 B.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C.开创了章回体的体裁 D.对程朱理学作出反思
B
6.清代中后期,京剧在宫廷中日渐兴盛。除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等宏大叙事的历史剧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一捧雪》《蓟州堂》等。这表明( )
A.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逐渐加剧
B.经济发展世俗文化影响广泛
C.艺术受外来文化的重大挑战
D.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B
7.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B
8.阮元在中国首部自然科学家传记一《畴人传》中提到:“欧逻巴人自明末入中国,嗣后源源而来,相继不绝。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于推步一事,颇能深究,亦当为之作传。”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流助推科技发展
B.史学创作体例实现更新
C.西学东渐影响史书编写
D.科技发展局面得到突破
C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