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陆游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这个人就是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陆游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
课堂导入
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书愤之“愤”。
02.
理解诗人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04.
了解陆游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01.
鉴赏诗歌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手法。
03.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重点
【任务一】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知人—作者简介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论世—写作背景
解题
书写
愤懑、悲愤
书愤:抒发心中的愤懑、不满之情。
【任务二】
诵读诗歌,分析诗眼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初步感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初步感知
诗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初步感知
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富于变化:
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合作探究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诗人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
暗指:恢复中原之志要实现很艰难。
所愤之一:世事艰
作用: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 指什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所愤之二:空自许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空自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所愤之三:鬓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谁堪伯仲间”谴责了谁?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诗人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合作探究
重点难点
【任务三】
赏析全诗,突破重点
对比
①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②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
③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赏析诗歌
如何抒愤?
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赏析诗歌
如何抒愤?
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审美情趣。
列锦
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寓情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列锦举例
如何抒愤?
①首联“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以虚写实,用有形的“山”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②颈联“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
①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
赏析诗歌
如何抒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赏析诗歌
如何抒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借用《出师表》的典故,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重点
【任务四】
总结全诗,主题延伸
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歌总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家国情怀”,其实是一种责任、使命和担当。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胸怀大局,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时代、国家、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告诉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应该胸怀天下,心忧万民,位卑未敢忘忧国。
主题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