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42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42页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二章 声的世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一节
0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
0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03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04
了解回声及能应用回声测距进行简单计算。
05
能将声现象与音乐、医疗、建筑等联系起来;能为我国古代声技术的应用成就而感到自豪。
1.如图所示,将直尺的一端紧压在课桌的边缘,用手拨动直尺,能发出声音的是(  )
B
2.在两个相同的鼓面上分别撒一些豆子,其中正在发出声音的是(  )
B
3.春节期间,人们纷纷通过燃放烟花爆竹庆贺新年,A处有人燃放爆竹,B处的人们2 s后听到了爆竹的响声,若爆竹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则A处到B处的距离是多少?
s=vt=340 m/s×2 s=680 m,A处到B处的距离是680 m。
点击图画中的播放标记,请同学们聆听一些声音。
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喜欢的音乐声、烦躁的机器声音……你是否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学习了这节知识,你就明白了。
当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当用手按住鼓面时,鼓面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发出声音时明显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停止发声时,振动停止。
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有什么感觉?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
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敲棒敲击时,能否听到声音?再用手按住鼓面,还能听到声音吗?
视频欣赏——《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活动1 用扬声器和音叉探究声音的产生
(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不断地 。
(2)用橡胶小锤敲击音叉,能听到音叉发出的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可看到音叉周围 。
(3)结论: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跳动
声音
水花四溅
振动
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
会看到球被弹开,来回摆动
把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会看到什么现象?
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 发出声音的。
声源
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
思考:在使用音叉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中,我们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观察到正在发声的音叉振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通过水花的飞溅,可以将这种微小的振动现象 ,这种方法叫做______法。
不能
放大
转换
1.(2024·秦皇岛模拟)下列操作中,不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敲鼓时,在鼓面上撒小纸屑
C.驯养员舞动指挥棒训练海豚
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C
2.(2024·合肥模拟)如图所示是1987年我国发现了公元前9000年前的一支完整骨笛——贾湖骨笛,它是由丹顶鹤尺骨制成的,上有七个音孔。笛声是靠     产生的。
空气柱振动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这些声音是通过_______ 传播到耳朵的。
其中的“风声”是________振动产生的声音.
    “雨声”是________振动产生的声音.
   “读书声”是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声音. 
空气   
空气
声带
雨水
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呢?
常言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
真空罩中的闹钟
视频演示
分析讨论
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声音有何变化?
听到的闹铃声越来越小
假如将玻璃罩内的空气
全部抽出,能否听到声音?
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
如果能把罩内抽成真空,就听不到铃声
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
声音有何变化?
听到的闹铃声变大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结论
研究方法
理想实验法
活动2 用音乐盒和玻璃罩探究空气传播声音
(1)用细线把正在发声的音乐盒吊在玻璃罩中,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____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 ,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音乐声

(2)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声音。
(3)结论: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

逐渐变小
重新变大
不能
空气
真空
路人问路,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声音可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小鱼。
表明水和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
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一个同学轻叩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声音吗?有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
活动3 探究液体和固体传播声音
(1)将正在发声的音乐盒用塑料薄膜密封后放进盛水的缸里,我们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音乐盒发出的声音。
(2)同学轻敲桌面,用耳朵紧贴桌面,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敲击声。
(3)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既能在气体中传播,也能在_____
和 中传播。


介质
液体
固体
1.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
B
2.(2024·合肥模拟)如图所示,玻璃罩内用细线悬吊着正在播放音乐的音乐芯片,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慢慢抽出,我们听到音乐声响度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知,若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音乐声。这一实验说明:     。
真空不能传声
以击音叉为例:音叉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波)向远处传播。
声波(sound wave)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空气振动
声波
水面振动
水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三、声音传播的速度
下雨天打雷时,是否在看到闪电的同时听到雷声
事实上闪电和雷鸣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却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呢?
说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 331 海水(25 ℃) 1 531
空气(15 ℃) 340 冰 3230
空气(25 ℃) 346 铜(棒) 3 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
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
阅读教材第39~40页,完成以下内容。
1.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物理学中将这样的波称为 。
2.声波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之比叫声音的传播速度,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 的,常温下,声音在空气、水以及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 m/s、1 500 m/s和5 200 m/s。
声波
声速
不同
340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 。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了回声。例如,利用回声 ,
、水下礁石或潜水艇等;利用 ,让音乐厅的演奏效果更好。
回声
探测水
回声与原声混合
4.我国很多古代建筑应用了声学知识, 、 和圜丘堪称声学在建筑中应用的三大奇迹。
天坛回音壁
三音石
中鱼群
北京天坛回音壁
北京天坛回音壁,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传播十分有利。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以声波的形式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s0=17m
听到回声的条件
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声音0.1s内通过的距离
s=vt=340m/s ×0.1s=34m
所以人距发声体距离至少为s0=17m
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原声
回声
回声的应用
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加强原声
回声的应用
回声测距
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出发到再回到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
视频欣赏——《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脑
人耳的构造
(2023·黄山期末)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按听到的顺序先后依次是由下列物质传播的(  )
A.钢,水,空气 B.钢,空气,水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A
1.(2024·英德模拟)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
A.水花溅起能使音叉发声
B.声音只能在水中传播
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D.真空不能传声
C
解析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音叉周围能够激起水花,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在振动,充分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023·河池宜州区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解析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
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现象放大,故B错误;
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D错误。
3.(2024·蚌埠怀远县模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某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884 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音相隔2.43 s,空气中声速340 m/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
A.340 m/s B.680 m/s
C.5 200 m/s D.2 600 m/s
C
解析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时间为:t1===2.6 s;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为:t2=t1-Δt=2.6 s-2.43 s=0.17 s;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为:v2===5 200 m/s,故C正确,A、B、D错误。
4.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箭筒等固体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
大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