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四节第一章 运动的世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01能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能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获取实验数据。02能利用获取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速度。1.如图所示,小车沿斜面从A点运动到C点,小车运动到B点时经过的路程是 cm,小车运动全程距离为 cm。40.090.02.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 s。99.83.小明在跑百米时前30 m用时5 s,后70 m用时7 s。(1)前30 m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 6 m/s解析 前30 m的平均速度v1===6 m/s;(2)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 8.33 m/s解析 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v==≈8.33 m/s。思考: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可能保持不变,但大多说情况下速度会发生变化。怎样才能知道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要验证速度是否变化,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南南在跑中间一段路程时,速度变了。南南在跑中间一段路程时,速度没变。阅读教材第27页,思考以下问题:应该怎样判断南南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一、测量速度的原理提出问题怎样测量才能知道南南跑步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设计实验可以把南南通过的路程分成几段,分别测量出南南通过的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利用公式v=,即可求出南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实验探究一探究百米赛跑速度变化路程时间取相等的路程,测出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进行比较。(1)原理:(2)方法:(3)器材:设计实验秒表卷尺用卷尺测量100m的直跑道,每25m一段,共测量4段,在每一段处站一个同学,用停表计时。当发令员发出信号时,运动员开始起跑,四位计时员看到烟雾就开始计时,到达每一段处计时结束。进行实验路程s/m 25 50 75 100时间t/s速度v/m·s-1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实验探究二探究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实验器材:斜面、小车、 、 、金属片、小木块实验原理:_______;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刻度尺秒表v=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实验装置组装:如下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实验过程:(1)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做成斜面,使小车在斜面上释放后能向下运动;(2)标记小车从斜面上释放时前端的位置,将挡板放置在斜面底端;(3)用 测量标记处到挡板的距离s,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表格中;(4)将小车从标记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用 测量小车从标记处向下运动到撞击挡板所用的时间t,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表格中,重复多次并计算小车通过路程s的平均速度v。刻度尺秒表(5)将挡板置于标记处到斜面底端的中部,仍让小车从标记处由静止开始释放,采用相同的方法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1的平均速度v1并进行记录。测量次数 路程s/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s金属片s1思考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答案 实验过程中,如果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会过快,运动时间太短,不方便测量时间,所以实验时要使斜面坡度小些。2.如何测量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中点处由静止释放,测量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路程和时间,求出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这种方法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答案 不合理,让小车从中点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底端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时间;小车运动过程中通过中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与上半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后半段的时间,用后半段的路程比后半段的时间就是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学以致用1.(2024·雅安模拟)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此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 cmB.如果测得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tAC=2.5 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 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B2.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cm,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64.000.023.小华用如下实验测量小明短跑时的速度。(1)在室外测出距起点40 m的路程,每隔10 m做一记号;(2)让4名同学分别站在10 m、20 m、30 m、40 m处;(3)让小明从起点开始跑完40 m的路程,4名同学分别记录小明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时所用的时间t1、t2、t3、t4。根据以上实验,4名同学需要用 记录时间,根据记录的数据,可以利用公式 计算出小明前10 m的平均速度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和 (均用题中数值及符号表示)。 秒表v=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片的作用是确定终点的位置,使时间测量更精确B.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测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偏大C.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D.想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加大,应减小斜面的倾角A2.在平直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记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 s,已知相邻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 m,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A.15 m/s B.20 m/sC.25 m/s D.30 m/sB解析 由题意知,小明在汽车驶过第1根电线杆时开始计时,在汽车驶过第5根电线杆时停止计时,则汽车通过的路程(4个间隔距离):s=4×50 m =200 m,汽车的平均速度:v===20 m/s。3.(2024·哈尔滨南岗区开学考)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段距离为4.0 dmB.AB段平均速度为0.2 cm/s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D.AB段平均速度比AC段平均速度小D解析 由图示可知,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AB段距离sAB=10.00 dm-6.00 dm=4.00 dm,故A错误;小车在AB段的路程sAB=4.00 dm=40.0 cm,所用时间tAB=15:35:22-15:35:20=2 s,所以AB段平均速度vAB== =20.0 cm/s,故B错误;由图可知,sAC=10.00 dm-1.10 dm=8.90 dm=89.0 cm;tAC=15:35:23-15:35:20=3 s,所以AC段平均速度vAC==≈29.7 cm/s,vAC>vAB,故C错误,D正确。4.用如图甲所示的玻璃管做“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和 ;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的s-t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气泡上升做的是 运动,速度为 cm/s。 刻度尺秒表匀速直线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