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图说二战:从漫画看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疯子是否会再次挣脱锁链》([英]伯纳德·帕特瑞吉,1933年)左图所示漫画,创作时间距离一战爆发已经过去了19年,画家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写道:“19年后,那个疯子是否会再次挣脱锁链 ”而漫画中身上印有“战争”(WAR)字样的“疯子”,一只脚早已挣脱枷锁,并嘶吼着要拔出利剑。该漫画①表达了作者对欧洲和平前景的深切忧虑②拴着的锁链寓意着《凡尔赛和约》的束缚③挣脱枷锁的表现之一为德国于1926年加入国联④其中的利剑于1938年3月刺向了捷克斯洛伐克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的悲剧何以发生,众说纷纭话原因:结合教材,你能从下面的流行说法中找出一个或几个谈谈你的看法吗?1、经济根源说2、国际政治根源说3、历史传统根源说4、文化根源说5、其他原因国际政治、经济根源说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加深1929—1933年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积极向外侵略扩张美国罗斯福新政政稳定资本主义二战全面爆发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历史传统根源说德国:古代条顿骑士精神,近代一直在战争中发展,在战争中完成统一,统一后继续发动战争。1864、1866、1870年三次王朝统一战争19世纪90年代在非洲、中国、中东扩张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古代具有武士道精神,近代从明治维新一开始,就制定对外扩张的政策。1876年 侵略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95年 发动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1914-1918年 参加第一次大战协约国一方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文化根源说普鲁士—德意志是一个富于思想文化传统的民族,但普鲁士—德意志思想文化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主义文化,以及普鲁士自身历来的神圣的君权神授主义,19世纪末期,普鲁士学派鼓吹的“普鲁士精神”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普鲁士精神是权力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生活就是战争等观念的混合体。纳粹传承了普鲁士精神,甚至总结出了新的一套,归结成对外侵略扩张战略的思想文化根源,分别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残酷的种族主义、荒谬的生存空间论、庸俗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反动的尼采哲学等方面。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爆发的原因1、经济根源说:192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2、国际政治根源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3、历史传统根源说: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4、文化根源说: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5、其他原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加速了大战的爆发。欧洲集体安全计划的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客观上加速了大战的爆发。局部反法西斯战争配合不力,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1939年1月,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David Low)在伦敦《标准晚报》上发表漫画(见下图)。此漫画意在( )A.抨击德国对外侵略的嚣张气焰B.揭露英意勾结瓜分埃塞俄比亚C.批判英国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D.说明英德两国矛盾冲突的历史对点练习C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 “九一八事变”1937年 “卢沟桥事变”1.局部战争:亚洲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2.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德军突袭波兰法国的投降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1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由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4、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性质:轴心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持续时间 4年零3个月参战国 30多国作战区域面积 400万平方千米参战人口 15亿动员武装力量 7000万人军民伤亡 3000多万人直接军费开支 1805亿美元参战国物质总损失 3400多亿美元战争之痛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多61国2200万平方千米17亿1.1亿人9000余万人1.1万亿美元4万亿美元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开始崩溃。下图是创作于1941年的名为《法西斯梦想的“全球大捷”》一幅漫画。该漫画( )A.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B.宣告了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C.表达了对法西斯恐怖主义的愤怒D.预示着法西斯侵略必将失败对点练习D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反法西斯、大国争霸的性质)会议名称 时间 内容 作用开罗会议 (美、英、中) 1943年11月 《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德黑兰会议 (苏、美、英) 开罗会议后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雅尔塔会议 (苏、美、英) 1945年2月 商谈对德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础波茨坦会议 (苏、美、英) 1945年7月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德国及柏林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承认朝鲜独立。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②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不彻底)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 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罪孽难消。”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③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④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⑤ 成立联合国。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左:(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b)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千岛群岛让与苏俄。——《雅尔塔协定》(1)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2)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3)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让渡于美苏两极格局。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3)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4)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学习拓展: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1)相同点:①都是大战后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并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变化。(2)不同点:①前者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后者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上;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④前者随着二战的爆发而瓦解;后者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瓦解。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一举将两个产生祸害的力量削弱。于是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甚至到了1938~1939年间,各国依然不改对苏联的狐疑。这迫使1934年以来便与西方站在同一阵线,坚定带头反对希特勒的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侵犯条约。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要不是珍珠港事变,以及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自始至终必将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并评价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为。原因:德、意、日国内问题(经济危机、专制传统、军国主义传统等)为法西斯势力猖獗提供条件;各国利益分歧,无法形成合力(意识形态、国际利益等矛盾);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等国反战情绪浓烈(或美国的中立政策)。评价:短期有利于维护苏联国家安全(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和扩张势力范围;长期看滋长了法西斯势力,最终导致法西斯对苏进攻;条约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德国借机壮大;条约侵犯了他国利益。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 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华沙之跪多年来,参拜靖国神社已成为部分日本政客拉拢选民、展示右翼思想的“个人秀”。日本政客的数次参拜破坏了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靖国神社二战中后期建立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要求,但也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这一国际秩序是( )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雅尔塔体系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点练习C19451948194919461947课堂小结框目1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经济危,法西斯狂。德意日,独裁强。希特勒,纳粹猖。墨索里,意独掌。日本军,侵华忙。框目2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侵波,欧战狂。敦刻尔克,大撤忙。苏德战,莫斯科防。珍珠港,美参战。斯大林格勒,战局转。中途岛,优势显。诺曼底,登陆战。框目3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格局定。联合国,和平望。纽伦堡,东京审。法西斯,罪行彰。2.二战后,美、苏在处置战败国时吸取了一战的教训,既要确保他们不再对新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强加给其过多的重担,战败国的民主建设尤其受到重视。这些做法( )A.使战后国际秩序相对稳定 B.体现浓重的大国强权色彩C.推动了战后两极格局形成 D.忽视了对战争罪责的惩治课堂检测1.从二战末开始,欧美社会对二战的反思聚焦于“纳粹德国罪恶”,形成了绵延半个世纪的追惩纳粹分子、控诉其暴行、拷问其罪恶之源的“记忆文化”,但同时各国回避乃至遮掩自身责任,导致战时的许多复杂是非、残酷不光彩的真相成为“记忆漏洞”。材料表明,欧美社会对于二战的反思( )A.全面清算德国罪责维护正义 B.服务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C.聚焦纳粹罪恶遮掩自身责任 D.有力维护了战后的国际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