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穷则思变,变法和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 系辞下》,是主张“变”。后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引用,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探究:这些改革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怎么改的?成效如何?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
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决定
(一).秦国商鞅变法
1.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战国铁犁铧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思考: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② 内容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
行县制
焚诗书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一).秦国商鞅变法
③ 意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p11
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时代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征伐不断。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俸禄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邻 长 里 长 党 长
5家 25家 125家
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
——[北宋]刘攽:《<魏书>目录序》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千古第一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内容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据史料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
A.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
B.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C.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迁都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 时代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内容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话
1. 时代背景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3. 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 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汉化)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庆历新政
加强
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藩镇割据
导致分裂的教训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起义不断
边患危机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1.背景
北宋中期
官僚机构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宋初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2.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富国   强兵
措施
作用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兵农合一,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
4.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p52
1.背景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② 用人不当,执行中危害百姓利益;
③ 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④ 宋神宗动摇(后期)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政治腐败
统治危机加深
整肃吏治,加强考核(重点)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实行一条鞭法)
背景
举措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综合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时代:
②直接:
③个人: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
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2.高潮:百日维新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①开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②内容: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18课
教育方面: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行政管理:
裁撤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工业: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促进新思想的传播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主观: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自己没有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策略失误: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①政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思想: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影响:
3.结果:失败
囚禁光绪帝
杀害“戊戌六君子”
废止大部分变法措施
戊戌政变
进步性
启蒙性
爱国性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二).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为辛亥革命增加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武装力量等,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学习任务:自主梳理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具有背离性
探究: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救亡图存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主题:
2.局限性(失败的原因)
3.意义: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3年 1956年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一根二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1949--1952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土地改革
八字方针
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头好 中间差
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
1958年
1956
1960年
1966年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1.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2年中共十二大)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p170-17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影响
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民国时期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决策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