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目录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和科技
经济的发展
第一章
(一)农业
1.轮作复种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一、经济的发展
2.经济作物:棉花在内地开始栽培,到了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3.边疆地区的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西夏犁耕图
元·耕种的农夫
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手工业
1.制瓷业
(3)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1)制瓷技术改进,“五大名窑”
(2)元朝: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景德镇瓷器
一、经济的发展
2.矿冶业:
(1)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大,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2)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一、经济的发展
宋代采煤示意图
(3)印刷业:
推动了文化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发展。
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印刷业的兴盛有赖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条件的配合,所以印刷中心往往集中在造纸业发达、雕版材料易得、文人荟萃、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和书籍需求量大的地区。
——《中国大历史》
(二)手工业
(三)商业的发展
1.基层市场:服务大众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一、经济的发展
2.榷场: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密切,在各政权的交界地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回看故宫枊,憔悴不成行。
唐·王建《汴路即事》
(1)铸币量的增加
3.货币的发展
①宋朝所铸铜钱不断流入辽、夏等地区,同时军费浩瀚。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了解决钱荒问题,不断扩大铜钱铸造额。
(2)北宋交子出现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入。……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
——《续资治通鉴》卷36
依据材料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及发展变化?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利于贸易。
变化:民间金融——官方管理。
南宋纸币发行量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100万贯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 240万贯
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2300万贯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 6500万贯
宋·庆历重宝铜钱
一、经济的发展
4.海外贸易的活跃
(1)原因:两宋时期,丝路被金、夏等所阻,外贸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
元代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发达的对外交通也促进了外贸发展。
(2)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
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这里……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
一、经济的发展
5.城市的繁荣
(1)大城市兴盛:
①东京和临安人口均超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
②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集镇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一、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的发展
1.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3)北宋:对南方经济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
(4)南宋: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江浙二方,天下仰给。
---北宋·宋祁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农谚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经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经济发达。
(2)人口: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比重不断上升。
(3)文化: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文化重心南移)
(4)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南北分卷的做法?
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
第二章
(一)宋朝社会的新变化
重视门第→不问家世,门第观念淡化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社会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二、社会的变化
贵贱有序→身份平等
主奴依附→自由契约
不抑兼并、职业自由,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
制度:科举
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
原因
儒学的复兴
第三章
儒学发展历程
孔子创立
春秋
儒学独尊
西汉武帝
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
秦朝
继承发展
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吸收佛道
有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
宋朝
(一)背景
1.文化:
儒学
道家
佛家
阐释经书字句为主,走向僵化
主张“贵儒”又“尊道”
吸收儒家精神,渐趋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奉行尊道、礼佛、崇儒
的“三教并行”政策
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如佛道(儒学危机)
三、儒学的复兴
2.政治: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
唐·士族门阀
五代·藩镇割据
宋·中央集权
唐宋八大家
北宋占六位
崇文抑武的政策,提供了文化环境。
3.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儒学家力图重建儒学信仰
(一)背景
三、儒学的复兴
5.儒学发展的机遇
三教合流,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
宋代重文轻武,一批儒者入仕为官;同时宽松的文化政策也推动儒学复兴。
宋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三、儒学的复兴
(一)背景
(二)理学
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周敦颐
邵庸
张载
程颐
程颢
确立
朱熹
成熟
唐代
北宋
南宋
理学
韩愈
李翱
序幕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三、儒学的复兴
1.含义:
(二)主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客观唯心)
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本善习远)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者。 ——朱熹
2.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3.方法论:“格物致知”,探究万物,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三、儒学的复兴
(三)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1241年宋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官方哲学。
三、儒学的复兴
(四)特点:
1.吸收了佛、道因素
2.儒学思辨化、哲学化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五)影响:
积极:
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责任使命等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适应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合编“四书”成为科举内容。
消极: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等观念,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世界:理学成为中国在内的东亚政治文化主流形式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
三、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和科技
第四章
(一)文学:
1.发展的表现
形式 时期 特征 代表
宋词 唐朝出现
宋朝鼎盛 元曲 元朝
话本 宋元盛行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散曲:比词更灵活、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散曲连缀在一起,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完整的故事,就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2.发展趋势:平民化、世俗化
3.发展原因:
(1)宋元以来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
(2)市民阶层扩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3)社会矛盾尖锐,词、曲句式灵活,便于抒情。
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
久演不衰的《窦娥冤》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二)艺术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蔡襄书法
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代表 朝代 表现 影响
印刷术 宋朝 为郑和下西洋提供条件,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 宋朝 为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 宋朝 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雕版印刷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量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
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三)科技:
1.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2.其它科技成就
王祯:王祯在前人基础上写出《农书》,第一次对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集北方农业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丰富提出。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动植物等广泛领域,荟萃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
郭守敬:元朝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朝代/民族 文字
辽(契丹)
金(女真)
西夏(党项)
元 (蒙古)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借鉴汉字,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
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
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蒙古秘史》)
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四)少数民族文字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辽宋夏金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文化繁荣,推动政治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文化传承,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带来深远影响。
实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也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中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农业
耕种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宋:五大名窑
元:青花瓷、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制瓷业
矿冶业——煤
印刷业
手工业
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
城市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经济中心南移影响
门第观念的淡化
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课堂小结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科 技
少数民族文字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异彩纷呈
相互交融
多元一体
儒学体系的理论化
新文学体裁的兴盛
科技领域的大贡献
多元文化的新交融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也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课堂小结
习题检测
第五章
1.有学者这样总结18世纪法国印刷业的发展和书籍的出版情况:神学书籍的数量不断下降,而科学、艺术和文学的书籍数量增加;图书馆阅览室、租书店这些公共机构使得公众能够非常便利地阅读书籍。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法国( )
A.不断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B.对印刷业进行革命性改造
C.主导欧洲宗教改革进程 D.社会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D
2.北宋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很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 )
A.市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明显
D.农户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
3.宋代法律就田宅买卖契约进行的明确规定:第一步先问亲邻,在同等交易价格原则下房屋亲邻拥有优先购买权;第二步,订立契约,缴纳契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第三步过割赋役,官府在双方赋税账簿内进行变更登记;第四步交产离业,出卖人将田宅交付给买受人。这说明宋代( )
A.重视社会成员平等的经济关系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的商品买卖
C.征收契税是此项法律的出发点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经济法进步
D
4.1077年,北宋政府下令允许川南的戎州、泸州(今四川宜宾、珙县、合江一带)在远离州城、县城的地方开设草市,以解决当地百姓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问题,还规定各地草市与城镇一样归属县尉主管。这一现象反映,宋代( )
A.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门第观念日渐淡薄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
5.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扩大招生范围,与唐代相比,入学门槛降低很多。在宋代现实生活中,如“工商杂类”甚至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理学形成推动教育发展
B.教育公平得以实现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
6.宋高宗绍兴年间,即有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原本为瞿氏家的佃客,但是可以在闲暇时节,“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另有宋孝宗淳熙年间,台州仙居县林通判家客户郑四客,在自己有了一定储蓄之后,“出外贩贸纱帛、海物”。这反映出宋代社会( )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较为频繁 D.新的经济因素已经产生
A
7.元代杂剧作家由于受城市分布的区域影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家群体:大都作家群包括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张国宾等,杭州作家群包括鲍天佑、萧德祥、王晔、沈和等。这说明元代杂剧( )
A.凸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B.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追捧
D.取决于城市的政治底蕴
B
8.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A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