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中国地图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民族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今天我们的国土领域之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均应视为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概念阐析文成公主入藏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战与和,融与合——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Park 1民族之“和合”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夫余乌桓氐①设立官职: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北逐匈奴筑长城南抚夷越设三郡周边民族分布②边疆管理:2. 汉朝①设立官职:②边疆管理:汉匈关系和亲政策军事打击行政管辖汉武帝时 三次出击匈奴东汉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汉初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思考:汉初和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护乌桓校尉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屯戍政策护乌桓校尉开发边疆,移民屯田监领东北乌桓、鲜卑各部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知识拓展1.汉初采取的和亲政策是在汉朝刚建立,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政策。它使汉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匈奴的南下并没有停止。2.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例题:史学家翦伯赞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作者盛赞的历史事件是( )A.汉武帝大破匈奴B.汉朝和亲匈奴C.窦宪出击北匈奴D.张骞凿空西域B探究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屯戍政策屯田戍边五 胡 内 迁魏 晋背景: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影响: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乐府双璧”之一。文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B.少数民族开始汉化C.北方女子都具有男子气概D.胡汉民族文化的交融D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例题 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C知识拓展隋唐: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礼部和鸿胪寺1.隋朝:②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册封谯国夫人)③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④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①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边疆管理【史料阅读】p63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隋唐: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两宋: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指出材料中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国力强大、文化先进2.唐朝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左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历史影响?《步辇图》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安南都护府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唐蕃会盟碑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因俗而治)册封和亲会盟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2.唐朝西北各族吐蕃南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会盟(唐蕃会盟)册封(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概念解析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以夷制夷,因俗而治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唐太宗为什么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国力强盛,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民族与唐朝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所以不需要修长城。3.宋朝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③交融: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结合两幅地图思考: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榷场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①民族政策: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赋役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傅乐成《中国通史》宣政院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西域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②边疆管理:纲要上p58【历史纵横】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imi)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不稳定→与内地一体化趋向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袁行霈《中华文明史》2.明朝东北:设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设土司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贸易敕封僧俗领袖建立都司(乌思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中央机构边疆管理东北、西北:p65【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断长城内外的交流?北方: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西藏:管理机构:理藩院3.清朝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纲要上】p71满蒙联姻军事平叛土部回归册封达赖班禅设立办事大臣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纲要上p79)民族政策:落实到地图上(逆时针方向)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乾隆称赞满蒙联姻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选择性必修1】p59①政治隶属:进行册封: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羁縻政策:西汉设西域都护,明朝的羁縻卫所与土司。②经济往来:明朝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宋代榷场。③民族战争: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④民族迁徙: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杂居、通婚、生活习俗影响。⑤和亲、会盟、和议: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唐蕃会盟,宋辽的“澶渊之盟”。⑥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p68【问题探究】 探讨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主要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民族多样,治理多元;鸭绿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高潮清代中国历史疆域版图确定下来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知识拓展: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诠释中国古代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Park 2民族之“荣光”01 对外交往的发展概况时间 交往史实先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开通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奉西城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海路交流活跃。与大食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海路交流活跃;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遣唐使井真成)海上丝路发达(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广州、明州、泉州三大港口。海陆两路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留下《马可·波罗行纪》闭关锁国;朝贡贸易;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订立《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汉代的丝绸之路唐代的丝绸之路宋代的丝绸之路02 对外交往的基本体系——朝贡体系材料: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汉朝时,中外交往中的“朝贡体制”便已形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朝贡体制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只有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的国家才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朝贡贸易具有等级色彩由官方垄断、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特点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屯田戍边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3.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5.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6.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互通婚姻,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03 对外交往的基本特点3.政府的政策的支持。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文化、经济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2.发达的交通,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客观条件。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秦汉时期隋唐至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对外交往表现朝贡体系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