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劳动之美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1
两首诗在描绘劳动场景时,分别侧重描绘的是什么?
思考
探究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可以改变顺序吗?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生活场景?
《芣苢》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字 甲骨文 小篆 含义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有 掇 捋 袺 襭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场景?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
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重章叠句
①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②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生动的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越采越快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语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简单明快。
使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节奏感
音韵美
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
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
《芣苢》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吴师道
观看《水稻的一生》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字音疏通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秧田
稻田
拔秧
抛秧
插秧
接秧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重点字义
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吃早饭
半晌,一会儿
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照看好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递给父亲)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插秧歌》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劳动场景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秩序井然。
“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比喻
比喻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忙抢种状态。
《插秧歌》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插秧歌》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插秧歌
南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móu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zhāo shà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中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劳动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叠用两个比喻(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问而不答,用动作回答,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通过语言,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插秧歌
运用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①动作描写: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地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②比喻: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持久而艰辛的战斗。
③环境衬托:“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颔联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插秧歌》中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劳动场景?
《芣苢》
侧重于通过动作描写劳动的过程。
《插秧歌》
侧重的是劳动中的人情美和劳动的精神美。
两首诗在描绘劳动场景时,分别侧重描绘的是什么?
诗歌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思想主旨
这两首诗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重章叠句、动作
动作、语言、比喻、环境衬托
直接描写(动作),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讴歌
歌颂了劳动妇女热爱劳动的美德
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劳动的繁忙与艰辛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诚斋野客”: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中兴四大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诚斋体”: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主题
《插秧歌》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两首古诗?
——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 劳动本身的滋味
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芣苢》劳动的欢歌
——《插秧歌》劳动的赞歌
劳动是在丛丛芣苢中穿梭采撷的乐趣,是衣襟装满收获的美好,是采掇芣苢的忙碌与欢喜,是妇女脸上红润的笑颜,是平原秀野间的悠悠农女歌。
劳动是抢抓农时,插秧接力的忙碌;是戴笠披蓑,雨中奋战的热情;是唤食不歇,插秧不辍的辛勤;是大地回暖,秧苗生长的万千气象;是男女老少,合力协作的家齐万事兴。
《诗经》的结构与语言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 “关关” (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春秋左氏传》:又名《左传》《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
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
(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
六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