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2.2 运动的规律性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运动的含义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大自然展示了不同的美
1
2
3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即使是此时此刻端坐在课桌前安安静静听课的你,也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当中。记录课堂笔记、大脑中的思维紧跟老师快速运行、一呼一吸、心脏跳动、地球自转……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的,不是臆造的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思考:运动能不能离开物质呢?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机械运动的载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思考:如果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会怎样?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知识总结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刻舟求剑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
1.“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这一观点印证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答案】正确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答案】错误
3.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答案】错误
4.“生命在于运动”揭示了运动的物质性。( )
【答案】错误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5.“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即古水”,强调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答案】正确
6.“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答案】正确
三、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点拨:
固有的≠主观想象的。
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新陈代谢
C、阶级斗争规律
D、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固有的”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认识和意志强加给事物的。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
三、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点拨:
本质的≠现象的
A、口罩价格上下波动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水往低处流
D、万有引力
“本质的”是说,规律是隐藏在各种表面现象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规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现象可以认识规律。规律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只有那些善于动脑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才能发现和把握规律。
三、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点拨:
必然的、稳定的≠偶然的、
易变的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E.、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必然的、稳定的”是说,规律不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建立起来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
思考探究
四、规律的特点
思考:规律是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没有?还是所有的领域都有?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知识梳理
四、规律的特点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知识梳理
四、规律的特点
1.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自然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知识梳理
四、规律的特点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2.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为构成规律的要素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
思考: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规律有什么特点?
知识梳理
四、规律的特点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
发现规律

消灭规律
×
尊重规律

创造规律
×
认识规律

改变规律
×
利用规律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都是规律。
【答案】错误
“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是一种规律,具有客观性。( )
【答案】错误
正确的规律可以造福人类,错误的规律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
【答案】错误
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以扭转持续恶化的生态状况,说明人可以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答案】错误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答案】正确
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符合人们的意志。( )
【答案】错误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总结:规律
2.特征:
①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启发:1.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目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那么,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吗?
(意识的能动作用)
知识梳理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
1.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1)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活动)
关键词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1.外出旅行前,要先确定好目的地,然后再考虑时间、交通、住宿等等
2.建造楼房前,要先确定图纸,然后再进行购买材料、找建筑工人等一系列准备活动
3.做饭前,要先想好做什么菜,然后再按洗菜切菜炒菜的顺序来进行
……
与动物无意识、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相比,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
知识梳理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对象与内容)。(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关键词: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知识梳理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3)能动创造性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创造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程度、深度)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预)测未来(时间跨度),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关键词:抽象、归纳、总结、提升、追溯过去、预见未来等
小结: 运用侧重法区分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主动创造性
侧重于行动的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
1、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既可以获得对现象的反映(认识),也可以获得对本质的反映(认识)
2、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获得对现实、过去、未来的反映(认识),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原因:(1)世界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人类社会实践受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2)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扩展和加深。——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特点:(3)就每个个人以及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有限性);
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认识的无限性)。 结论: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注意:未知≠不可知
“怎么想”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怎么做”
意识
载人航天实践
航天梦
梦想成真
指导
实践
观念中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变成
航天强国战略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1:意识是间接观念性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有
注2:创造某个客观事物、具体物质形态≠人能创造物质(哲学中的物质)
3、意识作用的双重性:
A、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B、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思考探究
三、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我国航天事业巨大成就的获得,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和付出。思考:我国上世纪制定的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中,为什么不把空间站计划列为第一步,迅速赶超其他国家呢?
虽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我们制定的方针、战略必须要符合客观现实,要尊重规律。
知识梳理
三、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基础)。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1)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归纳: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电影《长安三万里》用精美动画呈现唐诗丰盈悠远的意境,表明物质与意识能相互影响。
【答案】错误
“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这说明意识具有能动性。( )
【答案】正确
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
【答案】错误
人工智能可以按照指定要求完成绘画说明其具有能动创造性。( )
【答案】错误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答案】正确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答案】错误
利用传统旱地也可以进行水稻种植,说明人们可以突破规律的限制造福社会。
【答案】错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研究探索
规律性
客观存在的事物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我国为什么实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神舟6号、7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1992年论证载人航天起步的时候,就非常务实,不比第一,没有像前苏联、美国那样,你有什么我也得有,你有航天飞机我也得有。在最后方案选择时也非常务实,没有去赶时髦,没有去跟人家比大小,认为飞船还是切合实际,从长远发展来看也是非常好的起步点。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要条件),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怎么做)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 (怎么做)
4.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宿命论”)。 (怎么做)
知识总结
2.2. 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的
一、运动: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二、规律:含义、特点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尊重规律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反对
四、结合
运动
的规
律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