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712—770年,字 ,自称 ,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
三吏:
三别: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作者简介
杜甫简介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史”
“诗圣”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作者简介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怀古事——抒今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感情: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年老体衰、功业无成之感慨……
对国家对时代: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批判,重蹈覆辙之告诫,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衬托、借景抒情……
咏史怀古诗
《蜀相》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作者简介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咏史怀古诗
如何赏析咏史怀古诗?
吟咏诗韵
思考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叹惋感伤。
思考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文本探究 首联

题目是“蜀相”,为何首句用“丞相”?

“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郁郁葱葱的翠柏(柏森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亲切,表达了杜甫的崇敬仰慕之情。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体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
①环境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②时间上: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③情感上:用松柏的万古长青衬托诸葛亮的伟大和不朽。
文本探究 颔联
这两句诗里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映阶碧草 春色,隔叶黄鹂 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整体感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伤 叹惋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任务三
赏析诗歌,体会情感

赏析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赏析诗歌
2.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知识回顾
“炼字”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 释字意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作用
第四步,分析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情感
赏析诗歌
2.颔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答:“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
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
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
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步骤3
步骤4
步骤1
步骤2
1、释字义 2、绘景象 3、点作用 4、析情感
赏析诗歌
这句诗勾画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赤胆忠心的政治家形象。
三顾:刘备的求贤礼贤,也侧面表现出诸葛亮的才能可辅佐江山。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筹谋天下,非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不可。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颈联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诗歌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本联历数了诸葛亮生平的哪些事迹并概括形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弄清史实
历史事件:三顾茅庐
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人物形象:雄才大略 赤胆忠心
情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进行赞扬,这也是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领悟感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六次北伐中原。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了解相关历史事实
弄清史实
英雄
诸葛亮
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
泪满襟
对诸葛亮的赞叹
领悟感情
古人古事
三顾茅庐
辅佐两主
星陨五丈原
赞扬
崇敬
惋惜
体会意图
领悟感情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连接点
讨论?
领悟感情
体会意图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guǎn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
领悟感情
体会意图
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汉末三国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肃宗亲小远贤,有志难骋
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体会意图
体会意图
思考:尾联中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百年来未达到理想而含恨死去的仁人志士。
“英雄”具体指什么人?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英雄
诸葛亮
诗人自己
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
泪满襟
对诸葛亮的赞叹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
自己济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
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
领悟感情
领悟感情
体会意图
主旨:
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诗人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英雄”指哪些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 杜甫
志向抱负
境遇
遗憾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
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老
“英雄”指包括杜甫自己在内的历史上一切有志未遂的仁人志士。杜甫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痛惜; 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
思考:诗中的“泪”是为谁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为诸葛亮而流,表达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②为自己而流,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