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四章 神奇的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节0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03体会实像和虚像的区别。01会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材收集证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请用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总结能看到放大的字的方法。答案 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看到放大的字,只有当凸透镜距离课本比较近的时候才能看到放大的字。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器材凸透镜(已知焦距)、光具座(带刻度尺)、蜡烛、光屏和火柴。ff2f2f物距u像距v2.相关概念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物距为_______ cm;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像距为_______ cm。30603.实验设计在光具座上,将点燃的蜡烛从离透镜较远的位置(2倍焦距外)逐渐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位置使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上不能成像时,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实验步骤(1)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2)调整凸透镜、蜡烛(烛焰的中心)、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_________。(3)改变物距,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蜡烛的成像情况,并填写数据记录表格。同一高度中央(4)数据记录表格凸透镜的焦距f=_____cm 实验次数 物距u/cm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cm虚实 大小 正倒 1 30 u > 2f 实像 缩小 倒立 152 20 u = 2f 实像 等大 倒立 203 18 2f >u >f 实像 放大 倒立 234 10 u =f 不成像 5 7 u 105.实验分析(1)________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_______像,焦点以内成_______像。即一倍焦距分虚实。(2) _____________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________的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________的像。没有缩小的虚像。(3)实像必异侧_________,虚像必同侧_________。(均选填“倒立”或“正立”)(4)u>v,像是_________的;u<v,像是_________的。(均选填“放大”或“缩小”)焦点实虚二倍焦距缩小放大倒立正立缩小放大物距u与焦距 f 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 f 的关系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u=2f 等大 v=2ff2fu=f 折射光线平行射出,不能成像 uu(5)实验结论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________,像越________;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_________,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_________。即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远大小大6.反思交流(1)在做实验时,某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发生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①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_____________上;②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_____________以内;③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_________上;④像距过大,超过了光具座的量程。同一高度一倍焦距焦点(2)用卡片把透镜遮住一部分,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性质是否变化,像是否完整 像的亮度有什么变化 光屏上像的性质_________,还是_________的,但亮度会变________些。(3)蜡烛长度变短时,像在光屏上的位置怎样变化 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怎样进行调节 像将会向_________移动。调节方法:①将光屏向_________移动;②将蜡烛向_________移动;③将透镜和光屏向_________移动。不变完整暗上上上下(4)实像与虚像有哪些不同 实像_________呈现在光屏上,虚像_________被光屏承接;实像总是_________的,虚像总是_________的;实像既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还有等大的,但是虚像只有_________的。能够不能倒立正立放大某实验小组用一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另一侧移动光屏,距凸透镜10 cm处,光屏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cm。 10(2)如图所示,将光具座上点燃的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_____________,移动光屏始终找不到像,这是因为透镜与蜡烛的距离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 cm所致,应将蜡烛向 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后,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同一高度小于左(3)把蜡烛移动到B处,移动光屏可得到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再将蜡烛移动到A处,并移动光屏可得到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此时光屏与透镜的距离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10 cm。 放大缩小大于解析 (1)由题意知,最小、最亮的光斑是焦点,所以焦距为10 cm;(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将光具座上点燃的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处;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要在光屏上成像,应将蜡烛移动到1倍焦距之外,所以应将蜡烛向左移动;(3)把蜡烛移动到B处,此时物距为50 cm-36 cm=14 cm,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若在A处,物距为50 cm-23 cm=27 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光屏与透镜的距离大于10 cm。二、照相机请阅读教材第92页迷你实验室,完成以下内容: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___,照相机内部的底片相当于实验中的_________,在照相机的底片上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凸透镜光屏倒立缩小实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1)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2)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体在底片上所成的像越小,像(底片)的位置到镜头的距离越近,暗箱越短。(3)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4)物体在底片上成的是_________、缩小的实像。倒立(2024·济南莱芜区模拟)在一些超市,消费者结账时可以使用刷脸支付。结账时,消费者站在摄像头前约1 m的位置,面对镜头,系统进行扫描拍照来确认信息。对于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进行扫描拍照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焦距可能是2 mB.如果让自己的像变小一点,消费者应该靠近镜头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虚像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之外D1.如图甲,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利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是40 cm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C.放大镜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B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将如图所示的蜡烛放在距离该透镜35 cm处时,蜡烛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 )B3.(多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D.像距大于20 cmAD4.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离凸透镜45 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 )A.放大的实像B.缩小的实像C.等大的实像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D5.【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2)如图甲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其中说法_________正确(填序号)。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B实验序号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1 40 13.32 30 153 20 204 15 305 10 光屏上没有像6 8 光屏上没有像【分析与论证】(3)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光屏应移至_________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5)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观察。 (6)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减小B左反射解析 摄像头是利用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即2f<1 m,则焦距应小于0.5 m;“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要使得像变小,就要增大物距,即刷脸时消费者应该远离镜头。解析 由图甲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40 cm-30 cm=10 cm;图乙中,物距u=12 cm,像距v=23 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不符合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解析 由题意知:f=15 cm,则2f=30 cm,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35 cm>2f,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析 由图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 cm,焦距为10 cm,物体处于凸透镜的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第一次成放大的实像可以知道f<u<2f,即f<30 cm<2f,由此可判断焦距的范围是15 cm<f<30 cm。当物距为45 cm时,物距肯定大于焦距,但由于焦距f在15 cm到30 cm之间,不能确定物距与二倍焦距2f的关系,所以三种成像情况都有可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