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5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51张PPT)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文化的新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时空坐标
目录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第一章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
公元

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政权
南北朝
604年,杨广弑兄夺嫡,是为隋炀帝

690年,武则天代唐称帝,国号为周

君臣僭越
纲常败坏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1: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
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2: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
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遭遇了什么难题?马克垚所说的广大空间指的又是什么?
①社会动荡;
②战争频发;
③儒家的传统伦理受到挑战;
④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⑤人们渴求寻求精神安慰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3: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
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
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
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
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4: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
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
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先秦儒学多是针对现实的伦理原则,缺少抽象哲学理论,难以解释社会动荡、生老病死。而汉武帝独尊儒学后,儒学逐渐僵化、神学化。士人开始对儒学产生怀疑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传统儒学正统为何会面临佛道冲击?
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并填写表格,中国古代儒释道是如何发展的?
时期999/ 儒学 佛教 道教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代 唐代
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白马寺)
地位动摇,
开始吸收佛、道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论
三教并行;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影响最大)
三教并行;复兴儒学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最富有智慧、浓郁热情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
材料二: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藉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柏杨《中国人史纲》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混战割据、政权更迭频繁
人口南迁、江南的开发
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
人民该如何走下去呢?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儒、道、佛相互影响的原因:
材料一: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三: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①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望寻求精神安慰
②儒家的传统理论受到挑战
③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佛道的宗教理念各阶层的现实需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儒、道、佛相互影响的原因:
(二)儒、道、佛相互影响的表现:
佛教:以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解释佛教思想与戒律,渐趋本土化
魏晋玄学: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韩愈儒学复兴运动——反佛、巩固儒学正统
三教并行 → 三教合一 → 儒学复兴运动 → 北宋理学
《虎溪三笑图》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朝代更替频繁,儒家的传统理论受到挑战;
2.战乱动荡,人们渴求寻求精神安慰;
3.儒学自身的缺陷,不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4.佛道符合各阶层现实需求,得到统治者支持。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三)佛道盛行、儒学受挑战的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北魏龙兴寺佛像
(四)灭佛运动的原因
【概念阐释】三武一宗之厄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开展的灭佛活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而得名。
材料一: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三:是以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千钟委于富僧,欢意畅于容发。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秉之报,务施阙于周急,归德必于有己……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泥木。 —《神灭论》
①佛教徒逃避赋税徭役,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
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和统治秩序
②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④佛教观念有悖儒家伦理纲常
③部分佛教徒伤风败俗,违反社会秩序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南朝范缜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范缜《神灭论》
官方和民间的灭佛、反佛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圣迹陵迟,无人修治。
——【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材料二: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武宗本纪》
佛教受到打击,佛教文化遭到损失;
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五)灭佛运动的影响
韩愈
材料: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韩愈《论佛骨表》
【概念阐释】古文运动是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敕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热潮。是时,“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韩愈为什么要反佛?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目的:推行古道,复兴儒学,维护封建统治
措施: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即古文运动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晋书· 阮籍传》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追求逍遥洒脱的避世心
儒道互补
(淝水之战捷报传来)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晋书· 谢安传》
阮籍是不是孝子?
真的“无为”吗?
谢安
想一想
魏晋玄学的背后又反映了哪些深刻的社会问题?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六)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图》
【概念阐释】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推崇老庄的思潮。
1.背景:
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
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
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
2.内容:
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
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社会风气,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寄情山水、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儒道互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六)魏晋玄学
文学艺术
第二章
(1)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是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 等。
(一)文学
二、文学艺术
1. 魏晋南北朝文学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曹丕《燕歌行》
(2)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一)文学
1.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出现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东晋诗人陶渊明
二、文学艺术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隋朝时期余光返照中。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2)盛唐诗歌。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3)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不景气。白居易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
(4)晚唐诗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一)文学
2. 唐朝文学
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
①“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②他所抒发的“行路难”、“多歧路”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唐代社会崇尚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时代风气有关。
③其歌咏祖国的壮美山水,名篇名句迭出,这与当时文人学士漫游天下的风气有关。
二、文学艺术
2. 唐朝文学
(一)文学
(2)“诗圣”“诗史”杜甫
(1)风格特点:
①诗风具有凝重与沉郁,充满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等特点;
②同时还具相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特点。
(2)原因: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3)代表作:《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 ,被后人称作“诗史”“诗圣”。
思考: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
④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二、文学艺术
2. 唐朝文学
(二)书法
1. 魏晋南北朝书法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兰亭集序
二、文学艺术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二)书法
2. 隋唐书法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二、文学艺术
怀素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和尚史称“草圣”。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奔放跃动,任情纵性。
3.唐朝草书
怀素草书《自叙帖》
(二)书法
二、文学艺术
(三)绘画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1. 魏晋南北朝绘画
顾恺之《洛神赋》
二、文学艺术
(三)绘画
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2. 隋唐绘画
吴道子《送子天王》
《八十七神仙图卷》
二、文学艺术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四)雕塑、舞蹈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
二、文学艺术
领域 成就
文学 魏晋南北朝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诗歌进入黄金时代,“诗仙”“诗圣”
书法 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隋唐创新风格,颜体和柳体
绘画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圣”吴道子
雕塑 因佛教传播而修造的石窟是艺术宝库
舞蹈 隋唐乐舞受西域和邻国影响,风格多样(胡旋舞等)
成就突出
融合创新
风格多样
领域众多
(五)文学艺术的特点
二、文学艺术
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政治:官僚政治的成熟与科举制的推动,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
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
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明的文化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
对外:对外交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继承和发扬前代传统文化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科技
第三章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领域 成就
数学
农学
地理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 3.141 592 7之间。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三、科技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二)隋唐时期
三、科技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以及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2.原因:
文化传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交流因素: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特点:
(1)中国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章
高僧来华
西行取经
鉴真东渡
学问僧来华
东汉到北朝,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
鉴真
(一)中外佛教的交流情况
四、中外文化交流
(二)其他文化交流
【国际都会长安】聚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外国使节、留学生】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受到唐朝巨大影响
【外国商人】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日本唐招提寺
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
2.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3.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
4.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
5.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宗教思想方面: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城市和建筑方面:日本、朝鲜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都城;日本的寺院建筑也模仿唐朝。
(4)科技方面:造纸术传入朝鲜、日本
(5)制度方面:日本仿照唐朝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四、中外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
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
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
其他文化交流
习题检测
第五章
1.唐代,禅宗六祖惠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 )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
B
2.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
A.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 B.佛教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改造
C.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D.中国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增强
C
3.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 )
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
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
A
4.东晋时期,“二王”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C
5.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中专门列有《炙法》篇,对胡人的烹饪方法“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烧饼就是把“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熟,加入生发面饼中“炙之”,还有用“炙法”来制作家畜、家禽、水产类的记载。这些记载体现了( )
A.饮食习俗胡化成为主流 B.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C.人口流动加快南方开发 D.政治改革推动习俗变迁
B
6.“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辩证的哲学
A
7.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 )
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 B.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
C.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D
8.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B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